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特殊主体一般主体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过失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不作为作为危害行为一般客体直接客体同类客体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疏忽自信直接间接刑法第二编十章: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基本依据就是犯罪的同类客体。2、犯罪的客观方面:其表现有:A、危害行为;(作为与不作为)参加恐怖组织罪B、危害结果: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损害。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这类常见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杀人罪思想构成犯罪吗?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实施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犯罪的思想。我国没有“思想犯罪”。思想不构成犯罪,言论能否构成犯罪呢?有人提出,我国宪法中规定有言论自由,刑法中仅规定了行为犯罪,而没有规定思想犯罪,因此,言论不能构成犯罪。这种说法正确吗?参考答案单纯的思想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不能构成犯罪,但言论是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行为。如《刑法》第105条第二款:“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3、犯罪主体(1)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单位(法人):刑事责任年龄示意图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相对负刑事责任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出生14周岁18周岁16周岁死亡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4、犯罪的主观方面(1)故意:A、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B、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并且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2)过失:A、过于自信: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B、疏忽大意:行为人已经预见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而轻信能过避免。犯罪的主观方面一览表课堂案例练习题:请指出下列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哪一种(讨论)。1、某甲开车途中发现有个熟人某乙在前面行走,就想开车紧贴而过,吓唬某乙,但车紧贴而过时将某乙拖倒轧死。2、某段公路上有农民白天堆晒的麦秸,某甲在深夜开车驶过该路段时将一名藏在麦秸下睡觉的儿童压死。3、某甲是某仓库管理员,一天朋友来仓库看望他,拿出香烟请某甲抽烟,抽烟后某甲将烟头随手一扔,结果引起火灾。4、某甲想开枪杀死某乙,虽然距离很远,但某甲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没有击中某乙。参考答案:1、属过于自信的过失;2、不是故意或者过失,属意外事件;3、属疏忽大意的过失;4、属直接故意;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进行反击,致使侵害人受到某种损害的行为,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1.必须存在不法侵害的行为。2.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对于预备的或想象的侵害行为,不能借口正当防卫,先发制人,而只能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实施的侵害行为,如果没有实施到底而中止或者已经实施完了,也不能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3.防卫必须针对侵害人本人,而不能针对第三人。如果实施了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方法,不能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4.防卫不能过当。即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应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意义:有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条件之下,同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尽一切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害带来的社会损害。有利于培养广大公民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思想。二、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预备阶段实施阶段(实现犯罪目的、结果)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犯罪中止故意犯罪的形态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有以下几个特征:1、犯罪主体必须是在二人以上,无论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一方是自然人,另一方是单位均可以构成共同犯罪。作为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互相配合,结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为;3、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五、刑罚(一)刑罚的概念(二)刑罚的目的(三)刑罚的种类1、主刑2、附加刑主刑附加刑刑罚的种类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一)刑罚的概念刑罚是执政阶级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惩罚的一种制裁方法。刑罚具有以下特点:1、适用刑罚的机关──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来实行惩罚;2、刑罚只能对犯罪人实行惩罚;3、刑罚具有强制性,且最为严厉。刑罚可以强制剥夺犯罪人的财产、自由、政治权利直至生命。(二)刑罚的目的我国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来达到改造罪犯、预防犯罪的目的。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种,除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的生命外,其他大都是采取劳动改造的办法。使犯罪人通过劳动改造重新做人,不再以身试法,从而预防他们再次犯罪。另外法院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将犯罪与刑罚紧密联系起来,不仅直接惩罚了犯罪人,同时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也起到了警戒威慑作用,使之不敢轻举妄动,以身试法。主刑1、管制。管制是指对犯罪人不予关押,只限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管辖和群众监督改造的一种刑罚。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管制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抵刑期2日。2、拘役。拘役是指对犯罪人实行短期关押,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拘役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指对犯罪人剥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但是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在数罪并罚时,最高刑期不能超过20年。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4、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并强制其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无期徒刑适用危害很大,情节恶劣,需要永久与社会隔离的严重犯罪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监狱或者其他劳动改造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劳动改造。5、死刑。死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适用作了严格的限制。刑法规定:①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③死刑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④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人,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实行强迫劳动,以观后效。附加刑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附加刑一般附加在主刑后面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附加刑只能剥夺犯罪人的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利.1、罚金。罚金是指强迫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罚金主要适用于贪财图利或者与财产有关的犯罪。刑法规定,在对犯罪人判处罚金时,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过少对犯罪人起不到惩戒作用;过多,超过了犯罪人的实际负担能力,犯罪人无法缴纳,同时对教育改造犯罪人也不利。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2、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被剥夺的政治权利有以下几种: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对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将犯罪人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没收财产适用于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没收财产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破坏金融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罪,贪污罪,受贿罪,绑架罪等。只能没收犯罪人个人所有的财产,不能没收犯罪人家属的财产。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对照表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对自由的限制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就近关押、剥夺其短期自由剥夺其一定期限的自由,强迫教育改造剥夺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期限及刑期计算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刑期,判决执行前羁押一日折抵刑期2日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刑期,判决执行前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死缓减为有期均不超过20年);刑期计算同拘役无期限执行由公安机关执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在原单位或居住地按公安机关的管束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39条)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每月可回家1-2天,参加劳动的,可发给报酬在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执行与“有期徒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