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0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7.7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ss1、概述][maxsssnjx1)单向应力状态:图示拉伸或压缩的单向应力状态,材料的破坏有两种形式:塑性屈服:极限应力为2.0psss或sjx脆性断裂:极限应力为bjxss此时,ss、sp0.2和sb可由实验测得。由此可建立如下强度条件: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材料力学教研室][maxnjx2)纯剪应力状态:其中n为安全系数。图示纯剪应力状态,材料的破坏有两种形式:塑性屈服:极限应力为sjx脆性断裂:极限应力为bjx其中,s和b可由实验测得。由此可建立如下强度条件:前述强度条件对材料破坏的原因并不深究。例如,图示低碳钢拉(压)时的强度条件为:2maxmaxssmaxFF然而,其屈服是由于max引起的,对图示单向应力状态,有:nnsjxsssmax依照切应力强度条件,有:nss2maxmax][max3)复杂应力状态xsx来建立,因为s与之间会相互影响。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破坏的原因,根据一定的假设来确定破坏条件,从而建立强度条件,这就是强度理论的研究内容。sjxss与22ssjxjxss相当(等效)。可见,对图示平面应力状态,不能分别用][maxss4)材料破坏的形式•塑性屈服型:常温、静载时材料的破坏形式大致可分为:•脆性断裂型:铸铁:拉伸、扭转等;低碳钢:三向拉应力状态。低碳钢:拉伸、扭转等;铸铁: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例如:例如:可见:材料破坏的形式不仅与材料有关,还与应力状态有关。根据一些实验资料,针对上述两种破坏形式,分别针对它们发生破坏的原因提出假说,并认为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应力状态,某种类型的破坏都是由同一因素引起,此即为强度理论。maxls脆性断裂:maxl塑性断裂:maxdV5)强度理论常用的破坏判据有:下面将讨论常用的、基于上述四种破坏判据的强度理论。2、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jxss1强度条件:][1sssnjx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假设最大拉应力s1是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的因素。不论在什么样的应力状态下,只要三个主应力中的最大拉应力s1达到极限应力sjx,材料就发生脆性断裂,即:可见:a)与s2、s3无关;b)应力sjx可用单向拉伸试样发生脆性断裂的试验来确定。实验验证:铸铁:单拉、纯剪应力状态下的破坏与该理论相符;平面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和该理论基本相符。存在问题:没有考虑s2、s3对脆断的影响,无法解释石料单压时的纵向开裂现象。假设最大伸长线应变1是引起脆性破坏的主要因素,则:jx1jx用单向拉伸测定,即:Ejxjxs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实验验证:a)可解释大理石单压时的纵向裂缝;b)铸铁二向、三向拉应力状态下的实验不符;c)对铸铁一向拉、一向压的二向应力状态偏于安全,但可用。因此有:jxssss321强度条件为:][321sssssnjx32111sssE因为:231maxssjxmax对低碳钢等塑性材料,单向拉伸时的屈服是由45°斜截面上的切应力引起的,因而极限应力jx可由单拉时的屈服应力求得,即:常数2sjxs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假设最大切应力max是引起材料塑性屈服的因素,则:因为:实验验证:c)二向应力状态基本符合,偏于安全。b)仅适用于拉压性能相同的材料。由此可得,强度条件为:][31ssssnsa)仅适用于拉压性能相同的材料;b)低碳钢单拉(压)对45滑移线吻合;存在问题:a)没考虑s2对屈服的影响,偏于安全,但误差较大;假设形状改变能密度vd是引起材料塑性屈服的因素,即:jxvvddsss1032ss4)形状改变能密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因为材料单拉屈服时有:jxvd可通过单拉试验来确定。所以:2d261sjxEvs231232221d61ssssssEv又:ssssssss23123222121][21231232221ssssssssns因此:由此可得强度条件为:实验验证:a)较第三强度理论更接近实际值;b)材料拉压性能相同时成立。强度理论的统一形式:][ssr11ssr3212ssssr313sssr•最大拉应力(第一强度)理论:•最大伸长线应变(第二强度)理论:•最大切应力(第三强度)理论:sr称为相当应力,分别为:231232221421sssssssr•形状改变能密度(第四强度)理论:•莫尔强度理论:31][][sssssctrM§7.8强度理论的应用应用范围:a)仅适用于常温、静载条件下的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材料;b)不论塑性或脆性材料,在三向拉应力状态都发生脆性断裂,宜采用第一强度理论;c)对于脆性材料,在二向拉应力状态下宜采用第一强度理论;d)对塑性材料,除三向拉应力状态外都会发生屈服,宜采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e)不论塑性或脆性材料,在三向压应力状态都发生屈服失效,宜采用第四强度理论。sssss52122221例:两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如图,s=,由第三、第四强度理论分别比较其危险程度。s(a)s(b)解:对图a所示应力状态,因为sssss52222313rsssssssss2321222312322214r所以:sssss5212222302ssss21ss3ssss2313rssssssss2212312322214r对图b所示应力状态,有:所以:s2234ssr2243ssr可见:由第三强度理论,图b所示应力状态比图a所示的安全;而由第四强度理论,两者的危险程度一样。注意:图a所示应力状态实际上为拉扭和弯扭组合加载对应的应力状态,其相当应力如下:可记住,便于组合变形的强度校核。s102ss3ss102sss3由第三强度理论,有:srsss2313例:利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求纯剪应力状态下屈服应力s和拉压屈服应力ss之间的关系。当=s时材料发生屈服,因此有:解:图示纯剪应力状态的主应力为:而当材料拉压屈服时有:sss由此可得:sss5.0][5.0][s利用第四强度理论,有:srsssssss3212312322214ssrss34sssss577.031][6.0][577.0][ss即,srss3纯剪:单拉:由此可得:例:两端简支的工字钢梁承受荷载如图a所示。已知材料(Q235钢)的许用应力为[s]=170MPa和[]=100MPa。试按强度条件选择工字钢号码。解:首先确定钢梁的危险截面。作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b和图c所示,可见C、D截面为危险截面,取C截面计算,其剪力和弯矩为:kN200max,SSFFCmkN84maxMMC(b)200kN200kNFS图M图(c)84kN·m(a)B0.42m2.50mAC200kN200kN0.42m1.66mD先按正应力强度条件选择截面型号。因最大正应力发生在C截面的上、下边缘处,且为单向应力状态,由正应力强度条件可得截面系数为:3663maxm10496101701084][sMW据此可选用28a号工字钢,其截面系数为:36m10508W再按切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校核。对28a号工字钢,查表可得截面几何性质为:46m1014.71zIm1062.242max,zzSIm1085.02d中性轴处的最大切应力(纯剪应力状态)为:100MPa][MPa5.951085.01062.2410200223max,max,SmaxdISFzz可见,选用28a号工字钢满足切应力强度条件,简化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以及应力分布如图d所示。(d)a12213.728013.78.5126.3126.3maxsmax利用图d所示的截面简化尺寸和已有的Iz,可求得a点的正应力s和切应力分别为:以上分析仅考虑了最大正应力和切应力作用的位置,而对工字型截面腹板和翼缘交界处(图d中的a点),正应力和切应力都较大,且处于平面应力状态(见图e),因此还需对此进行强度校核。sa(e)sMPa1.1491014.711263.0108463maxzIyMsMPa8.730085.01014.711022310200663max,SdISFzz其中,Sz为横截面的下缘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为:36m1022320137.01263.00137.0122.0zS由前例可得,图e所示应力状态的第四强度理论相当应力为:2234ssr170MPa][MPa4.1968.7331.149322224sssr可见,28a号工字钢不能满足要求。改用28b号工字钢,按同样的方法可得:178.5MPa1.05][MPa2.1734ssr可用。若用第三强度理论,则相当应力为:请自行计算最终结果。注意:本例中对a点的强度校核是按简化后的截面尺寸进行的。实际上,对符合国家标准的型钢并不需要对该点进行校核;然而,对自行设计的焊接而成的组合工字梁则需进行校核。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