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评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第三节广播评论的独特样式广播谈话、音响评论第四节广播评论的写作要求第一节概述一、电子媒介的听众和观众的基本状况二、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三、广播评论当今发展的整体状态四、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一、广播媒介的听众和观众的基本状况1、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和观众的绝对数量多;2、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文盲,半文盲这么两个受众群体;3、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4、多数听力和观众处于半接收状态;5、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边读边听。二、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1、“短”指短小精悍,文章篇幅短并且言之有物。可采用省文和省意两种方法。2、“浅”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浅出”要着重把握两个相联系的方面:适当控制内容的抽象程度尽可能为听众提供理解抽象内容的条件,方法有三:稀释抽象内容适当还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恰当运用“正-反-合”说理方法3、“软”指轻松、风趣。就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方法有4点:①摆正与听众的关系,以地位平等的同志、朋友的身份面向听众;②设身处地的为听众着想,捕捉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为他们排难、解惑、释疑;③重在启发、引导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或把简单的结论塞给听众④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习惯,尽可能用他们熟悉的材料、方法和喜听乐闻的方式说。三、广播评论当今发展的整体状态1、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没有形成健全、严密的评论体制。2、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报刊评论表达方式的束缚。3、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还未完善、成熟。4、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1、一些电台的评论作品不具备评论要素,而是一篇报道,是事实。2、还有一些电台,对评论文体的规范用语不了解。从评论内容来看,一般化的和专业性强的广播评论多,真正问题抓得准、分析透彻、产生较大影响的评论少。3、与报刊评论相比,广播评论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还比较欠缺,在评论中明显缺乏理性思考。4、好的选题未能追踪报道单篇报道多,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少,好的选题未能追踪报道。当前的情况单篇报道多,而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特别报道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对一些选题较好的批评报道未能进行追踪报道,削弱了舆论监督的效果。四、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1、适应受众的广泛性。广播、电视评论可以拥有十分广泛的受众,其拥有受众的数量取决于其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和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的程度。2、正视内容的选择性。内容选择有两种:一是基于需要的选择,即从一定的意图出发,在权衡利害得失、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确定评论什么或如何评论;一是基于可能的选择,这是从媒介和体裁能否胜任出发的选择。3、探索形式的特殊性。要从评论的具体类型和结构、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探索。第二节广播评论的特点快捷制作简单、传输迅速,长于时效浅显语言通俗、表述浅显、易于听知平易态度平等、语气平和、长于交流生动信息丰富、个性表达、声情并茂案例一: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在横向经济联合中,不少乡镇企业纷纷外出找门路、攀“高亲”,巴不得弄个附马当当。这种想法固然不错,可举国之内,附马能有几个?能和全国重点企业、科研单位挂上钩的乡镇企业不会很多。攀不上高亲怎么办?一个村办厂厂长说得好:“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娶妻。”他这个村离公路比较近,又有不少集体公房,具备发展工业的一些条件,他们曾经人接人地外出攀亲,一直未能如愿,后来他们了解到,当地有个养禽专业户,因为地处偏僻,房屋不足,生产受到了限制,于是这个村办厂就和那个养禽专业主起了养殖联合体,进而发展为孵化到加工生产的一条龙生产线,双方得益都不浅。厂长开玩笑说:“我们小夫妻过得还挺不错呐!”在生活中,有些人找对象就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拖成了大龄青年。在横向经济联合中,只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能够取得的好的经济效益。“高不成”也可以“低就”,当不上“附马”,同样能娶到一个“好媳妇”。——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第三节广播评论的独特样式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有:谈话体评论(包括广播谈话)、评论员评论、录音评论、一、广播谈话(也称广播漫谈、广播杂谈、广播对话)(一)概念最早是一种“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与分析问题,以聊天或交谈的手法,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在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中分析议论,以求得较佳的传播效果。(二)广播谈话的构成广播谈话口播式即兴式漫谈式对话式访谈式论坛式录播式直播式(三)广播谈话的基本形态1、漫谈式广播谈话采用谈话的写法和口吻,在播音员播报评论稿件的过程中,营造一种与听众进行拟态交流的氛围在写作及播出广播谈话时,既把听众作为收听者,又作为对话、交谈者;在“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中融入交谈、对话的因素,使听众在收听过程中产生交流感,尽可能改变其被动收听的状态。2、对话式广播谈话变一人口播为两人对播,消除了一人口播的单调感,通过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呼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活跃评论的气氛,调动听众的思维,使其置身于对话与交锋之中,通过谈话的逐层深入,听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自然而然地了解评论的主旨和意图示例:《编辑记者谈盛会》1993年3月2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谈盛会(节选)王:……从3月20号大会公布了宪法修正案草案,会内会外对修宪谈得很多,不少报纸也纷纷发表有关的文章。今天我们是不是也来谈谈这个问题?高:好吧。正好我刚刚采访了法学家王叔文。他是八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将国营经济的提法改为了国有经济,这些都是对现行宪法的重大改动。王: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在1988年曾做次修改,确立了私营经济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性。高:对,和这次的修宪一样,1988年也是中国改革处在高潮的时候。王:你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高:我想,这就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和宪法的关系。王:前两天我看到广东一家报纸上的文章——广东国改革的先行者和最前沿—那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改革大还是宪法大》。高:这的确耐人寻味。回顾中国改革15年来的历程,改革从农村改到城市、从经济改到政治、从人们的生活改到人们的思维观念,它所引起的是全方位的大革变。着重大变革到最深层次,最终它会触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而这时候宪法不改,改革就可能成为违法的事了。而今天中国及时的修宪,正说明中国的改革已到了不可阻挡的地步。3、访谈式广播谈话由主持人(或记者)与谈话对象就某一事件或问题,以面对面或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的,以了解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或记者)以访为主,以提问为主;嘉宾以谈为主,以回答问题、表明态度、发表议论为主;访谈的对象多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社会知名人士或某方面的专家权威。4、论坛式广播评论由两位以上的嘉宾直接参与,在交流与讨论中对事物或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展开讨论或论辩的谈话类评论在这类谈话中,主持人(或记者)与嘉宾即席侃谈,主持人(或记者)在谈话中起提问、引导、串联、补充等作用;谈话者起分析、解释、议论、争鸣等作用;还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吸引听众参与讨论。示例:《帮人为什么这么难》2001年4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嘉宾:吴新生(河南郑州一普通市民)刘忠(河南《城市早报》记者)主持:庄丽补充:何谓“类交流”?(广播谈话的灵魂)作为谈话体评论,与听众保持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或沟通,仿佛直接面对着观众、说服他们接受某种间接和主张,回答他们的疑难,或者与他们商讨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交流”。广播谈话的类交流是相对于日常谈话的直接交流说的。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根本特点,也是广播谈话区别于其他广播评论的主要界限。二、音响评论(一)音响评论概念(二)广播评论中音响的类别(三)音响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四)音响的局限性(五)怎样恰当运用音响(一)概念是指兼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与口播述评的最大区别,是音响的运用。它是广播述评中的特殊类型,也是最能体现广播传播特点、发挥广播传播优势的广播评论类节目(二)广播评论中音响的类别现场谈话:记者在采访现场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谈话环境音响:现场采录的用以表现环境特色、交待环境背景的音响,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音响后期解说:资料音响:(三)音响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1、充当由头,引出话题示例《请你说声对不起》开头:音响: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汽车行驶声、自行车的车铃声、嘈杂的人声~~自行车摔倒的声音和两个人的口角声,不文明的字眼~~主持人:听众朋友,你们好!大家也许猜出来了,这是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那么,这场马路风波是怎么引起来的呢?据说啊,是一个人骑自行车不小心碰到了另外一个人。听众朋友,您可能会说,就为这点小事吵架,太不可思议了。对,是不可思议。不过啊,只要稍微留点心您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类因为一点儿小事而引起的争吵,可太多了。2、提供论据,佐证论点示例:《大瓷盘为什么走俏》一位经理的话:其实,我们中盘小盘并不缺,主要是现在上边的规定,不让大吃大喝。可有些单位既想吃喝,又怕违反规定,可用大盘子装呢,装得再多也算一盘。这样呢,他们也好交待,我们呢也合算,所以呢,我们就多买了些大盘。3、参与议论,烘托主题《不该忘却的纪念》(1995年,中央广播电台)针对建庙风盛行和抗战遗址受冷落的事实,被访人物同期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弄开了修庙塑神,把革命烈士给忘了,这就是忘本。不少人只知道修庙塑神,神仙没有给咱们打天下,今天的好日子,是那些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们好像忘记了这些。4、交待背景,渲染气氛1、音响在广播评论中的表现优势主要在于:①增强论述的客观性,赋予它以事实胜于雄辩的表现效果;②增强论述的可信性和权威性,赋予它无可怀疑的说服力;③增强论述的现场感和交流感,赋予它比语言叙述更强的感染力。(四)音响的局限性①伴随事物发生的现场音响不以主观意愿为转移,倾向性不鲜明,有的甚至以噪音形态出现;②因采访发生的音响依赖受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还受方言限制;③某些暴露性的音响,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④相当一部分音响本身不能独立表情达意,需要论述语言补充和完善;⑤有些现场音响和隐蔽性的音响,还需要克服采录方面的困难。(五)怎样恰当运用音响1、坚持两个原则:音响少而精的原则;论述语言以说理为主的原则。2、协调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取决于是否善于利用论述语言,能动地驾驭音响。3、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务必紧紧围绕增强声音表达效果这一目标。①文字表达坚持“我手写我口”。②口头表达力求准确表情达意。三、评论员评论(一)概念“评论员评论”指由评论员自己播讲的评论,是与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二)优势1、用评论员个人的名义,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论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2、评论员自己播讲,有利于改善广播评论的文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播讲方式统一起来,使广播评论更加富于广播特点。3、播讲风格多样化,这不仅将增强评论的社会效果,而且将促使广播论坛进一步活跃,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三)“评论员评论”与广播谈话的关系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照两种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评论员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员自己播讲的,可以是谈话体评论,也可以是非谈话体评论的作品,其中界限在于是不是形成类交流,是不是带有双向传播的色彩。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能够保持文体特征,体现出其中的类交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