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发展简史第一章前言科学家已经开始相信,人类花了数百万年时间进化发展成为半水生的物种存在。所谓半水生的物种不是神话里描述的古怪长腮的人鱼,而是适应水中环境的猿类。人类聪明的祖先会在浅水中直立行走,以便于呼吸和逃避陆地上的捕食者,同时用双手收集水中丰富的易于收获的食物,比如贝壳和海胆,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油脂,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1]1960年,海洋生物学家AlisterHardy提出水生猿假说(AAH-aquaticapehypothesisorAAT-aquaticapetheory)[2]“水生猿”的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的皮下脂肪层的保暖作用;[3]手指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产生褶皱,有利于在水下更好的抓握动作;以及著名的“哺乳动物潜水反射(MDR)”。[4]这种本能可以让我们在水中潜的更深、更久、更安全。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尽早开始训练,人类的眼睛是可以适应水下环境的。大多数的人类婴儿从出生直到6个月大时,会表现出先天的游泳或潜水反射,把他们放入水中,他们会自然地睁开眼睛,锁住会厌,并“游”到水面。[5]常年生活在海上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海洋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独特的潜水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的眼睛更加不同寻常。在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之间的珊瑚海中,生活着一个种群,他们更亲近海洋,被称为海上巴夭族。巴夭人常年生活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他们在水下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因为他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瞳孔尺寸。(图)2010年時,波兰摄影师大卫(DavidKaszlikowski)在婆罗洲、印尼和菲律宾之间的海域拍摄到了巴夭(Badjao)族人的日常生活,這些珍贵的照片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图)巴夭族少年和鲨鱼玩耍生活在缅甸和泰国海边的莫肯人也是如此,他们的水下视力是普通人的两倍。[6]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安娜·吉斯林(AnnaGislén)认为,出现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的原因在于眼睛角膜表面的折射能力,她解释到,对大多数人来说,裸眼进入水中时,因为水和空气的密度不同,这种折射能力在水下会大大减弱。但莫肯人能够改变晶体的形状,便于增加光的折射。她说:“看来他们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调节反应,便于主动适应水下模糊的环境。他们通过收缩瞳孔进一步提高视力。这就和使用小光圈的镜头提高焦点深度是一个道理。”[7]BBC的研究员已经拍摄到这些民族特殊的能力,科学家虽然不能确定是后天发展的还是基因控制的,但毫无疑问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我们的身体里蕴育着天生亲近海洋的能力,人类自由潜水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图)莫肯人特有的原始捕鱼方式,可以说这种捕鱼方式非常美轮美奂。他们可以站在船头上凭空跳跃直接叉中数米远的猎物。(图)莫肯人PeTat正戴着自己制作的潜水镜捕鱼。这种潜水镜的支架由木头和塑料制成,镜片则是用取自破碎瓶子上的玻璃,并用树脂粘在支架上。第二章自由潜水的古代历史据历史记载,在距今8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通过自由潜水在获取食物,考古学家对Chinchorian的木乃伊进行了研究,这个古老的民族大约公元前6000年生活在今天的智利境内。研究发现他们患有软骨肿瘤,即耳道软骨横向生长以保护耳鼓,防止耳鼓反复浸泡在冷水中。这也就是现在被我们称为“冲浪者耳”[8]的现象,从事潜水员、冲浪和皮划艇等任何经常浸在水中运动的人都可能会出现。Chinchorian族群潜入水中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获取食物和货物交换。珍珠和海绵成为首批交易的货物,人们潜入水中寻找珍珠和海绵,与不会潜水的人进行物物交换。[9](图)冲浪者耳的解剖图(图)内窥镜下的人类耳道:左图为正常耳道,右图为发生冲浪者耳病变的耳道海女,即从事潜水捕捞的女性渔民,以珍珠贝、鲍鱼、海胆、龙虾等贵重海产为主要渔获。[10]海女被认为曾经广泛分部于东亚、东北亚及东南亚各地,其中以日本和韩国的海女昀为著名。海女(Ama)这一职业在日本发展昀早,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11],时至今日,日本和韩国现存的海女不足万人,年龄均超过50岁,昀年长者已90多岁,海女这个职业也因为其高风险高强度的特点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图)日本的海女(图)韩国的海女在中国,也有很多关于自由潜水的记载。这些记载远远早于日本的海女文化。在《尚书》的《禹贡》篇中,记载了夏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当时的淮夷部落进贡的“蠙珠”(淮夷蠙珠暨鱼)和“玑”[12](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这些进贡的“蚌珠”和“珍珠“证明了当时已经有从事采珠工作的劳动者,这可能是我国昀早的关于潜水采珠的记载。从东周的周桓王时期开始,就有人在合浦采捕珍珠,合浦珍珠又称南珠,中国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虽历史记载不详,但这是昀早有人在合浦采珠的记载[13]。战国时代,合浦开始有了珍珠生产加工、并利用珍珠作饰物和药品的生产方式,并将珍珠作为商品与商人交换粮食。秦代,合浦的采珠业已相当兴盛。“适秦开疆百越,尉屠睢采南海之珠以献。”秦始皇时代,已将合浦珍珠作为贡品,派出珠官驻扎合浦强迫沿海珠民下海采珠,各级官吏又借机盘剥,使合浦珍珠的自然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4]有史书记录的合浦珍珠的采集自汉代开始,已逾2000多年。在古代,没有现代的水肺潜水装置,采珠人只能用自由潜水的方式进行珍珠采集,当时的采珠作业非常艰苦和危险,缺氧、寒冷、凶猛鱼类和动物的袭击使得受伤致残者、葬身鱼腹者比比皆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珠”篇中曾描述了珠民采珠的艰险:“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蜒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明史》也记载有许多珠民为完成“派珠”任务而致伤残,甚至葬身鱼腹的的事件。随着采捞珠贝的行业不断发展,珠民们常年在海中作业,慢慢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在大海中的反应,也由惧怕恐慌大海慢慢熟知了大海的习性,致使许多合浦人至今仍练有深潜的绝技。(图)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对于古代采珠情景的图片记录潜水员也曾被用于古代战争,例如制造水下防御以抵抗船只的进攻,或者在舰艇接近敌方港湾时,对沿海床进行侦查,并尽可能的拆除敌方设置的水下路障;或者通过敌方的封锁向盟军传递信息。在PeloponnesianWar战争期间,潜水员被用来越过敌人的封锁,以传递消息,以及供应给盟军或被切断的军队。[15]在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围困泰尔城之战中,在僵持不下额海战中泰尔市民曾使用潜水员出击切断马其顿舰队的锚索以抵御围攻。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和采集海绵动物,海绵是世界上结构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荷马都提到用海绵进行沐浴,卡林诺斯岛(Kalymnos)是海绵潜水的主要中心。潜水员通过使用重达15公斤(33磅)重量的大石头(skandalopetra)来加速下降速度,通常他们需要下降到深达30米(98英尺)以收集海绵。[16]这些靠捕捞海绵为生的渔民称为海绵渔民或海绵潜水员。不过随着人造海绵业的发展,海绵潜水员早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图)海绵潜水员进行海绵采集的场景第三章现代自由潜水的诞生1913年,在爱琴海的喀尔巴阡山,意大利海军装甲旗舰“ReginaMargherita”刚停泊。剧烈的风暴导致船舶拖锚,并打碎了链条,锚沉入77米深的海中。经过几天的寻找无果之后,船长找来了一群希腊海绵渔民。其中一个看起来病怏怏的渔民,名叫YorgosHaggiStatti,他向所有人保证他可以屏息7分钟,并可以下潜到77米甚至100米深。他表示愿意找回锚,但条件是获得五英镑以及使用炸药炸鱼的许可。船上的医生为他写下了这样的报告内容:肺活量正常,正常胸围92厘米(吸饱气98厘米,吐空气80厘米),脉搏80-90次/分钟,呼吸20-22次/分钟,体重65公斤,身高1.70米,患有肺气肿。并告知船长,以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本不应该潜水。尽管这样,Yorgos当天仍然三次下潜到77米深,下潜时抱住一块巨石,腰部绑好绳子以便被船员拉回水面,通过这种原始的“无极限”方式,昀终成功定位并使用绳索穿过锚眼,帮助船员找回锚。这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的第一次自由潜深潜记录[17]。(图)传说中的这个深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过于夸大,直到2001年,意大利海军正式确认先前的报告数据是无误的。(图)该打捞事件的相关报道历史资料,图中人物为海绵渔民YorgosHaggiStatti。虽然Yorgos的故事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但因为受制于寒冷、水下视力和耳压平衡等问题未能解决,自由潜水在当时并不是一项娱乐或者运动。1927年世界潜水之父,法国海军军官雅克·库斯托Jacques-YvesCousteau[18]发明了第一个用来封闭鼻子的面具,1938年MaximeForjot加以改进,使用一个可以压缩的橡胶袋覆盖鼻子,使潜水员可以更方便的捏住鼻子,更容易平衡耳压。从而促进了现代自由潜水的发展[19]。(图)早期的潜水面镜1912年3月15日,RaimondoBucher在匈牙利出生,他的父亲是意大利人,而他的童年在奥地利度过,在他的青年时期,他就参与了各种各样的运动,1932年他进入航空工业飞机驾驶学校并在1937年考取了飞机驾驶教练资格。二战时他加入空军并成为一名上校军官。1937年,他的学生送给他一个潜水面镜和一把渔枪,他开始练习自由潜水,1942年,他开始研发潜水胶衣并研究如何在水下拍照。1945年,他从美军飞机上行李箱的密封条中得到启发,第一次将O-Ring应用到水下相机壳中。之后的几年,他还设计并制造出了水下相机和水下摄影机用的水下闪光灯。1949年(注:绝大多数的中文文献包括百度百科是1919年,但实际上他1912年才出生。参考条目,维基百科意大利文词条:RaimondoBucher),他穿戴面镜,呼吸管和脚蹼,在卡普里岛(Capri)下潜了29米。1950年,他接受来自那不勒斯潜水俱乐部里潜水员的挑战,在联邦官员的监督下,在那不勒斯海岸,一口气潜入水中30米处,从充满怀疑的水肺潜水员手中拿走了象征30米深度的铭牌,从而产生了自由潜水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同时得益于当时生产出来的一个黑白水下摄影机,他的这一成绩也成为第一个被电影胶片记录下来的自由潜水纪录。[20](图)RaimondoBucher为潜水带来的变革是飞跃性的在接下来的20年里,自由潜水有了爆发性的增长,这是一种融合了竞争,科学和冒险精神的运动,BobCroft,JacquesMayol和EnzoMaiorca这三位成为了近代自由潜水的先驱。第四章近代自由潜水先驱美国海军潜水教练鲍勃·克罗夫特(BobCroft)每周花25小时在一个30米深的水体里教授如何逃离受灾的潜艇。在那里,他开始进行闭气的训练,很快他可以闭气长达6分钟之久。这些惊人的能力让海军的科学家很感兴趣,他们开始研究的Bob身体,去观察和发现是否人类有着和水生哺乳动物一样的科学家称之为“血液转移”的现象。Bob还发明了肺部填积技巧,这个方法可以让他在潜水或闭气之前吸入更多的空气。(目前这一技巧几乎是竞技潜水员的必备技巧,但未经训练的潜水员尽量不要私自练习,有可能引发肺部受伤)在他的同事的鼓励下,BobCroft在18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三个自由潜水的深度记录,1967年他成为第一个潜水超过64米的人(科学家认为这是潜水的生理深度极限)。他在1968年达到73米的深度,随后退出了竞技自由潜水。[21](图)Robert(Bob)CroftEnzoMaiorca和JacquesMayor是自由潜水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两个名字,而两个人互相竞技的故事也因为吕克贝松的名作《碧海蓝天》而为世人所熟知。(图)电影《碧海蓝天》中的Enzo和Jacques雅克·马约尔1927年在上海出生,父母也在中国工作。二十几岁时,雅克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工作,他在迈阿密的水族馆结识一只年轻的海豚,他们之间建立了奇妙的友情。雅克经常和海豚“交流”,并逐渐对海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22](图)JacquesMayol(2001年12月22日逝世)如同电影中一般,雅克的父亲也热爱潜水,并在一次潜水中发生意外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