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经济发展导论马天山(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和经济之间的对应关系直接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既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又构成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资源开发问题,对能否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经济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特征:其一,它是一种与人类共生共存的活动。其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活动。如果说第一个特征告诉我们,开发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那么,第二个特征则一针见血地指明了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生产意义。生产实质上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并直接体现为对特定劳动对象的改造。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劳动对象更多的或者全部是以资源的方式存在的,因此,生产活动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更直接的表述是,资源不仅仅是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它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将与资源有关的生产活动贯以开发之名,显然,除了想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外,还想表述资源和人类生产的关系,即生产是实现资源价值的有效途径。生产活动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即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又消耗财富,而被消耗的财富大多数是以资源形式存在的(财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广义上资源就是一种财富。资源的有用性、不可替代性和先天性决定了资源作为财富的重大意义)。不论财富以何种面目出现,它都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所以,财富不可能凭空产生。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生产活动不过就是改变物质的存在方式而已。在此意义上,生产活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转化性活动,人类的目的就是将财富本生的、原始的属性转化为能够利用的、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财富。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人类生产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利用物理或者化学方式转化财富存在方式的过程,直接结果是自然界本生之物改变存在方式而为人们所利用。例如,多种矿物经提炼,从共生方式转化为独立存在方式。从经济学观点看,财富转化是人类活劳动物化的过程,即人类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并实现物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只要开发或者生产活动存在,创造和消耗就同时并存,而且这种消耗并不是单一性的,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反映过程(对于消耗的理解应当全面,因为消耗并不仅仅表现为有形资源的减少,还表现为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无形资源的减少)。于此,就产生了如何认识开发活动中的消耗问题,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消耗是如何产生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纯粹自然科学的话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社会性话题。换言之,消耗的产生是多源性的,这意味着当自然科学回答消耗产生的技术性问题时,往往并不能穷尽消耗产生的所有原因,还得依赖于社会科学或者其它学科,向它们寻求答案。通常这种答案是和管理科学相联系的。消耗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有些消耗无法避免,只能降低,有些消耗既可以降低,也可以避免。第二,消耗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消耗是一种以连续方式表现出来的消耗链,首次消耗一般表现在生产活动中,即本生的、原始的财富在向能用形态的转化过程中逞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且这种减少是直接的和直观的。例如,原材料、能源的消耗。生产规模越大,消耗也就越甚,二者总体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本生的、原始财富形态的变化和使用价值的灭失,还会导致二次消耗的产生。例如,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滥砍滥伐导致气候变化等。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整体,任何方面的变化势必影响到其它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二次消耗并不表明消耗已经终结,其后还会有无数消耗与之相连,犹如水之波纹环环相扣。与首次消耗相比,二次消耗既是隐性的,又是连续的,是由无数量变和质变构成的消耗链。第三,如何降低消耗。降低消耗的昀直接动因可能来自节约成本的意识。然而,透过这层经济原因,不难发现降低消耗对于人类长久生存或者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由于消耗的降低往往同时意味着生产规模和效益的降低,因此,在经济学上把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列为一对矛盾加以研究,但资本、资本所有者以及市场均具趋利本性,它们所追求的只是一种以企业利益为标准的降低消耗的衡量体系,所形成的也只是一种局部平衡,难以彻底摆脱本位利益。可见,经济本身无法根本解决降低消耗的问题,人类必须借助法治手段降低资源消耗,其理由就在于法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更具社会公共意识。资源与生产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有三大矛盾需要人类永远关注并竭力克服之:其一,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现实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还有多少资源可以无限消耗?从人类目前已掌握的科学知识看,所有有用的资源同时也是有限的资源,即资源是有用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中国现有的900余座县级以上国有金属矿山中,已有三分之二进入开采中晚期,在9大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中,接近枯竭的矿山占56%,有保障的仅占19.5%。对于人类而言,资源有没有、有多少、能用多久是必须直面的现实,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依靠自身努力避免竭泽而渔、自断后路的做法。其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人类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个人特殊需求,也有社会普遍需求;既有生活需求,也有生产需求;既有精神需求,也有物质需求;既有眼前需求,也有长远需求。生产的目的是开发出更多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完善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能力毕竟有限,以至于现实的生产消耗总是大于未来消耗。这意味着人类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内,需要通过消耗更多资源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需求与消耗之间的博弈永远存在。其三,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窘迫处境,因为人类无法探知所想知道的一切,无法改造所想改造的一切,无法利用所想利用的一切,无法创造所想创造的一切,无法避免所想避免的一切。例如,因为开发能力不足而面临的资源短缺,因为综合利用能力的不足而不能物尽其用,因为趋利避害能力的不足而不得不产生污染,因为管理能力的不足而效益不高等。基于此,结论是生产必然消耗资源,但资源消耗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且应当控制,否则势必造成寅吃卯粮的危险情形。人类的生产活动表现为渐进的、相对完善的过程,因此,如何控制资源消耗,将是一个漫长的话题。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和经济之间的对应关系直接表现在生产过程中。显而易见,资源的占有、使用既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又构成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市场主体更多关注的是资源的经济价值。但从长远看,资源和人类的关系是应当关注的更深层次问题。换言之,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如果说,在经济层面上,资源体现的是其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的物的价值性,是直观的和眼前的利益,那么,在社会层面上,资源对于人类而言,其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它是和人类的命运、未来紧紧连在一起的。资源和人类之间的这种关系隐藏于经济利益之后,往往需要理智和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并体验到,但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却是不能丝毫忽视的。资源作为客观存在,其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这一切的实现又离不开生产。利用资源既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又是一切生产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利用资源的能力(指实现资源使用价值昀大化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即有多少资源、有什么价值、哪些资源有价值;生产能力,即实现资源有用性的能力;控制能力,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与生产力成正比关系,在纵向的时间轴上表现出阶段性。大致而论,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是采集和狩猎,其特点为:一是资源利用仅限于动植物,范围较为狭窄。二是所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直接可以运用的天然属性,不需要或者略做加工即可,方式非常简单。三是利用资源是为了裹腹御寒,仅为生存之需,目的单一,层次较低。采集和狩猎之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其标志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显著特点在于人类对资源已经从被动使用转为主动利用,土地、植物、动物、河流、气象等资源在人类有意识的劳动中,开始较为稳定地提供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条件。较之前一阶段,人类此时对资源的利用,主动性增强了,范围更广泛,方法更多样,目的更复杂。随着人类对资源依赖性的增强,人类在不断寻找着新的利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工业化时代拉开了帷幕。工业化昀大的作用就在于为资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表现平台,一方面,许多资源由此进入生产领域成为生产工具,构成促进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许多资源由此进入生活领域并成为生活资料,构成刺激人类需求变化的巨大动力。工业化时代不但扩大了资源使用的空间和范围,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了资源使用的方法,提高了资源使用的能力,形成了现代意义上资源、生产、需求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链条。这也给我们一种启示,即什么东西是资源、什么东西可以由资源变为财富,它是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现代社会在三个方面彰显与资源的关系:(1)物质资料极为丰富。这是以资源的大量使用为前提的;(2)资源大量使用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和增多。这是由资源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3)资源有了新的存在形态。例如,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在信息时代其价值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容易实现而已)形成了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信息产业。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资源是同财富相连的,或者说资源就是财富,它以物的形态连接着生产和消耗,构成了人类使用资源的生产史,又以其物的形态承载着人类的命运,构成了生产史之外的社会史,体现着人类生存的意义。但正如上文所言,资源毕竟有限,加之人类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认识能力不足,加上某些人出于种种目的而存在的短视行为,使得对资源的重视显得迫切而必要。三客观世界是由不同的资源构成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存在的复杂性,而资源存在的复杂性除了证明客观世界的复杂外,还考验着我们利用资源的能力。资源以其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表现自己的复杂性。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资源的多样性有如下几方面:(一)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以资源存在的处所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自然资源的特征在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事,非人力所创造,乃自然之产物,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是以自然资源的方式存在的,由人类社会所创造,并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在广义上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源,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和人类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密切相连,是人类通过自身活动而形成的人文资源。这种资源在研究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变迁等传统学术中的价值早被人们所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其价值领域又在旅游、生态建设等方面有新的拓展。划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意在说明资源不仅广泛存在于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自然领域,而且还存在于人类社会本身,或者说人类社会本身也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巨大资源,从而扩大人类关注、利用资源的空间。(二)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以资源存在的物理特征为标准进行划分的。有形资源是指能够被人类直接感知到的、具有一定体积形态的资源,各种矿藏便属此类。一般来讲,自然资源多为有形资源,但也有例外。例如,气候、生态环境系统等,它们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人类对它们的感知却存在一定困难。与有形资源相对的是无形资源,其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形资源虽然不能被人类直接感知,但它的巨大作用却是无法回避的。划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意在说明资源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人类面对的是大量有形资源,换言之,大量资源是以有形方式存在着的;另一方面,确实也存在着大量无形资源,人类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漠视其存在。有形还是无形,除了表示资源存在的方式外,均与资源的有用性无关。无形性并不代表资源不存在,更不代表资源无用。(三)资源可分为能利用的资源和无法利用的资源能利用的资源和无法利用的资源是以资源能否被利用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能利用的资源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能够实现使用价值的资源。无法利用的资源是指,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却无法实现的资源。能不能利用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人类的生产能力而言。有些过去不能利用的资源现在可以利用,有些现在不能利用的资源,将来可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