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5讲《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礼记》是战国时期儒家著作的一个总集,一本汇编。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儒家讨论礼制、阐述礼意的文章,另一部分是儒家的哲学和教育论文。班固说,《礼记》,“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131篇。西汉宣帝时,太学博士戴德传85篇,世称《大戴礼记》,今存世者近39篇。戴德的侄子戴圣传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我们现在说的《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大学》、《学记》是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中庸》是儒家的哲学论文,也言及教育。《乐记》讨论了音乐与艺术教育问题。此外,《礼运》、《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也论述过教育问题。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学记》的教育思想,对《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也简要叙述。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学记》成立于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的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之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一)教育的作用《学记》承袭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学记》把教育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先导。《学记》本着儒家的性善论和德治论,首先看到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因此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后来广义的教育,也就是面向全民的社会教化的宗旨。其次是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学记》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是后来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开展学校教育和选士的指导思想。(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1、学制与学年关于学制系统,《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以托古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产生与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传说,对后世封建国家兴办学校影响很大。关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年毕,共四级。为一个阶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年毕为第二阶段,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年级制的萌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2、行政领导与学校管理“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在学校制度、行政领导与学校管理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有些措施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提醒学生入学就要懂得做官的窍门,学校里放着体罚学生的扑杖等,这是不足以为奇的。但可贵的是,有些措施,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如重视开学仪式,强调入学教育,严格学校规则和纪律,严密执行定期、定时、有重点的视学制度等。(三)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具体分析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这是《学记》的精华之所在,值得细心体会。1、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的互动过程,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即是学。教与学是相互促进、提高的。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不限于师云亦云。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学记》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来说,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韩愈在《师说》中继承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提倡这种原则的即使在现代世界教学论著中亦属罕见。“教学相长”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其此之谓乎!”《学记》认为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正课教学和课外实践之间辩证的统一,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学习与休息游乐之间辩证的统一,“亲师”与“乐友”之间辩证的统一。3、豫、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预(豫),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这就叫做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时,即抓住适当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叫及时的教育原则。孙(逊),即孟子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揠苗助长”,亦即不越级,要按照次序地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这就叫做互相观摩、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发然后禁则扞格(hàngé互相抵触)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学记》把乐群、亲师、取友作为教育的重要要求与考查的重要内容,这已含有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观摩、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思想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是儒家一贯重视的教育手段。孔子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乐多贤友”(《季氏》)、“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无友不如己者”(《学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论语·季氏》)由此可见,《学记》反对与不良的朋友交往,防止朋友间的不良影响,为了增进学习效果,应该结交好朋友,发挥朋友之间的好影响,避免交坏朋友及其影响,这些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4、善喻“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导),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引一条思维线索,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促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强,就是在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持久地开展并坚持到底。开,就是在教学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一”是能够迁移的、能触类旁通、自我扩散的知识点。教师优秀与否就是看他教的是“一”,还是“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启发原则,减轻学生的不适当的负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5、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清初学者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礼记章句》卷十八)“长善救失”,发扬优点以克服缺点,这也就是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运用动力定型的改变规律,从依靠优点入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克服。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学生,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因素,即使是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长善救失原则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的意思,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6、善教继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以“善歌继声”作比喻,提出善教者要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跟着教师学习,达到“继志”的要求。这说明教师应该是为一定的社会理想从事教师工作的,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最根本的乃是理想志向给予受教育者的影响的深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学记》所反映儒家教育思想的精义之所在。(四)教学方法为了贯彻提出的各种教学原则,《学记》论述了一些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1、问答法《学记》从善问、善答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所谓“善问”就是教师提问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而教师回答问题时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回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2、讲解法《学记》认为教师教学不应照本室科,而应根据学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讲解,“必也听其语乎”。而且教师的讲解还应做到“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即要求教师讲解语言简约,而意思通达;义理微妙,而又精辟,精善;举例少但又能使道理明白易晓。3、练习法《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作者以冶铁、制弓、小马驾车为例,说明练习必须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有志于学。4、类比法《学记》认为,“古之学者,比物丑类。”也就是说要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规律。《学记》除从正面阐述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之外,还从反面批判了当时违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错误做法:“今之教者,呻其占必,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学记》认为教育原则方法是不应违背的,违背了,教学就失败。“不顾其安”(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不由其诚”(不考虑学生的志趣如何)、“不尽其材”(使学生的天资、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的教学之所以失败,原因就是违反了教学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方法。《学记》认为教学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互动的过程,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植物或动物甚至是容器,把教育教学理解成盛装东西或育苗的工具。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引导学生并促进其素质发展提高的一种活动,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观;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的方向、可能性,有无限丰富的个性,教师要积极启发、因势利导,这是我们的学生观。(五)论教师1、教师的作用、地位由于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学记》要求给教师以崇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学记》突出地提高了教师的地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人“为长”、“为君”之道,亦即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统治者。同时这里又把“为师”作为“为长”、“为君”的重要条件,能为师也就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