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地处安达曼海。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一、概述二、预防与应急准备三、报告与信息发布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五、法律责任一、概述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5月9日公布与实施2003年11月卫生部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6年8月修订卫生部组织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立法背景(BackgroundofLegislation)国际背景国内背景SARS暴发美国炭疽危机AnthraxinUSA个案:美国炭疽危机●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9.11的巨大悲痛之中时,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袭击。●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美国主要在六个方面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之中时,它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恐怖袭击——这次是以生化袭击的方式出现的。炭疽病毒粉末通过邮政系统传播,造成多例死亡,引起了全国的恐慌。2001年10月15日上午9∶45,美国国会大厦六层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此前,该大厦的工作人员已经同许多人一样,在美国遭受前期的炭疽袭击之后,接受了如何应付可疑信件的培训。可疑粉末的出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她立即通知警察。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事件的迅速处理过程:09:55第一现场应对者到达现场,包括警察、突发事件应对人员。10:00危险品检测部门到达现场并开始炭疽病的初始检测。10:15第一次快速检测呈炭疽阳性。10:30通风系统关闭,第二次检测也呈炭疽阳性;诊断医师办公室开始对可能暴露在炭疽粉末中的人员进行鼻腔试纸的检测和化学预防药品的分发。10:40六楼的工作人员转移至九楼;鼻腔试纸检测仍继续;此后工作人员被转移至五楼,并与其他人员隔离。15:00办公室成员离开大厦。10月16日早晨,大厦西南区关闭;晚上整个大厦关闭。在接下来的三天,对所有在现场的人员和国会里自愿要求检查的人员做炭疽病毒的检测。10月16日上午,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人员到达现场并开始流行病学的调查。为了识别曾暴露于炭疽病毒的人群,CDC小组界定了受污染的高威胁区域;同时,为了识别可能受污染的设施,CDC开始追踪国会邮件分配系统,并获取五楼和六楼的平面图和通风系统的信息,以及多种环境样本。为了找到每一个可能处于危险区域的人,CDC获取了雇员名单和到访者名单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的九小时内,收集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第一现场反应者的全部鼻腔试纸样本,并在随后四天送往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检测;在随后的七天内跟踪首次检测呈炭疽阳性的样本……从此次事件的前期处理来看,反应迅速、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炭疽病毒的扩散;而良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的抗菌预防战略和基于先前经验的有效管理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CDC建立了由各领域专家(如数据管理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专家、沟通专家)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这些受过专门培训的行动小组能迅速奔赴突发事件现场,为州和地方提供应急支持。在整个炭疽袭击的应对过程中,联邦、地区、州和地方努力保持高度协作和沟通,多个系统在同时协同运转。卫生与福利部通过CDC为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提供9.18亿美元的资助,以提高整个应对系统预防公共卫生领域的恐怖袭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1990–2002某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济影响英国—疯牛病90亿美元1990-1998坦桑尼亚霍乱3600万美元,1998日本疯牛病27亿美元,2002秘鲁—霍乱海产品出口障碍,1991美国—大肠杆菌0157食物召回/定期销毁香港—禽流感屠宰家禽,1997印度—鼠疫17亿美元,1995L马来西亚—Nipah生猪屠宰,1999上海甲肝暴发自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发病急骤,当日报告病例由18日的33例急增至134例,之后数日内成倍增长,截至到1988年3月18日,共发生29230例,流行波及面广,主要限于上海12个市区,呈现出突发性紧急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们明确了本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因毛蚶产地的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暴发。河北白沟苯中毒事件5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河北省高碑店市“苯中毒死亡”事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记者在白沟采访时,当地许多群众和箱包商户呼吁,调查“苯中毒死亡”事件,规范市场行为,要坚决从重从快,处理“黑心老板”决不能手软,但清查毒源才是治本之策。据了解,在箱包生产必须使用的粘合剂中,苯是一种重要原料,苯的浓度越高,粘性越强。专家解释说,苯有甲苯和纯苯之分,甲苯进入人体后多数可以排泄出来,危害不大,而纯苯则无法排出,毒性特强。据了解,粘合剂广泛使用于箱包、制鞋、装饰装修、皮毛等产业中,因此,粘合剂生产绝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报告非典病例非典肺炎死亡病例医务人员感染医务人员死亡5327349900多30多(二)概念(definitio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突然发生,不可预测2、有公共卫生属性3、损害和影响达到一程度(三)应急工作的方针与原则1、方针: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伴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各级政府的职责1、国务院:设立应急处理指挥部组成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职责: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总指挥人选:国务院主管领导人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地方应急处理指挥部指挥部的职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处理总指挥人选: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以下工作调查采取控制措施进行医疗救治5、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有关的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储备储备经费支出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二、预防与应急准备(一)制定应急预案1、定义:指经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置突发事件的事先方案。2、编制的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3、制定的原则: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4、内容(contents):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全国的和省级的)2)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预警和预防应急控制正常阶段事件爆发恢复常态非正常阶段紧急对应3)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5个明确: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渠道明确程序明确主体4)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5)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6)物资与技术的储备与调度物资:预防、现场控制的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器械等。技术7)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二)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国家(硬件和软件)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机构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三)应急储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保证应急的物资储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三、报告与信息发布(一)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及通报制度1、报告主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疾控、监督、医疗、保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有关单位个人2.报告时限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2.报告时限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国务院卫生部省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2小时2小时立即报告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1小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3、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军队有关部门县、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毗邻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本行政区医疗卫生机构省政府有关部门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二)突发事件应急举报制度举报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举报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三)突发事件的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