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儒家的文学观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第二节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批评方法论第三节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文学思想儒家文学思想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以孔子、孟子的文艺观为代表,此外,还有荀子的文艺思想。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一、孔子生平及其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寒。《论语•子罕》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五十多岁时,事鲁国司寇,曾周游列国。他创立私学,有弟子三千。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74)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都要早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一、孔子生平及其思想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一)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所谓“兴于诗”,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从感性、具体的榜样学起,耳濡目染和身心浸染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诗经》提供了这种典范,他使人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因此,他告戒儿子:“不学诗,无以言”。所谓“立于礼”,即是比“兴于诗”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所谓“成于乐”,即是要求通过音乐来改造人的性情,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乐”是指浸透仁义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正乐。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二)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译: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够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里孔子阐明了诗在当时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学诗为政治服务,为外交服务。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三)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没有邪曲的东西。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对“思无邪”有不同的理解。“思”,原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但后人亦多解释为“思想”或“意思”之“思”。汉儒所谓“无邪”,《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谓“归于正”。也就是“雅正”的意思。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宋儒所谓“无邪”,是指读诗人而言。《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之诗,果无邪耶?”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概括地说,“思无邪”之旨,当指《诗》之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的中和之美,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中和之美是儒家哲学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上的反映。孔子主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哉!”(《论语·雍也》)曾参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中庸,即“中和庸常”之道,也就是执其两端而叩其中之意。《中庸章句》题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对音乐的观点:倡雅乐、放郑声《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译:厌恶紫色夺去红色的正统地位,厌恶郑国靡靡之音破坏典雅的乐曲,厌恶强嘴利舌的人颠覆国家。《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译:要禁绝郑国音乐,要远离奸佞之徒。因为郑国音乐淫秽,奸佞之徒危险。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译:孔子说:“《韶乐》是美到极点了,又善到极点了;《武乐》是美到极点了,但却不够善。”小结:所谓“尽善”,就是“思无邪”。所谓“尽美”,就是“中和”。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译: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可以兴”:兴,起也。诗可以启发人的意志,可以鼓舞入的奋发向上精神。即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朱熹注为“感发意志”。孔安国注为“引臂连类”即由此及彼的“触物起情”。从作家讲,即由自然景物或社会某些事物触动了诗入主观之情,然后“形于言”。从读者讲,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受到感染。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可以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这都是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诗歌的认识作用立论的。诗,既然是社会、自然反映的产物,那么从诗中就可以看出“风俗之盛衰”。从诗人创作讲,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而读诗的人,又是通过作品来认识其社会真实面貌的。可见,“可以观”具有认识作用。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可以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这是包含了两层意思的,一是“群聚交流”,二是“保持自我”。诗可以使广大阅读者相互沟通情感,相互切磋,达到和谐,共同提高。相比较,何晏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可以怨”:孔安国注云“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即强调诗的批评讽谏作用。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兴观群怨”四者,“兴”与“怨”侧重个体心灵感发的抒情功能,“观”与“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出的社会教化功能。“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五)论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达”说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其一,辞能达意。其二,辞达而已.表面上看来,孔子似乎对文学语言的要求不高,不重视文采。但实际上,孔子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情欲信,辞欲巧”,“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可见,他是重视文采的。因此,辞达绝非简单地忽视形式,其要求是很高的。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既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孔子的“辞达”说和文质说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它比前此《易经》象辞中所说的“言有物”及“言有序”要具体和系统。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孔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1、《论语》是中国语录体著作的开山之作,孔子的文学批评方式为语录条目体式。语录体是中国较早出现的文种之一,以记录言行为主。文词质朴,不尚修饰,但显得较为零乱。2、孔子的文学批评,是伦理道德批评,以仁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止乎礼义”的教化功能,故其批评标准与审美标准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3、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故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当作圣人之言而为后世文学批评奉为圭臬,千古不衰。其流布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无与伦比,具有历史的绝对的权威性。4、孔子的艺术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论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