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述中国古建筑史——以蒲县古代建筑为例各位书友,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此次书会,在此我感谢众创空间的张总为我们这些书友提供了分享知识平台,感谢张阳好友给了我一次与大家分享知识的机会。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浅述中国古建筑史并以蒲县古代建筑为例。随后我谈谈我对蒲县东岳庙的一些调查心得。首次讲述,不妥之处,请大家指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筑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也是最能表现每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重要标记。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利用土壁凿穴,用木架、草泥建筑简造的穴居和浅穴居。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从而渐渐拉开了中国建筑发展史的序幕。在《易.系辞》曾经这样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以下两张照片就是在北桃湾村(图一)和前古坡村发现的庙底沟二期的白灰面房址(图二);2北桃湾村发现庙二房址(图一)前古坡村发现庙二房址(图二)3氏族公社时期的庙底沟二期(公元前2900—前2500年)的人类房屋,为半地穴居房屋建筑,居住面上常铺一层我们称为“白灰面”的白色石灰质。以夏商周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形态,商朝成熟的夯土技术、西周制瓦技术、以及版筑技术的提高,形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以下是河南郑州商城的平面图。河南郑州商城都城是古代国家形态形成的重要标志。图中城墙、宫殿4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成为判断商代都城的重要要点。封建社会自秦始,历2000余年,其间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建造了许多无比精美的宫亭楼阁,而且历史上众多的文人骚客把这些精美建筑融入到了诗词和绘画之中。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诗经》中的《斯干》篇。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其中的第二、三、四、五句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西周当时的宫室的规模,而且其中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建筑技术如版筑技术、夯土技术和建筑材料瓦、木、石。其释文如下: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向西向南开大门。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兴奋。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真是君子好住所。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5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君子住处确安宁。然而,由于封建士大夫的偏见与蔑视以及统治者道德观念限制,建筑之术得不到其应有的重视,而匠人不谙文字,赖口授实习,不重书籍。故千百年来古籍中,唯《周官.考工记》、《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则例》。直至近代西学开考察研究之风,渐被重视。近代著名学者梁思成在通过长期的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后,曾就其建筑特征,做出如下总结: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不善用石。二、用构架制结构原则,梁柱为房屋主干。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四、外部轮廓特异:屋顶翼展,玲珑木身、崇厚阶基、院落组织、彩绘施用、布局的绝对对称或绝对自由。6蒲县东岳庙山门屋顶行宫大殿之屋顶翼角7东岳庙看亭木结构殿身8看亭内部木构架结构9行宫大殿之木构身及台基10院落组织与中轴对称的布局11献亭檐下彩绘行宫大殿前檐下彩绘12行宫大殿檐下斗拱(元)看亭檐下斗拱(明洪武十八年)13民国时期,西式建筑兴起,城市乡村不自觉的引入域外建筑形态,或整体为欧式,或局部细节参用欧式装饰。克城镇陶朱业商铺旧址(民国)14克城镇陶朱业商铺砖匾(民国)15我对蒲县东岳庙的有关调查近年以来,我多方搜集和调查关于蒲县东岳庙的早期年代文章和实证资料。下面是节选于柴泽俊八十年代考察东岳庙后所著文章的一些节段:东岳庙的创建年代不详。当地传言,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蒲县志》载“庙祀相传已久,莫考其始,自唐贞观以来,屡加修建……”。“贞观”为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既然贞观以来屡加修建,创建必在其先,北魏之说似有所据。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平阳一带大地震,唐、宋碑碣毁之无遗,现存元、明、清石刻楼十通,皆未铭记创建年月,或谓“斯宫这筑上矣,碑文剥落,无以考其兴建”(注一)。始建之年无定论,只好留待以后稽考了。在现存实物中,庙内献亭上盘龙柱础石历史最早,柱础雕工精湛,完好无损,覆盆上刻有铭文题记“蒲县西关施主杨喜,故父杨启早登道岸,见存者母刘氏,男杨昌,次男杨显,僧永庆、增福、延寿,泰和六年五月重五日工毕,本县郭下石匠刘霖”。“泰和”为金章宗年号。泰和六年(公元1206)献亭柱础雕造完毕,可知宋、金时期庙貌已有相当规模。到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震级8级,裂度10度,“坏城郭,塌渠堰,毁官民庐舍十万计,寺庙倾倒一千四百余所,压死人无数,城裂成渠,村堡徙移,余震持续三四天之久”(注二)。蒲县正位于这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内,东岳行宫“致宫一倾为瓦砾”(注三)。殿前献亭上几个柱础,已是幸存的遗物了,随后,集资重葺,元延祐丙辰三年(公元1316年)重修,“工未讫功,地又震,栋宇再摧”(注四)。到延祐五年(公16元1318年)建起行宫大殿(注五)。至正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16年),县尹邢书亨作“木兰花词”,镌刻于宫殿廊柱之上。后经明、清两代,屡有修补,其中明弘治间(公元1488-1505年)维修范围较广。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再次地震。这次极震区范围较小,虽然也波及到了蒲县,但损坏甚微。现存庙内献亭柱础为金代所刻,行宫大殿和献亭上的盘龙石柱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塑像、供器、琉璃等多为明、清遗物了。行宫大殿檐下木椽注:其椽身呈梭形,两端细,中间粗,具有元代建筑的手法。17清乾隆年代王化耀所著碑文18发现一:我调查过程中,发现有清乾隆年间王化耀在其碑述之中有唐太和字样(东岳庙志亦有此碑记发现),县文化局王晓晖先生在《神奇柏山》一文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推断,说“在献亭红砂石柱下面的青石柱础上刻着“泰和”字样,“泰和”固然为金代年号,但是在现实中,民间匠人有很多把“太和”写作“泰和”的例子,而太和则是唐朝的年号”。而在中国历史上使用过“太和”年号的皇帝有:太和(曹睿):三国魏明帝曹睿由227年至233年的年号。太和(石勒):十六国后赵石勒由328年至330年的年号。太和(李势):十六国成汉后主李势由344年至346年的年号。太和(晋废帝):东晋废帝司马奕由366年至371年的年号。太和(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由477年至499年的年号。太和(新罗真德王):新罗真德王由647年至650年的年号。太和(唐文宗):唐文宗李昂由827年至835年的年号。而将太和写作泰和的案例有:安徽的太和县,它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19在说文解字中关于泰与太的关系拼音:tài异体字:冭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泰【卷十一】【水部】泰滑也。从廾从水,大聲。夳,古文泰。他蓋切〖注〗臣鉉等曰:本音他達切。今《左氏傳》作汏輔,非是。泰说文解字重文夳泰说文解字白话版泰,润滑。字形由“廾、水”会义,“大”是声旁。“夳”,是古文写法的“泰”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泰滑也。此以曡韵爲訓。字从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寧,汏輈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寬裕自如,故引伸爲緃泰,20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爲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隷省,隷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从廾水。會意。大聲。他葢切。十五部。按隸作泰,字形,字音,字義皆與古絕異。夳,古文泰如此。按當作夳。从仌,取滑之意也。从大聲,轉寫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爲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爲太。展轉貤繆,莫能諟正。21发现二:此后,我在调查东岳庙碑记时无意中发现部分碑石与碑座严重不符。其主要现象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碑座与碑身形体不是一体的,部分碑石形体又薄又小,似乎印证了王晓晖先生所说的古人磨碑重刻之现象。二是部分碑座与碑身为临时拼凑而成,碑座为残损的覆盆式柱础;三是部分碑文时间与碑座雕造样式不为同一个时代,尤以大殿前几通明碑最为明显。我怀疑为许多巨大而修长的元代以前的碑石在元代几次大地震时更容易遭到折损或破坏,但碑座由于低矮敦实,不易受到损坏,因此保存基本完好,而后人就其料,便将新制的碑石插入原碑座之中,形成了碑文与碑座形制不符的现象。碑座雕覆莲华文,花瓣硕大肥厚,刻工浑厚,与献亭金代柱础花纹对比,风格明显不同。赐教于省考古专家田建文先生,其言碑座年代较早,但具体年代尚待考证,因此碑座成为证实东岳庙为唐甚至更早时期的重要实物佐证。在此希望各位同仁方家能够提供宝贵意见,以供参考。22一是部分碑座与碑身形体不是一体的碑身大碑座小23碑身明显比碑座薄24碑身明显比碑座薄25二是部分碑座与碑身为临时拼凑而成,碑座为残损的覆盆式柱础;26三是部分碑文时间与碑座雕造样式不为同一个时代,碑座早于碑身的。行宫大殿前明代石碑和碑座27碑座花纹28献亭金代柱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