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以古典诗歌为例一、可比性世界文化体系的划分: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季羡林)“不管哪一个东方国家的文学,归根结蒂,都必然或多或少的表现东方文化的特点”。(季羡林,《东方文学史序言》,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一个东方人如果遭受到苦难,他只把它看成命运的不可改变的决定,仍泰然自若,不感到悲伤抑郁或是愤懑不平”。(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7页)二、平行发展与交叉唐宋词——穆沃舍赫特(彩锦诗、悬诗):诗性的文体明清小说——叙事文学空前发展,《一千零一夜》基本定型。《安塔拉传奇》、《拜伯尔斯传奇》、《赛弗·本·济叶津传奇》玛卡梅体——‘话本’;‘鼓词’、‘评书’;骈体文叙事文学的源头:《山海经》、志怪小说;《古兰经》之前的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日子》但叙事文学的出现也不能动摇诗歌的绝对统治地位。二、平行发展与交叉由于条件限制,中阿古代文学相互交流影响有限,但并不等于没有。如:《一千零一夜》中的中国文学影响。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促进。(公元前129年——唐、宋、元、明持续的经济文化交流)战争促进的文化交流。(公元751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与唐朝经历怛罗斯战役。工匠、随军文人;客商、旅游者等的传播)“在阿拉伯的记叙文中短篇小说总是用遥远的时代和遥远的地方传来的素材交织而成。。。。这里,苏美尔和巴比伦已合为一体。此外,还有某一天从雅典和亚历山大传来的趣事,从中亚西亚和中国传来的奇闻,从印度和波斯传来的神话,以及伊斯兰教诞生以前在地中海沿岸流传的故事和传奇。”——萨拉赫・斯泰蒂。二、平行发展与交叉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造纸术的传入促进了阿拉伯文学的繁荣;盛唐时代与阿拉伯帝国文学的相互影响;“胡人”、“胡商”的促进近代平行发展的的特点比古代更加突出:1.向西方学习的共同诉求。翻译——模仿——借鉴——创新2.近代文坛:小说和戏剧都由边缘走向中心,对诗歌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诗歌内部发展演变:古典格律——新诗——自由体诗创作主体:女性文学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女性创作人数逐渐上升。3.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阿之间文化层面上实现相互的交流。《纪伯伦全集》、马哈福兹作品的传入译介掀起阿拉伯热;新中国的成立和以后的改革开放吸引了阿拉伯世界的眼光。三、文学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是史诗性的,叙事的成分较浓;中、阿文学中的抒情性是两者共同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p402)阿拉伯诗歌从蒙昧时代起就是抒情兼叙事的,其中抒情成分又多余叙事成分,占有主导地位。“艺术的发展一般采取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就按照三个基本类型来叙述抒情诗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东方的,其次是希腊罗马的,最后是斯拉夫民族、罗马系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三、文学的传统“阿拉伯最初的诗歌是人们在赶骆驼、打井、汲水、集会、婚礼、战争、祭神、求雨时吟唱的抒情诗。”(仲济昆《阿拉伯古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东西方之间抒情诗之间的差别:1.内容方面:西方抒情诗重视规则,既没有达到主体的独立自由也没有达到对客体内容的深刻精神化(重思辨,物我分离);东方抒情诗主体意识完全沉浸在外在个别对象里,表现的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情况和情境(重和谐,天人合一)。2.形式方面:东方抒情诗较少对事物和情况的独立见解,较多的是对与思索无关的亲身体验的直接描述(重综合、体悟和自省);西方抒情诗则相反(重分析、把握和“外辐射”)三、文学的传统贾利希叶时期,《悬诗》:叙事成分强;对话性强。“悬诗”诗人乌姆鲁勒・盖斯但愿有朝一日与群芳重聚首,难得象达莱·朱勒朱勒欢聚那一天。那天,我为姑娘们在了自己骑的骆驼,不必大惊小怪!我与行李自有人分担,姑娘们相互把烤肉抛来传去。那天,我钻进了欧耐扎的驼轿。她半嗔半娇:该死的,你快要把我挤下轿鞍!我们的驼轿已经偏向一边。她说:快下去吧!瞧驼背都快磨烂!我对她说:放松缰绳,任它走吧!别撵我!上树摘果,我岂能空手还?三、文学的传统《静女》静女其姝,俟(si)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三、文学的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因素,但之后才产生了小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长恨歌》等。总体来讲:中国叙事诗数量比较少。古代诗歌总体上来看是抒情的,这与抒情兼叙事的阿拉伯诗歌在抒情性传统上有了交集。四、文学的差异因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不同,二者所表现的内容自然也有极大的差异。(风花雪月——沙漠废墟)从古典诗歌角度比较,两者之间巨大差异的原因???1.诗歌在中、阿古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阿:“诗喻教”的文艺观;重视道德教化及性清陶冶作用;诗人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保持大众性)中:大都是劳动号子、民歌,是社会生活的描述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地位相对较低;诗歌后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常是文人墨客的高雅艺术,与普通民众联系越来越弱。(转向精英性)四、文学的差异2.两者与宗教的联系不同阿:与宗教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如阿拉伯讽刺诗就起源于宗教歌。中:中国远古时代的诗歌与宗教之间联系较宽松、间接,或者说二者关联没有阿拉伯诗歌与宗教那么密切,宗教色彩并不浓厚。四、文学的差异3.中、阿诗歌中表现的社会生活不同中阿诗歌表现的生活环境不同:中:地处平原、沃土千里,农业经济高度发展;文学意象多为农业词汇,与自然亲切和谐,精神世界丰富。“人与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可以听到金鱼在池水里跳跃,鸟儿在枝头上歌唱,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四、文学的差异阿:地处沙漠、人迹罕至,农业生产困难;自然是恐怖的严酷的,常描写废墟、动物搏斗等场景,文学意象多为生活必需品;人时时处于与自然的抗争之中,充满不安与忧患。《夜》(乌姆鲁斯·盖斯)垂下它黑沉的天幕,像大海汹涌的波涛,卷翻起无穷的忧思。它伸开硕大的身躯,如同巨人压向大地,考验我的耐心和勇气。啊,漫漫的夜,何时能熬到黎明……四、文学的差异中阿诗歌表现的生活方式不同:中:以世俗生活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和以感物抒情为主的表现特征,形式短小精悍,风格清丽、含蓄、隽永。“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梨枣,十月获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彼黍离离,彼稷之亩;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四、文学的差异阿:游牧部落生活的特征,体现在内容的繁杂,结构的松散,几乎没有一首是围绕单一主题,常常眼见一物,心有所感,便以为诗。让我们停下来哭泣,眼前荒沙漫漫无边。在戴胡里和豪迈里,把亲人和遗舍怀念。这如泉的泪珠啊,虽把我的心怀宽解,那荒漠的疏疏残迹,又怎能把恋人追怀?——(《悬诗》,转引自郅浦浩译《阿拉伯文学史》)缺乏整体性;意象变换突兀;前后段落倒置,主题寥寥数语,给人主次不分之感。四、文学的差异中阿诗歌体现的生活哲理不同:中:农业经济和宗法制政治,是中华民族养成独特的民族性格,特别是封闭的农业经济,使人们乐于安贫守旧,缺乏冒险精神;严格的宗法制制度,压制了人们的个性。忠心耿耿的臣民、安于品鉴的圣贤、精忠报国的将才、循规蹈矩的君子就成为值得效法和赞颂的对象。如“屈原”、“大禹”等阿:土地贫瘠,生活困难,仁义者慷慨济贫成了崇高的美德;劫掠活动成了赞美牺牲、蔑视怯懦的风尚。舍基格东战场旌旗蔽日,穆阿德人披胄扬戈云集;他们呼拥在帅字大旗下,主帅盖斯像山岳般挺立;我们连续给其迅猛打击,血流成河犹如决口河堤;他们的溃败只有真主知晓;为报仇我们使敌人尸骨遍地。(作者哈里斯·本·希利宰,转印自《阿拉伯文学史》,郅溥浩译)四、文学的差异中阿诗歌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阿:古典诗歌率直、锋利。以讽刺诗为例:朱迈赫·阿萨迪讥讽阿米尔人的诗:去问那些既不忠于邻人,又抢不到战利品的骑士,当他们遭到玷污时,是否由我去救赎他们的母亲萨勒迈,你们是人们所传说的荡妇的儿子……“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四、文学的差异以爱情诗为例:对女性身体部位的描写方式不同;抒发对情人的眷恋和思念的表达方式不同。爱情在人生中份量看待方式不同。浴血枪林刀丛中,时时念你唤芳名;几欲亲吻闪光剑,似你启齿露笑容……(对西欧文学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情怀产生重要影响)五、中阿古典诗歌差异之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封闭、稳定的农业的文明——流动、冒险的游牧文明审慎、谦逊、细腻——粗放、勇敢、豪迈“君子式”诗歌——“骑士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