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药材流通与药品价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明代的药材流通与药品价格邱仲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摘要:明朝初年,药材之流通较不顺畅,至15世纪,因商品经济日益蓬勃,药材商业化亦相当明显,而为了供应市场需求,专业种植不乏其例。城市内药铺之开设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传续数百年者。而且,在水陆交通要地,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药市,江西的樟树镇即为其一。由于药材有利可图,市场上出现许多假蔘货。在价格方面,一般的药材价格不贵,但像人这种稀罕之物则要价甚高,特别是在16世纪末以后,价格日渐攀高,平民根本用不起。关健词:明代;药材;药市;药铺;药价;人蔘前言自古以来,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避免之事,而疾病更是人类所极力想要克服的敌人,医与药即是克制疾病的两大途径。在明代社会,病家请医生诊病后,医者通常直接开给药方,其兼开药室者通常也给药,但尔后所用煎剂或丸散,多半直接至生熟药铺置办。除了请医看诊拿药之外,病家自行翻查医书或根据偏方,买药煎煮者亦不乏其例,故药铺乃医疗中不可缺乏的环节。而药铺所需的药材,则有赖于各地生产与市场流通。前此,笔者曾为文讨论明清的看诊文化与医疗收费,1这篇小文章所要处理的则是明代药材生产与流通的问题。就笔者所见,前此学者对明代药材交易虽曾述及,但篇幅均失之过简,2还有再加讨论之余地。此文即对药材之生产、市场之变化、药材之价格,以及社会上施药善举等问题稍加补充。惟史料有限,无法畅论,实为一大遗憾。一、药材产地传统中医所用药材,主要均为天然之物,汉代以来的本草医籍也都大量收录这些药物。东汉《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种,南朝《本草经集注》收录药材约七百三十种,唐代《新修本草》载八百四十四种,北宋《开宝本草》增至九百八十四种,《嘉佑本草》续增至一千零八十三种;明弘治十八年(1505)的《本草品汇精要》收一千三百多种,至晚明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则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材。3中医所用之千余种药材,除个别限于风土之外,泰半各地均有所产,但质量好坏各异,是以购买药材,当选择佳地所产。据万历年间《本草原始》记载:开庆所产生地黄最有力;熟地黄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1邱仲麟,〈明清的看诊文化与收费问题〉,收入李建民主编,《中国史新论‧医疗》(台北:预计2008出版)。2齐谋甲主编,《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页5。卢连芳,〈岐黄正传‧万汇滋生——元明代杭州的中药中医业〉,收入周峰主编,《元明代名城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页206-208。童光东、刘惠玲,〈明代时期新安药店及其医药学作用〉,《中华医史杂志》第25卷第1期(1995),页31。朱德明,《浙江医药史》(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页89。梁其姿着,蒋竹山译,〈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汉学》第7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页353-354。唐廷猷,《中国药业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页99-103。谢娟,〈明代医人与社会——以江南世医为中心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收入范金民主编,《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代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页1207-1208。3廖育群、傅芳、郑金生合着,《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页148、230、259、336-337、399-400。1药,亦以开庆所产最优。苍朮以茅山者为良,柴胡以银夏为佳,泽泻以汉中者为最优,细辛以华阴者为真,牛漆以开庆者为良,黄莲以宣城者为胜,芎藭惟四川最优,黄耆生山西沁州绵上为最,蒲黄以秦州者为良,漏芦以单州出者为胜,防风以齐州龙山者最善,菟丝以寃句者为胜,人蔘以辽东、上党者最佳,菊花以南阳菊潭者为佳,芎蒲以池州、戎州者良,独活出蜀汉者佳,羌活以羌中来者为良,升麻以蜀川者为胜,当归以蜀中为胜,麻黄以荥阳、中牟者为胜,前胡出吴兴者为胜,白鲜以蜀中者为良,艾草则成化以来以蕲州者为胜,郁金以蜀中者佳,玄胡索以茅山者为胜,半夏以齐州者为佳,大黄以庄浪出者为优,葶苈以曹州者尤胜,甘遂以京西出者最佳,大戟以杭州紫大戟为上,何首乌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拓城县者为胜,黄药子以忠州、万州者为胜,茯苓以云贵出者为佳,琥珀生永昌者最佳,柏实以干州者最佳,侧柏以密州出者尤佳,枸杞以甘州者为佳,黄蘗以蜀中者为佳,金樱子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胜,茱萸以吴地者为好,乌药以天台者为胜,厚朴以梓州、龙州者为上,五倍子以蜀中者为胜,薄荷以苏州者为胜,生姜及姜黄以汉州、温州、池州者为良,橘以广中来者为胜,银杏以宣城者为胜,栗以兖州、宣州者最胜,木瓜产宣城者尤佳,荔枝其品以闽中第一,桃产汴东、陜西者尤大而美,杏以山东来者为胜,乳梨出宣城者肉实而味长,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京者皮薄浆多,石蟹出岭南近海州郡,砒石惟信州者佳,牛黄出登莱者为佳,犀出南海者为上,驴以河南最多,阿胶出东阿为真,驼出西北番中,五灵脂以五台山最多,虫白蜡以川滇及衡州、永州所产者为胜,蝎出青州者良。4由于产地各有所专,有些药材常冠以地名,如齐州半夏、华阴细辛、银夏柴胡、甘肃枸杞、茅山玄胡索、茅山苍朮、开庆干山药、开庆地黄、歙白朮、绵黄耆、上党参、交趾桂。5崇祯年间,《折肱漫录》也谈到一些特产药材,云苏州所造豆鼓,味美而不可入药;《本草》所载淡豆鼓产于江西,其任官江西始尝此味,泰和所产最佳。又记何首乌大者,近来其家乡嘉兴多不可得,若重二觔便为奇货;出山西者最大,六、七觔者甚多;其在赣南为官,寻觅此药亦有重三、四觔者。但人说此药出绍兴者最佳,其它地方所产,服之多无效。6崇祯末年,《痘疹正传指心法》亦指出:生地黄以开庆者最佳,浙江者次之;当归以四川者为上,大黄以锦纹川者佳,石羔以桂林者为优,杜藿香则宜用苏州所产。7珍贵药材龙骨,亦产于特定的地方。明代以前医书,或云产于「晋地川谷及山岩水岸土穴中」,或云产于梁州、益州、巴中,或云剡州、沧州、太原者为上,或云河东州郡多有之。8明代山西、四川一带依然产龙骨。成化《山西通志》即载大同、太原、平阳等地的川谷及水岸土穴中,出产龙骨、龙齿和龙角。9万历后期,杭州医家倪朱谟经过山西、四川山谷之区,曾经查访产龙骨之处,见「岩石棱峭,溪径坟衍,则有礧礧如龙鳞,隐隐如爪牙者,随地掘之,尽皆龙骨」。10浙江嘉兴4李中立,《本草原始》(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第992-993册,据明万历四十年刻本影印),卷1,〈草部上〉,页3b、4a、5a、7a、14a、18a、22b、24a、28a、32a、33a、36a、37a、40a、44a、45b、46b、49b、50b、51a;卷2,〈草部中〉,页6a、7b、22b、23a、28b、44a、45a;卷3,〈草部下〉,页4b、6b、7a-b、14b、17b、19b、48b;卷4,〈木部〉,页1a、1b、3b、3b-4a、10a、12a、28b、29a、35b、36b、40b;卷6,〈菜部〉,页14a、16a;卷7,〈果部〉,页2b、7a、7b、10b、13a、15b、16b、19a;卷8,〈石部〉,页32b、35b;卷9,〈兽部〉,页5a、21a、27b、28b、30a;卷10,〈禽部〉,页14b;卷11,〈虫部〉,页4b、9a。5陈嘉谟,《本草蒙荃》(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91册,据明万历元年周氏仁寿堂刻本影印),总论,〈山产择地土〉,页1a-b。6黄承昊,《折肱漫录》(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出版公司,1995-1997〕子部第48册,据明崇祯刻本影印),卷6,〈医药篇‧品药〉,页8b、12b。7佚名,《痘疹正传指心法》(收入《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古代医籍钞(稿)本丛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第17册,据清抄本影印),总页12336、12337、12342、12343、12352。8陈贵廷主编,《本草纲目通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卷43,〈鳞部‧龙〉,页1917。李中立,《本草原始》,卷11,〈虫部〉,页20b。9成化《山西通志》(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据民国二十二年影钞明成化十一年刻本影印),卷6〈土产〉,页2b。10倪朱谟,《本草汇言》(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92册,据清顺治二年刻本影印),卷18,〈鳞类〉,2则在明初亦发现龙骨,地点在嘉兴县伏礼乡小律原,北距太湖约六、七十里。先前村民在耕田时,往往挖得龙骨,但不知为何物。永乐年间(1403-1424),有渔夫辨认出是龙骨,偷偷拿到苏州南濠镇的徐氏药铺去卖。有一天,徐家问是否有龙角?那人拿了一棱给他。适有太监李黄子奉命访求珍宝,苏州人朱永年被迫负责买办,这天刚好经过徐氏药铺,发现有此物,惊问来自何方?徐告以来自渔夫,朱否遂赶上询问,并带着渔夫向太监禀告。太监乃下令府县征集民夫及船只,前往该处挖掘。据记载:「初入深,见有状如浮屠氏所谓金刚神者数辈,初尚俨然,及见风,随化尽,惟余骨耳」。几经挖掘,所获龙骨、龙角和龙的牙齿,上贡朝廷的有十几船,而被窃取者不计其数。当时北京流行以龙角为带,「非自诸王、勋戚不能得,一銙值千余金」,至是价格大减。11直至万历年间(1573-1620),秀水县所属的穆溪中仍多出产龙骨。12至于犀角,则产在西南地区。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明代犀牛产于西番、南番、滇南、交州诸处,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种,山犀居于山林,人多能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为难得。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则无。兕犀亦叫沙犀,止有一角在顶,文理细腻,斑白分明,不可入药。洪武初,九真曾进贡,称为独角犀,即是此兽。犀角纹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谓之粟眼。其角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花中复有花者为重透,并称为通犀,乃是上品;而其花如椒豆斑者次之,乌犀纯黑无花者则为下品。13而做为药材的一些香料,如安息香、血竭、鸡舌香、沉香等多产于海外,14在明代不准百姓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要获得相当不容易。其中,又以媚药龙涎香最为贵重。据万历《广东通志》记载:「苏门答剌西一昼夜程,有龙涎屿独峙南巫里洋中,群龙交戏,其上遗涎,国人驾独木舟伺采之」,每一斤价值其国钱币一百九十二枚,准中国铜钱九千文。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司礼监传谕向户部取龙涎香一百斤,访遍京师市上未获,下令各省采买。是年八月,部文传送至广州,布政使等会议,悬价每斤给银一千二百两。江西浮梁县商汪弘,上报愿与仆人何处德往澳门访买,仅得十一两而归。十月间,遣千户朱世威送往北京,内府查验与前此者不同,姑且存下,命广东急取真者来。户部咨文再至,当时广州狱中有判斩罪之夷囚马那别的,贮存有一两三钱,呈送上来,是黒褐色;密地都密地山夷人,随即也呈上六两,则为褐白色。找来两人细问,皆云褐黒色者系采在水,褐白色者则采在山,皆是真品而不假。而密地山商人周鸣和等奏再上了若干,通前共计得十七两二钱五分。于次年八月,遣千户张鸾入京送进内府,辨验乃是真品,即予留用。15在朝廷下令采买龙涎香时,黄汝元适任职香山县丞,据其云:诸香特重龙涎。龙涎,神物也。生海者,称石龙涎;生山者,称木龙涎。其质结成仙形、佛像,虽纤细而眉目,衣褶如生,至鸟兽虫鱼,亦无不肖。焚少许,芳香旬日不散,此真石龙涎也,一两可易黄金一两。损至五镮,则木龙涎矣。16黄汝元当时职责采香,所留羡余仅斤许,其卧室即使经过数年,香味犹未绝。致仕之后,「日游山水,矫健如壮夫」,论者云:「古记谓龙涎能益寿,信哉!」17至万厯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太监孙顺为准备东宫出讲,题请买龙涎香五斤,广东司官札附验香把总蒋俊访买。于万历二十四年页44b。11史鉴,《西村集》(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1259册),卷6,〈龙坟志〉,页36b-37b。12万历《秀水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四年重排印本影印,1970),卷1,〈舆地志‧山川〉,页4b。13陈廷贵主编,《本草纲目通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卷51,〈兽之二‧兽类三十八种‧犀〉,页2152。14谢肇淛,《五杂俎》,卷10,〈物部二〉,页210-211。15万历《广州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