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体育课的独特价值。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老师,我不愿跑,我想玩,我难受……面对孩子们无奈的表情,听着孩子们那童真却又带有一丝埋怨的唠叨,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束缚太多,以至使他们怨声载道。比如: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太单一,教学内容太乏味……而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偏偏不喜欢跑步、不喜欢单一。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的酝酿,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个体育特色班级,让孩子们冲破教材的束缚,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表现你所想的,用兴趣表达心声!我想这一做法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支持,也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体育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这一活动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理论依据兴趣先导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先导。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会自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率比吗啡还要高出500倍。英国吉伯特•哈特教授说过:如果你教的班级有30个年轻人,他们正在一起费力地向知识的山峰攀登,这时你若能合理地给他们一些享受,那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好几倍。因此,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不会有压力,而且记忆、理解、创造等方面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事实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来说,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身,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以小学四、五年级全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据了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随之降低,而且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愿受任何束缚,他们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活动。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想通过创办特色班级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如何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是点火牵线人。唤起蕴藏在他们身上沉睡的力量,使他们从懵懂中清醒。体育教师的第一步应该在“唤起”上做文章。唤起即诱导,“诱导”二字开始阶段“诱”最重要。应该承认“体育”二字最大的诱惑力在“动”,因为动了才能使身体得到锻炼,才能学到锻炼身体的技能,然后再进行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唤起学生对高技能的追求。2、有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园期间的孩子们喜欢动的占99%,到了小学高年级对体育学习有兴趣的不足75%,而到了中学对体育课有兴趣的不足50%,体育爱好的下降是来自跑步累的压力。3、让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持续增高更重要,这便在于加强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实践。运动会、乒乓球、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比赛。4、创办特色班级,组成自己班级独特的兴趣小组,用不同的体育活动表现自己班级的特色。我想这一活动一定会大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学生体育课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3、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研究进程。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六、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2、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二)实施阶段:1、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2、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4、以点带面,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其他年级实验。(三)总结阶段: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2、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七、研究成果构成1、全校班级特色展示。2、写好教学随笔,反思自己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3、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课题方案——隆山小学吴晓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观察和想探索研究的问题。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技巧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领域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直接体验,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交流也很自然地流于形式化(很热闹却不留下什么痕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结果性知识的容器。本课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常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学会自主观察学习、主动探究,并学会合作和交流,从中获得可信的知识,学会尝试整理和理解新经验,更好的适应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内容1、让学生“爱观察”。在科学学习中重视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引发,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可稳定的持久的动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2)、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望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景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适当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6)、运用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科学知识的效果去刺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2、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在后天主体性教育中形成学习科学的能力:(1)、观察的层次性。(2)、综合运用感官。“爱观察”是“会观察”的基础,“会观察”是“爱观察”的提高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二)、预期目标本课题所提出的“学会观察”就是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增强学习科学的动机,提高观察和交流的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工具、科学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探究科学奥秘,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1、通过观察事物,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2、通过观察和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引起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提高概括能力。3、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刻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三、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同时辅以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行动研究的具体措施如下:1、课前准备。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观察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2、创设情景。观察活动与动手、动脑是不可分割的,而好动又是学生的特点之一。故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观、采集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民主的观察氛围,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探究活动的深入。3、创设小组合作制度。在观察活动中,小组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并能做到:边观察边分析、边观察边比较、边观察边研讨。4、课外拓展。课外布置思考性的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并鼓励创造性的发现,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5、观察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四、课题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1月):1、全面考虑当前教改的潮流和课堂中学生的现状。2、阅读文献资料,对相关课题的收集和思考。3、在前两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方案。(二)、开始实施方案(2006年2月——2006年9月):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并付诸实施,形成中期成果。(三)、结题(2006年10、11月):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接受鉴定。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本课题组部分成员系瑞安市隆山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瑞安市科学中心组成员、瑞安市首届科学骨干教师,对新课程科学课的教学已有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他教师皆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小学高级教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六、参考文献《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3~7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探索和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瑞安小学科学网、嘉兴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