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中央银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中央银行第一节概述一、中央银行的产生现代银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银行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中央银行进行管理的。这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各家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市场上流通银行券种类繁多;而且有的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这些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则将立即作废。因此,迫切要求有一家有权威的机构来统一银行券的发行。中央银行的产生2、票据的清算问题。每家银行每天都会收到大量其他银行的支票,如果每家银行靠自己去清算则费时费力。因此,要求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组织进行票据的清算。3、最后贷款人的问题。银行在经营中经常有可能出现资金调度不灵的情况。因此,要求有一家权威机构能够集中各家银行的准备金;那么当某一家银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该权威机构就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帮助银行度过难关。中央银行的产生4、金融监管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随着英格兰银行的不断发展,英国政府不断赋予其各种特殊的权利。到了1844年,政府规定英格兰银行独享货币发行权,这标志着英格兰银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二、中央银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中叶至1843年,为初创期。这时中央银行的特点是并未完全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相结合的私人所有的金融机构。典型例子是英格兰银行。2、1844年至20世纪30年代。这是中央银行发展完善的时期,主要的西方国家都建立了中央银行。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3、二战以后,凯恩斯的理论要求政府必须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各国纷纷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完善。三、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见教材第206页)。1、属于国家所有2、属于半国家性质3、属于私人股份资本中央银行的类型四、中央银行的类型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单独建立一个机构,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它又可分为:(1)一元式:只建立一家中央银行总行,并实行总分行制。如我国就是这种形式。(2)二元式:指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而地方享有其独立的权利。例如美国的美联储体系就是由12家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所组成。中央银行的类型2、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指一个国家没有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例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属此类型。3、跨国的中央银行体制:指多个国家共同组成一家中央银行。典型的例子是“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发行的欧元是目前欧盟中十多个成员国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中央银行的类型4、准中央银行制度。指一个国家没有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的职能由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来部分地行使。例如中国香港的金融管理局,负责对香港金融市场运行的监管。但是香港的金融管理局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利。(港元的发行由三家商业银行负责,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支持独立论的观点:央行若受制于政府,就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可能更注重短期目标的解决,而这样的短期解决方案可能在长期有不良后果。反对独立论的观点:货币政策必须和财政政策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把这两种政策置于同一个机构的管理之下,才能防止两种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美国的美联储的独立性很大。美联储的最高领导层是“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理事会有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批准。但理事会成员任期14年,每2年更换1人,因此总统在一届任期内对理事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总统未经国会授权,不得对联储发布任何指令。美联储需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但美联储的收入是自己解决的,因此不必象其他政府机构一样为了申请经费而有求于国会。因此,美联储的运行不受国会制约。联储的独立性是优是劣尚有争论,但它是独立性较大的中央银行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六、中央银行的性质:特殊的金融机构和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主要表现在:1、中央银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2、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相对的独立性。七、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1、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同时,中央银行还要负责调控货币供应量,并保持币值的稳定。中央银行的职能2、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一般不与普通的工商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而只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这一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其最初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应付客户提现的能力。但随后,中央银行又发现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2)最终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的票据清算。中央银行的职能3、国家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执行货币政策,并为国家提供各种服务。这一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直接给财政以贷款(一般只限于短期)或购买国家公债保管国家的外汇和黄金储备指定并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八、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反映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见教材第221页。1、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负债是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有:(1)流通中的货币。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以及收购黄金外汇等途径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债务。(2)各项存款。其分为两类:政府和政府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3)其他负债。即除以上负债以外的负债,如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等。2、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资产即其资金运用,主要包括贴现与放款、各种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和其他资产。(1)贴现及放款。贴现及放款,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财政部门的借款等,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2)各种证券。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握有证券并进行买卖,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买卖证券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对货币供求进行调节。(3)黄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担负着为国家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的责任。(4)其他资产。即除以上三项外,未列入的所有项目之和。主要包扩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等。第二节中央银行与货币供应一、基础货币的概念(教材第197页)基础货币(H)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C)。H=R+C二、基础货币是原始存款的来源,是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中央银行发行现钞→公众将其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数倍的存款货币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数倍的存款货币所以说存款货币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但是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基础货币(原始存款)却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源与流”的关系)三、货币供应量的表达式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为H,H就成为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即原始存款。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的存款货币量D=H.d(d为货币乘数)前面我们已经得出了货币乘数的表达式,故可得D=H.1/(rd+e+k+t.rt)而社会上(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数量C=k.D(回忆一下现金漏损率k的概念)而货币供应(Ms)等于存款货币加上现金。由此可得:Ms=C+D=H.(1+k)/(rd+e+k+t.rt)Ms=H.(1+k)/(rd+e+k+t.rt)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货币乘数m为:m=(1+k)/(rd+e+k+t.rt)比较:这个货币乘数和前一章学的乘数d=1/(rd+e+k+rt.t)有何区别?前一章学的乘数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它表示了商业银行创造出的存款货币是吸收的原始存款的多少倍。这里的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分析问题。它反映了货币供给量是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量的多少倍。Ms=H.(1+k)/(rd+e+k+t.rt)四、央行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1、央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引起基础货币(H)的增加,故会引起货币供应Ms的增加。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如果央行是向商业银行购买的,则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Ms增加。如果央行是向公众购买,则公众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同样引起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反之,若央行向市场售出债券,则会引起Ms的减少。Ms=H.(1+k)/(rd+e+k+t.rt)3、购买黄金外汇。如果央行是向商业银行购买的,则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Ms增加。如果央行是向公众购买,结果也相同。4、央行增加对财政的贷款。财政部支用后,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Ms增加。5、央行增发通货,一般应导致Ms增加。第三节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概念:指中央银行为了调控经济、达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措施。二、货币政策的目标:1、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冲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反映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对此的一种解释是要增加就业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这将很可能导致物价上涨。若要降低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货币供应,而企业的投资规模将被压缩,从而导致失业增加。失业率通胀率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三、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确定了目标之后,就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去实现该目标。1、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这些工具的运用将影响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它们没有专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1)法定准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就可以调节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率工具被认为是效果最为猛烈的工具。由货币供应表达式可见:Ms=H.(1+k)/(rd+e+k+t.rt)由于rd位于分母,所以它的微小变动将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变化。例如,rd从7%变到8%,货币供应量将出现很大的变化。同时,法定准备率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因此,存款准备率工具只有在需要进行大的调整时才会动用。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数额,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供应以及货币供应量。由Ms=H.(1+k)/(rd+e+k+t.rt)若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会减少向央行贷款,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减少,也即说明基础货币(H)投放减少,货币供应减少。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此政策工具的缺陷在于“主动权”不在中央银行手中。例如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意图紧缩货币供应。但商业银行还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从而使央行的意图不能实现。此政策的优点在于“告示作用”。因为央行的再贴现率被人们视作“基准利率”。央行调整再贴现率将使市场清楚地理解央行的政策取向。相对存款准备政策,该工具应用的频率相对更高。但它也不能过于频繁地运用,因为这样将使市场利率波动过大。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央行买入债券,就相当于投放出去基础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反之,则减少货币供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性完全在央行手中,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买卖多少证券都可以灵活决定。因此,央行可以日常使用该工具不断地对货币供应进行微调。2、选择性货币政策性工具:这些工具针对的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种类的信贷活动,而不是影响整个金融市场。主要包括:(1)间接信用控制:其特点在于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发挥作用。具体包括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贷管制、优惠利率、证券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