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目录1.柏拉图生平与著作2.柏拉图哲学2.1.理念论2.2回忆说2.3对理念论的修正2.4政治哲学柏拉图Plato一、柏拉图生平出身雅典贵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二十岁时,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后到各地游历。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Academy)。前390、367、361年,出游大希腊。第一次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最终未能成功,反被卖做奴隶,后由朋友赎回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雅典学园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波普尔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所构成的。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学者们充满疑虑地从他的著作中所抽引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图式。我是指那些散见于这些著作中的、由一般观念所构成的思想财富。他的个人天赋,他在那个伟大的文明时期广泛体验的各种机会,他的那些尚未由过分的系统化所僵化的理智传统的遗产,使得他的著作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怀特海柏拉图的对话传统上分为三组,分别对应于假定的写作顺序:早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申辩》、《克力托》、《欧绪弗洛》《卡尔德米》、《拉凯斯》、《吕西斯》、《小希庇亚》《欧绪德谟》、《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大希庇亚》、《伊安》、《美涅克塞努》、《国家篇》卷一早期中期过渡:《美诺篇》中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克拉底鲁》、《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斐多》、《斐德罗》、《国家》卷二至卷十、《会饮》晚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克里底亚》、《法律》、《斐莱布》、《政治家》、《智者》和《蒂迈欧》不成文学说(unwrittenworks)著作译著Plato:CompleteWorks,JohnM.Cooper,D.S.Hutchinson(Author,Editor),HackettPublishingCompany(1997)《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2003《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书馆,1982《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导读类《柏拉图与〈理想国〉》,(美)N.帕帕斯著;朱清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解读柏拉图—英汉对照》,安娜斯(Annas,J.)著,高峰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一)理念论(二)回忆说(三)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四)政治哲学柏拉图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两个世界必须被区分开是/在(being),永远不变→理性的对象变,且永远不是“是/在”→感觉的对象前者是真正实在的世界,理念世界,是概念性知识的对象后者是相对现实性的世界,生成毁灭着的世界,它是感觉能力的对象理念是非物质的形式,不可能在空间或物质中出现,只是自身纯粹存在。一种理性主义知识论必须以非物质论的形而上学为前提(一)理念论“理念”(Idea,Form)源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理念的多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1、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日喻“日喻”即太阳之喻。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线喻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影像意见(经验事物)科学知识对象本原想象相信推理理智直观2、洞穴之喻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对理念洞见之间的关系。在洞穴中,囚徒手脚被绑,背对洞口,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把火,在火与囚徒之间,各种物体被从这边运送到那边,从而在囚徒面朝的洞壁上投射移动的影子。囚徒认为这些移动的影子就是实在。如果有个囚徒获得自由,能转身看见投射出这些影子的物体时,他才发现他以前认为实在的东西只不过是真实物体的影像。如果这个囚徒进而再走出洞穴,朝向日光,瞥见太阳的话,那他会大为震惊,当他回到洞穴去告诉其他人他所看见的东西,只能看到洞壁上移动影子的其他囚徒却不相信他的话。这个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主要观点。选自《理想国》第七卷苏: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格:我看见了。苏: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格: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苏: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格: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他们又怎样能看到别的什么呢?苏: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它们的阴影而外,囚徒们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格:当然不能。苏: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格:必定如此。苏:又,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格: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格:无疑的。苏: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呢?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较真实的器物,比较地接近了实在,所见比较真实了,你认为他听了这话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再有人把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并且逼他说出那是些什么,你不认为,这时他会不知说什么是好,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吗?格:更真实得多呀!苏: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在的影像的。不是吗?格:会这样的。苏:再说,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你不认为会这样吗?格:噢,的确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见的。苏:因此我认为,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处看得见东西,大概需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首先大概看阴影是最容易,其次要数看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东西本身;经过这些之后他大概会觉得在夜里观察天象和天空本身,看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阳和太阳光容易。格:当然啰。苏:这样一来,我认为,他大概终于就能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它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通过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显示出的影像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见其本相了。格:这是一定的。苏:接着他大概对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格:显然,他大概会接着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如果他回想自己当初的穴居、那个时候的智力水平,以及禁锢中的伙伴们,你不认为,他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而替伙伴们遗憾吗?格:确实会的。苏:如果囚徒们之间曾有过某种选举,也有人在其中赢得过尊荣,而那些敏于辨别而且最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因而最能预言后面还有什么影像会跟上来的人还得到过奖励,你认为这个既已解放了的人他会再热衷于这种奖赏吗?对那些受到囚徒们尊重并成了他们领袖的人,他会心怀嫉妒,和他们争夺那里的权力地位吗?或者,还是会像荷马所说的那样,他宁愿活在人世上做一个穷人的奴隶,受苦受难,也不愿和囚徒们有共同意见,再过他们那种生活呢?格: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的。苏:如果他又回到地穴中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上,你认为会怎么样呢?他由于突然地离开阳光走进地穴,他的眼睛不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看不见吗?格:一定是这样的。苏:这时他的视力还很模糊,还没来得及习惯于黑暗——再习惯于黑暗所需的时间也不会是很短的。如果有人趁这时就要他和那些始终禁锢在地穴中的人们较量一下评价影像,他不会遭到笑话吗?人家不会说他到上面去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不会说甚至连起一个往上去的念头都是不值得的吗?要是把那个打算释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是可以的话,他们不会杀掉他吗?格:他们一定会的。苏:亲爱的格劳孔,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喻成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成太阳的能力。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至于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这是只有神知道的。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如何能在知识等级中,从猜测上升到洞见--从影子世界上升到白天的光线--最后看见太阳自身。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仅是本体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且也是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可感事物和我们的大部分意见都是易变和不完善的。我们对它们的知识也是不完善的。只有对理念的知识,认识是客观的,因为理念自身完美不变。3、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