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闻评论第五章新闻评论的标题3•“新闻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标题更为重要,它具有提示内容、吸引阅读和引导阅读等多重作用。一个好的标题会有效增加文章的“精气神”,正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作诗是如此,写作新闻评论,也是如此。4•第一节标题的“意见性”和“新闻性”•既要突出“意见性”,又要突出“新闻性”。新闻评论是意见性极强的文体,是典型的“观点纸”,就是要明确亮出作者观点的,因此,新闻标题必须观点旗帜鲜明,也就是标题一定要点出主旨,忌讳隐晦。•要突出“新闻性”。新闻评论是对新闻发表的评论,没有新闻也就无所谓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标题也一定要紧紧抓住新闻性来制作。一个好的新闻评论标题,往往是意见性和新闻性兼顾的。5•一篇新闻评论的写作实际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客体,也就是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主要是对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落脚点,因此,评论的标题必须要注意对新闻事实的抽绎、概括,换句话说,评论的标题必须包含着新闻事实的信息成份;•二是主体,也就是评论人员的观点。评论的标题要包含新闻的信息,又要包含评论写作者的观点。象《人命关天的大事——从江门爆炸事故谈安全生产》、《“乞讨”掌声不可取》、《再不治治拦路虎,今后谁敢跑运输》、《毋忘南京大屠杀的双重意义》等都是二者兼重的。6•2006年10月,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山东高校论坛上提出高校精英教育观,谈到厦门大学一些专业的学生要开设高尔夫球课,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就以负面和质疑的态度报道评论这一事件,令当事人厦门大学的领导有口难辩。针对这一情况,评论工作者北风以《让学生学打高尔夫球错了吗?》为题,对媒体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分析、批评,这一标题就比较明确地提示出了所评论的事件,同时也明确地展示出了意见性。7•案例:让学生学打高尔夫球错了吗?•北风•高校是学术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神圣和超然是它的本色,然而很不幸,这几年高校却突然成了媒体聚焦和诟病的对象,有关高校的负面新闻,只要被媒体抓到,就会立刻炒成一个全局性的热点,让高校的管理者们不胜慌恐,像北京航空学院招生收钱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事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开办“风水班”事件,包括近期被媒体抓住热炒的厦门大学开设高尔夫球课事件,等等。•应该承认,近些年来中国高校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包括腐败问题也开始向高校这一神圣的学术殿堂漫延,一个本该神圣纯洁的地方被污染了,当然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这无可厚非。但像厦门大学开设高尔夫球课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也成为媒体聚焦和诟病的对象?8•10月15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山东一个高校论坛上提出的高校精英教育观,仅仅由于涉及开设高尔夫球必修课就在国内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很多媒体刊文认为高尔夫球是项奢侈的贵族运动,不适合在大众的高校推广,于是一轮又一轮的指责便不分青红皂白铺天盖地的砸下来,让厦门大学的管理者们有口难辩。•其实从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洞悉媒体所渲泄的社会情绪:大学生打高尔夫球等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就等于贵族教育,而贵族教育就等于面向富人的教育,那么高等教育成了面向富人的教育当然不能令人容忍!说穿了,高尔夫球运动天生与富人结缘,一提到高尔夫球就让人联想不好。社会上弥漫的仇富情绪使高尔夫球运动包括要开设高尔夫球课的厦大都成了诟病的对象!9•其实朱崇实校长对厦大开设高尔夫球课的意义已经做了很好的解读:“我们认为高尔夫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具有社会交往功能的方法——这么好的一项运动,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来接触和掌握它?学了高尔夫球之后,学生的行为举止都变得优雅了,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但是这一解释却并未被一些媒体所接受。社会上弥漫的针对高校的负面情绪让一些媒体无法正确地审视这一事件。这些年媒体有关高校的“高投入”、“高收费”、乃至社会上关于高校教师如何高工资的渲染、报道都反映了媒体与社会公众在这一情绪上的共振。事实上,身处高校的我们这些教师,最清楚我们每月的收入处于社会上怎样一个水平,就像我们明白厦大的高尔夫球场不过是一个仅有3个洞、总投资不过200万元人民币的练习场一样!10•有些标题之所以制得不好,首先就是二者没有兼顾,像下面这则标题:《不可掉以轻心》这则标题亮出了评论者的观点,但却没有涉及新闻事实,因而这则标题给人的感觉就很“平”。制作标题也同样要讲究“言之有物”,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有事实,要有新闻。•另一种情况就是只有事实而不见论点。某报曾经报道:天津棉纺一厂曾一度发现织出的布,有时出现黑点和油丝线。于是该厂组织工人对各个工序进行检查。终于在该厂的头道工序的棉包底下发现一小块油毡,由此推断黑点是由油毡上的沥青造成的。该厂决定派人到河北省产棉区访问轧花厂。原来,不少农村的轧花厂怕棉花受潮,就用油毡垫底。同时,由于轧花厂机器陈旧,轧花时甩油。棉纺一厂决定主动派出技术人员到轧花厂就地协助给予技术指导。由于城乡通力协作,终于提高了皮棉质量,减少了纺织品的次品率。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第一道工序》的署名短评。如果不是配发的评论,单从标题上读者很难领会你这篇评论的观点。11•标题制作要力求出新出奇。•1、不落老套。有些评论标题,总喜欢因袭既有的标题模式。如某报2000年元月和二月份刊载的一些言论稿件:题目都如出一辙:《这个牌子摘得好》(2000、1、6)、《为“专家参与决策”叫好》(2000、1、22)、《失察追究好》(2000、1、27)、《改革拜年习俗好》(2000、1、27)、《为“上追一级”叫好》(2000、1、29)、《这个“关”把得好》(2000、2、5)、《这道“安官告示”好》(2000、2、15)、《为“知识型农户”叫好》(2000、2、24。•前几年,山西省有家媒体报道太原一座楼建成一年不通水电,一百多户居民为此怨声不断。后来,市委书记一过问,六天解决问题。《羊城晚报》的编辑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在副题中反问了一句:“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该标题被作为新闻编辑写作中逆向思维的典型案例广泛引用,结果后来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标题:“事事惊动市长怎么得了”、“事事惊动领导如何得了?”、“事事惊动总理怎么得了”,这样的标题就很难标出新意。12•2、不落平淡。有些标题题意不可谓不明,语法也没有什么错误,但就是语不惊人,标得太“平”了。要想不落平淡,首先要研究汉语的语法修辞,通过语法和修辞手段来翻新语言、丰富语言。•《老大难难在“老大”》(《人民日报》1983年9月29日)文章的论点是批评一些问题一直解决不下去,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一些领导。•《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四川日报》1982年4月19日)作者的论点是党的干部在台上讲话,叫台下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果言行不一,群众就会对他产生不信任。•《老当“易”壮》(《长江日报》1982年3月27日)作者化用“老当益壮”这个成语,来说明领导干部应当年轻化,一字之易,题旨立明。13•《“婆婆”也得围着“媳妇”转》(《人民日报》1981年1月6日)用“婆婆”代指领导部门,“媳妇”代指企业,作者的论点一看便知。•《罗汉陪观音》(《人民日报》1990年6月1日)文章批评一些基层单位借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之机,陪吃陪喝,而被陪的领导却浑然不知这些帐全算在了他的头上。•也可以巧用一些俗语、谚语、习惯用语来制题,往往会很出新。象《给孩子书包减“肥”》、《岂有此“礼”》、《切莫“赶走儿子招女婿”》等都是比较好的标题。标题要想不落平淡另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要找好立论的角度。立论的角度找好了,标题往往能够标出新意。任何一个新闻事实,它所展示出的内涵都不可能是单侧面的,换一个角度来观照这些新闻事实,往往能够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14•第二节标题制作要讲究意境富有内涵•2008年2月20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发表的评论文章:《华南虎何以“跑”不过藏羚羊》,文章标题就很出新,而且内涵非常丰富。文章把“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与一年前发生的大庆晚报记者“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联系起来,就两个事件中不同当事单位截然不同的反应出发,来批评华南虎造假事件中当地政府部门的诚信和良知的缺失,写得很耐人寻味。15•案例:华南虎何以“跑”不过藏羚羊•范伟国•如果你是一位关注可可西里的读者,应该会看到过这张照片:青藏铁路上呼啸而过的火车与在铁路旱桥下奔跑而过的藏羚羊,同时出现在照相机的镜头中,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瞬间!•于是,这张照片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作者也获得诸多殊荣……一切都很完美。•然而,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坐地铁的空闲,仔细观察这幅照片时,发现了拼接的破绽,于2月12日在网上予以揭露。•过了6天,《大庆晚报》为此公开道歉,因为这张图片出自该报摄影记者于2006年发表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稿。为维护媒体的公信力,该记者被解聘,报社总编也提出引咎辞职。16•这“藏羚羊假照片”的快速收场和令人首肯的处理,在当下却有了参照意义。•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华南虎照事件的进展。有人说,查证华南虎照的真伪过程,如看古典章回小说,常在紧要处卖个关子,几经波折,却依然扑朔迷离。•迄今为止,距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鉴定虎照(2007年12月9日),已有70多天。在公众的翘首期待中,节前陕西省林业厅终于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表《致歉信》,检讨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可绕了半天,没有一字涉及虎照真假,这样的致歉让人深为失望。而且,仅仅以“违反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进行检讨,也难以服众。我们拥有那么多的权威专家,也有不逊于国外同行的先进仪器,难道真的无法对一张照片的真伪做出鉴定吗?17•大凡作假的东西出笼,必有其利益所在。该摄影记者合成这张“藏羚羊假照片”,仅仅如他所说,是为了宣传保护藏羚羊吗?其真正目的,恐怕也难逃“名利”二字。连普通摄影者都能看出来的破绽,居然能逃过专家、学者的法眼!也许是有些媒体太缺乏这类照片了,竟粗疏到连藏羚羊生性胆小的常识也不顾了。•好在,如今拥有慧眼的英才遍地,假的终究是假的,难逃大众法眼。•何以“合成”的藏羚羊被识破后,事发地能如此迅速地认错、处置,而“华南虎”照片事件,在公众与国家相关部门千呼万唤之后,仍犹抱琵琶,不肯见光?18•个中原因,恐怕是华南虎照的真伪,事涉更大的利益。如果虎照为真,那国家资金、外界投资、众多游客都会蜂拥而至,偏僻荒凉的山区,将立即成为炙手可热的福地,官员政绩突出自不待言。一旦虎照为假,不仅“华南虎经济”肯定落空,当地政府还可能背上造假之名,连带乌纱轻轻落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然关系着诸多“利益”纠葛和“利害”关系。•然而,有些人机关算尽,却就是没有算计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诚信的得失。•看来,在今天,需要保护的不单单是藏羚羊、华南虎等野生动物,更有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诚信、良知和对公众的责任意识。19•新闻评论的标题虽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标题,但也同样是要讲究一点意境的。象《黑龙江日报》在1985年1月6日发表的一篇社论,标题就是:《走,玩赏冰雪去!》。这篇专为哈尔滨冰雪节配发的评论,一看标题就给人一种真情呼唤相邀、雪景扑面而来的感觉。•一则新闻评论的标题,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加上标题制作要求尽量简炼、明白,这使其容量更加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容量中放进超容量的信息,这就需要制题时下一番功夫。这里谈一谈标题制作的“借境”问题。20•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有一种突破空间局限性的方式就是“借”,即将园外远和近的景色巧妙地借入园中,成为园林的构成部分。•新闻标题的制作时也可以“借境”,来扩大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中国古代有许多意境丰富的诗词、人物和风景等意象,这些意象极大的丰富着我们的语言内涵。杂文家陈小川曾写过一篇言论,批评个别大学生轻视勤工俭学,题目是《脱掉“长衫”吧》。“穿长衫而站着喝酒”,这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这一形象可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