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财政转移性支出财政转移支出概述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一、财政转移性支出概述•转移性支出——是指经财政之手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地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具体包括各种补贴、补助、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等。•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前者包括税收返还、过渡期转移支付(增量转移支付)各地低于标准支付的差距是转移支付的基础、原体制补助,中央对某些地方的定额补助;后者包括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等;•还包括:政府对生产、流通部门或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出如养老保险、捐赠支出等•转移性支出的效应与问题•转移支出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接受者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上的影响。•问题:政府间纵向财政不平衡;•横向不平衡•转移性支出的调整•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改革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增强中央转移支付实力;•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加快法制化建设,依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二、社会保障支出•(一)概念和内容•概念:•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通过法律强制建立的,在国民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补助或服务的一种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1951年原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1、社会保险支出•社会保险是一种将风险集中而转移给政府服务机构的制度措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保支出是政府按保险原则举办并提供的对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货币和物质帮助。•社会保险的特征:1)强制性;2)互济性;3)社会性;4)福利性•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一是保险的资金来源不同;二是保险的手段不同。•其内容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2、社会福利支出•是指国家用于优抚事业、社会福利生产及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的支出。•3、社会救济•是指国家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困难以及救灾的经费支出。•其具体项目有:•1)城市社会救济(困难户救济、收容遣送安置费)•2)农村社会救济(贫困户救济、“五保户”供养)•3)自然灾害救济(灾民救济、安置及医疗费用)(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改革资料:《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及措施:1、实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实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再就业工程;3、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5、建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6、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2、企业负担不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3、缺乏相应的专门资金来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1、尽快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的各种法规;•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3、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实现国家、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4、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及基金管理体制的完善。•三、财政补贴•(一)概念及内容•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对企业或居民进行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分类:•1、按国家预算科目分——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2、按补贴性质分——生产性补贴、生活性补贴;•3、按补贴方式分——明补、暗补;•4、按补贴来源分——中央补贴、地方补贴;•5、按补贴对象分——企业补贴、个人补贴等。•性质:属于转移支出,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内容:•1、价格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3、财政贴息——国家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某些企业的贷款利息或特殊事项发生的费用补贴。包括:国家储备棉花利息费用补贴,国家储备糖费用补贴,煤炭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外贸出口贷款贴息,政策性银行利差补贴等。•4、居民生活补贴——对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或下岗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给予的生活费补贴。•(二)财政补贴的双重效应•正效应:•1、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社会;•2、有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3、能够配合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促进社会供求平衡;4、短期内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负效应:•1、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合法化、长期化;•2、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果;•3、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4、长远看不利于外贸的健康发展。•(三)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方向•基本思路: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具体设想:•1、随着粮食购销价格和副食品销售价格的相继放开,逐步取消商业企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2、取消与粮棉油生产、储备相关的补贴,以及平抑肉食和蔬菜的价差补贴,将其转换为生产贷款贴息基金、价格风险基金和农产品储备基金;•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重点解决煤炭、石油企业亏损补贴问题;只保留对军工、航天等重要企业的补贴,并严格控制和管理;•4、逐步取消对外贸企业亏损补贴,推行进口代理制;•5、结合工资改革,把对个人的明补纳入工资;•6、改革公用事业补贴(对大部分应取消补贴,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实行适当收费;对少部分难以靠收费维持收支平衡的公用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财政可采取招标的方式提供补贴。)。四、税式支出•(一)税式支出基本内容•(二)税式支出效应•(三)税式支出影响•(四)税式支出管理(一)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1.涵义:是政府为了执行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以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为代价,通过税收制度的安排向特定的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税法中有关放弃税收收入的条款对纳税人而言是税收优惠,对政府而言是税式支出。本质是政府部门为分析税收优惠而采取的一种统计方法。2.主要形式有:1)税收豁免--一类是免除关税与货物税;另一类是免除所得税.2)纳税扣除--减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3)税收抵免--包括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直接在应纳税额中扣除.4)优惠税率--采取较一般税率为低的税率征收.5)延期纳税--减轻当期税负,相当得到一笔无息贷款.6)盈亏相抵--以亏损抵消其前后年度的盈余,有利于刺激风险性投资.7)加速折旧--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并改变前后期的税负.政府由此会损失一部分收入的时间价值.8)退税--退还已纳税款.包括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3.与政府财政直接支出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结果都是使受益人的财力增加,而国家的财力直接减少;•都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使用;•都影响财政收支平衡;•都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和再分配。不同点•税式支出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微观层次调节,对象为具体的纳税人、纳税行为和应税产品,调节力度有限;•其立法只要求立法机关中的简单多数同意即可,不需要接受检查和调整,较稳定;•执行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支出客体是应收未收的财政资金,是上缴财政收入的直接减少;•是对直接支出的补充(15%),只能作短时间使用的激励工具;•处于税收的实施过程中,缩短了上缴下拨的过程,有较强的时效性;•但为避税提供了机会,产生了大量的税收收入损失。4.主要特点•时效性强。因为税式支出没有实际的支出程序,其客体仍留归企业,减少了纳税人支付税款和政府再拨款程序,及时满足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隐蔽性强。它是政府资金的一种坐支,即在它没有得到立法机关同意之前就直接利用税收制度的特殊条款来完成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附加在各条例中的,支出不透明,导致政府偏爱;•累加激励性。其各种优惠措施只是使那些有足够所得或税收负担的纳税人得到优惠,边际税率越高的人受益越多,低收入者或贫困者达不到免征额,谈不上扣除与免税。特点•诱导性。是对某些特定经济行为所给予的鼓励对生产者扩大规模、增加产品出口、优化产业结构等经济行为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引导。•广泛性。只要有税收收入存在的地方,就有税式支出存在的客观性。•灵活性。在时间、区域、形式等方面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税式支出的效应•正效应•负效应1.正效应•鼓励微利有益产品的生产;•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风险项目的投资。所得税上,允许加速折旧,放宽科技费用列支范围,投资退税、免所得税;流转税上,对新产品的试制、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收入高技术企业减免税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地区,实现资产由长线产品向短线产品转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对许多项目给予不课税、税额抵免、所得开除等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增加就业机会。2.负效应•不利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税式支出获得的额外收益不是纳税人主观努力程度所能决定的,也不表明其劳动成果,人们往往因为这种说是利益而改变投资结构,将投资流向政策最优惠的地方;•背离税收公平原则。诱导资源过分寻求税收优惠而像低效率部门流动,企业转换机制的动力弱化了;导致税法复杂化,增加征管难度。由于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效应不同,目标范围标准各不相同,增加了税法及其相关规定的复杂性,加剧了征纳税矛盾,易滋生腐败。增加了新的分配不公。降低了高收入者税收负担,将非纳税人排出在外。造成税收收入流失。法定税率与实际税率的背离侵蚀了财政收入,对偷逃税查处不力,加剧税收流失;加剧了分配领域的混乱。由事前调节变为事后调节,使税式支出的照顾作用居于首位,导向作用退居其次。(三)税式支出的影响•1.对市场机制的影响•从商品课税看(流转税),税式支出减免是生产成本下降,扩大生产,或以低于同类产品价格出售,利润不因此而降低;•所得税看,税式支出若是按比率减免即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则使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保持原来利润,或增加投资提高生产能力;若降低最低边际税率,如提高起征点,则扩张需求。2.对资本和产业结构影响•税式支出目的是提高效率,对一种商品甲鼓励消费,则改善了消费结构,使市场均衡;•但扭曲了税收的横向公平性。P169,同一预算线上,D负担全部税收,A免税,E``部分税收。(四)税式支出管理•1.国外税式支出管理模式•2.我国税式支出管理模式选择•3.我国税式支出管理范围的确定•4.我国税式支出统计方法的选择•5.我国税式支出效益评价1.国外税式支出管理模式•全面的预算管理模式:有成熟的经验、详尽的支出数据、完善的统计方法、政府的高度重视,严格审议;(美国加拿大)•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模式:属临时专项分析,无固定的统计方法和评估方法,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弱;是政府能内部分析评估,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部分国家)•准预算管理模式:历史短,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成型的模式,是否成为预算部分意见不一,支出报告只是解释说明性资料。(意大利葡萄牙德国荷兰)2.我国税式支出模式选择•目标:立足现实基础和可操作性,适当从简,着眼于完备和规范,尽可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确定起点不应过低,至少要从准预算管理为手段的报告式管理模式入手,以纳入全面的预算管理。•步骤:从少数主体税种着手分析工作,对支出项目进行数额估算,试编简单的税式支出计划表,形成一个总额控制为主,区别于其他的支出的预算计划;扩展到其他税种,按预算工作程序编制系统的税式支出预算表,做确切的定量分析;编制统一规整的税式支出预算,通过立法程序老师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全面管理模式。3.我国税式支出范围•发达国家:非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公共财政需要部门生产领域•我国:•依据是公共财政理论和我国现行税式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原则是合理可行;•范围:鼓励特定产业和部门、落后生产、出口产业、外商投资、调解社会生活等4.我国税式支出统计方法选择•收入放弃法:以优惠条款为依据,年税收收入飞减少额;这种方法简便,可以选择•收入收益法:取消税收而增加的税收收入;•等额支出法:税前支出与税后受益5.我国税式支出效益评价•定性评价:目标科学性分析,与总目标是否相符,与其他目标是否冲突;条件适应性分析,与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是否相契合;激励机制分析;•定量分析:数量化的成本效益比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