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两个概念:伦理道德:指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管理道德:任何组织的管理行为都在文化深层上体现它所禀持的道德观,即:管理道德。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因为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一伦理道德的真义:1在西方文化中:伦理:就是风俗习惯;道德:就是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形成的个人品质气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德是一种在伦理上的造诣——黑格尔4.14.12在中国文化中:伦:指人处于其中的那个共同体,以及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地位。分为:天伦:家庭血缘关系的共同体;人伦:社会关系的共同体。伦理: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用管理学的话说,伦理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与原理。当这些理性与原理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就是“道”。德:“德者,得也。”得什么?就是“得道”,得到了“道”,就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有了“德”。4.1二伦理道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20世纪西方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如下不断递进的解释和实践模式:1理想类型论:1920年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研究发现:(1)现代资本主义成功的最大秘密在于其独特的伦理——新教伦理,新教伦理认为:①企业家经营和工人劳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利润和工资,而是向上帝尽天职,以便得到上帝的终极关怀,从而造就了一批兴奋异常而永无止境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天职”观念;②财富不是经营和劳动的结果,而是上帝恩宠的标志,只有符合道德的财富才具有“蒙恩”的意义,才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蒙恩”观念;③要求人们过一种“节俭”的生活——“节俭”观念。(2)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类型4.12文化矛盾论:19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发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已陷入困境,这个困境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矛盾”,“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道德冲动力的背离——资本主义初期,企业的经济冲动与道德冲动是锁合在一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只剩下了经济冲动,新教伦理造就的道德冲动已耗尽了能量;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的前途在于重新构建经济冲动力与道德冲动力之间的和谐。4.13“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20世纪末,德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提出了一种观点:社会、企业、个人身上都存在两种动力:谋利的“最强动力”道德的“最好动力”这两种动力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将这两种动力有机匹合,形成“最强动力-最好动力”的合理冲动体系。4.14竞争力论:·1990年代,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几位学者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同时,美国兰德公司的重要代表人物法兰西斯·福山认为:华人企业容易走入困境的原因在于其伦理局限,尤其是他们的家族伦理传统。4.1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1追求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2任何企业产品的品质,早先决定于创办人的价值观,后来决定于整个企业的工作价值观;3伦理道德可以造就真正有效的企业组织;根据欧内德的组织理论,组织的形成有三要素:共同的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伦理道德可使人们在主观上发自内心地产生这两个要素。4企业管理:一方面通过伦理道德建立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的内部伦理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伦理道德建立企业与社会相统一的外部伦理关系;再一方面通过伦理道德建立企业的人文力体系,从而形成企业的“伦理精神”、“经济气质”,从而构筑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4.2一功利主义道德观1基本观点:能给行为影响到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2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评价:此道德观的优点:因为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好处,所以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缺点:①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②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没有规定所得到的利益如何在相关的人员中分配,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4.23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理解:(1)若把功利主义道德观中的“最大利益”理解为“财富”,则这个“财富”必须是能带来“幸福”的财富;(2)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包括:财富对个人或社会的有用性;个人对组织和社会的有用性。4.2二权力至上道德观基本观点: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即:人权,包括: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工作权。4.2三公平公正道德观1基本观点: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2对公平公正道德观的理解:(1)公平公正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该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职责等因素;(2)经济公正不同于政治公正:片面强调基于简单平等的公平公正,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公正,并可能产生“大锅饭”。4.2四社会契约道德观1基本观点: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如: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雇员,其待遇与美国本土公司同等技能、同等绩效、同等职责的员工相比相差甚远,但这种现象不被认为不道德,而被认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2对社会契约道德观的评价:(1)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且不符合权力至上、公平公正道德观,但却能大幅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2)契约具有很强的情景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3)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人格、道德、婚姻家庭是不可以契约的。4.2五推己及人道德观1基本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2对推己及人道德观的评价:该道德观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合作”、“和谐”、“双赢”。第三节道德管理(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4.3一道德管理的特征: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在企业管理中,承担责任有时意味着要付出额外成本。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有时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甚至不惜在短期内牺牲组织的自身利益。4.3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员工、供应商、顾客等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应把人看做目的。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仅仅遵守法律不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能赢得顾客、供应者、公众的信赖、支持,因而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较崇高的价值观,从而激发成员做出不平凡的贡献。4.3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的发展阶段:(1)道德的发展共经历三个层次、六个阶段: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道德判断只受个人利益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由不同的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免受到物质惩罚。第二阶段:只在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4.3第二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自己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第四阶段:通过履行自己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的秩序。第三层次:原则层次:道德判断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伦理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准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4.3(2)说明:①六个阶段有先后顺序,不能跨越;②道德发展可能中断而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③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4.32个人特性:主要指: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自信心、自控力。强的人,容易坚持自己的主张判断善恶的标准4.3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1)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组织外部的群众舆论监督,可大大预防和制止不道德的管理行为产生。(2)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清晰地说明各级管理职务的实施细则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可有效防止不道德的管理行为产生。(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上行下效。(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若把考核指标订的偏高,奖罚又偏重于成果,各级管理者迫于强大的压力而不择手段去追求成果目标,引发许多不道德的管理行为。4.34组织文化:诚信做事、包容失败的组织文化将减少不道德的管理行为。5问题强度: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问题强度较大时,管理者可能采取道德的管理行为,但也不尽然。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4.4有以下几条: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仅靠“挑选”很难把低道德标准的求职者挡在门槛外,更要加强对试用者的观察和了解。尤其是工作、生活中的细节4.4二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其中:道德守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正式文件。管理者对道德守则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以及对违背者的处理办法对道德守则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决策规则:用正式文件指导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4.4三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具体做法:1高层管理者在言行方面做员工的表率,做一个以高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2高层管理者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四设定工作目标:员工应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高不可攀的目标会使员工感到压力而引发不道德的行为。4.4五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具体做法:1向员工讲授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案,改善其行为;2通过道德教育增强有关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加入道德考核的内容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是发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让揭露不道德行为的员工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4.5一企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社会政府银行企业提供就业繁荣经济提供产品、服务给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企业实现利润提高生活质量4.5对前图的解释: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企业的建立,给予它利用所需生产资料的权利;政府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的支持;银行给予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的优惠;使企业得以正常建立和运转,从而:提供就业机会;繁荣社会经济;生产出大量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购买企业实现利润;改善和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支付员工工资;向政府交纳税款费用增进福利工作;资金一部分存入银行。4.5二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上述循环表面上看似公平合理,但其实不然,其原因——企业从社会得到的权利与依法应尽的义务之间不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远远小于员工劳动创造的价值;②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收和付出的费用与大量消耗的资源及排污造成的环境破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③暴利和高利润的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垄断价格”使消费者的额外支出大大增加。因此,所有企业都应从道德的层面担负起更宽广的企业责任,以感恩的心情来回报社会;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社会公器”,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4.5三企业的价值观1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态度的系统观点。(2)组织价值观的形成:由组织的管理者创导、推行,全体成员共同实践形成。(3)价值观的内涵: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决定。4.52企业价值观:(1)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高度认同。(2)企业价值观的作用:有利于指导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塑造员工的行为;建立团队精神;创造优秀的经营绩效。4.5(3)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衡量企业价值观的发展阶段的最好标志——看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企业价值第一阶段(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增大第二阶段(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第三阶段(工业化后期)企业相关利益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价值最大化第四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4.5四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