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者简介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一.少年时代(1881-1897)二.南京学堂时期(1898-1902)三.留日时代(1902-1909)四.家乡教书(1909-1912)五.官吏时代(1912-1926)六.上海十年(1927-1936)1881年9月25日生,小名阿张,本名寿樟,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父周凤仪,母鲁瑞。1892年2月,入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花园三味书屋门前“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先生曾说:“到我十三四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被称为乞食者•其子周用吉(鲁迅之父)报名参加了这年八月的举人考试。主持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恰是22年前与周福清一起考中进士的殷如璋。周福清得知自己的同年要来当主考的消息后,立即动了心思。周福清为避人耳目,自己留在船上,派家仆陶阿顺代送关节•他嘱咐陶阿顺,先投贴拜会,争取让主考大人接见,当面递信,考官如不接见,再投信函。•陶阿顺本是个粗人,他原在绍兴府一户人家当佣工,刚被周福清借来没几天。来到戒备森严的官船下,陶阿顺早把新主人的吩咐忘在脑后,为图省事,他把周福清的名帖和密封的信函一同呈递上去。他的鲁莽使周福清的机密妙算露了个底朝天。关于这其中的细节,有着几种不同的记载。十三岁那年祖父入狱,周家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得少年鲁迅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4月27日,投考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0月15日,投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12月18日,参加会稽县考,名列三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留学时代(1902-1909)•1902-1904年,东京弘文学院普通江南班。•1904年4月30日,弘文学院结业。•1904—1906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3月6日申请退学,15日获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上海十年(1927-1936)•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教小说史与文学史纲要•1926年11月11日,收到中山大学聘书•1927年1月16日,去广州。•1927年2月10日,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辞职•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3日抵达•1927年10月8日,与许广平定居景云里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10月18日夜病势急变,19日晨五时25分逝世。主治医生:须藤、美国肺痨科专家邓恩文学作品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十六部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学习情境目标】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作品背景】《风波》选自鲁迅的《呐喊》。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然而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此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出于这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主题思想】小说描写了“张勋复辟”在江南某一普通乡村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小),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既没有在经济上改变农民贫穷的生活状况,也没有在思想上改变他们愚昧的精神状态(大),从而指出:社会变革的彻底成功,首先必须要启发群众觉悟,提高国民素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全文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七斤剪了辫子后引起的风波。本文仅仅只描写了这一场风波吗?再读课文、熟悉内容风波有:九斤老太与六斤九斤老太与七斤嫂七斤与七斤嫂赵七爷与七斤、七斤嫂七斤嫂与八一嫂赵七爷与八一嫂、众人(豆子)(孩子)(辫子)(辫子)(辫子)(辫子)抓住要素、欣赏小说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皇帝坐了龙庭又要辫子,七斤的辫子却被剪了。赵七爷来向七斤“细说”辫子的重要性。人们对没有辫子的恐慌。皇帝不坐龙庭,辫子不重要了。尾声:一切“照旧”。(灾难的开始)(灾难的结束)预示着更大的灾难:社会更加黑暗、愚昧、落后。真正引起本文轩然大波的是辫子,我们猜测一下作者选择辫子的原因?辫子是本文的线索。一条辫子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村庄照出整个中国,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抓住要素、欣赏小说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故事情节、人物。抓住要素、欣赏小说环境:(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为例)开头描写的作用:一、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点明了风波发生的时间、地点。二、表现农村中一幅停滞、落后的画面。临河土场上蚊子的猖獗,农家就餐的简陋节省习俗,吃食的单调粗糙等等描写,说明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变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突出了主题。三、以静衬动。四、点明故事的历史背景。抓住要素、欣赏小说环境:(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为例)结尾描写的作用:一、首尾呼应。二、平淡中寓深意。三、卒章显志。交待了故事的结局:风波过去,一切照旧,人们又回到原来平和、宁静、安适的生活中去。小说的主旨在尾声中得到显示,作者虽然一再描写风波过后土场上一切依旧,这样的结尾含蓄深刻,发人深思。♣七斤七斤因为每天撑航船进城,所以很知道医学时事,其实是一些荒诞无聊的事:“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个夜叉之类”他讲这些新闻时还是“含着长烟管显出骄傲的模样”但他其实是一个毫无主见的角色。面对自己没有辫子的现实及其可能的危险,他把赵七爷的话当作真理“但觉得有学问的赵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当喧闹的人们散去,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十分忧愁”,“心里觉得事情似乎非常危急,也想想一些方法,想写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连一些稍微完整的思路都贯穿不得,这是一个愚昧、木讷、无主见的形象。•结论: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主主义觉悟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赵七爷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由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每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他有些财产是真的,学问却未必。充其量只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姓名,黄忠马超的表字,只能骗骗无知无智的鲁镇的村民们而已。他既狡伪怯懦,又不无凶悍。为适应形势“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像道士一般”,皇帝做龙庭的风声一起,他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了”而当张勋复辟失败,他马上将辫子又盘在了顶上。他的宝蓝色竹布长衫是于己有庆,于仇家有殃时才穿的。他对于仇家的报复仅此而已。但是对弱于他的七斤嫂、八一嫂之辈,却是声色严厉、极尽恫吓之能事,使七斤嫂“完全绝望”,八一嫂“十分害怕”。但在鲁镇,这样的人物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结论: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结论: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九斤老太“从前”是她衡量一切人、事的参考物,一现在与从前作对比时她基本的思维方式,年龄是她敢于或能够作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她的79岁高龄支撑着她以见证人的身份提供种种关于从前如何如何的证据,以在对照中显出现状的不堪,表示对现在的时事不平。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设置的意义似乎在于她是全文唯一一个有自己“坚信”的人物,从而对其他那些无主见、无坚信的人们形成映衬。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对周围社会景况的变化既不关心也无从感知。抓住要素、欣赏小说小说的人物:七斤:愚昧、落后、麻木、胆怯、本分而毫无觉悟的农民典型。七斤嫂:落后、愚昧、自私、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九斤老太:村民:是一群不觉悟的,自私、冷漠、势利、封闭的人。赵七爷:是文中唯一的反面人物。他顽固守旧、不学无术、外强中干、时刻梦想复辟的遗老,是封建复辟势力在农村的代表。抓住要素、欣赏小说小说的人物:由以上人物性格的分析,我们来猜测一下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再如他的小说中还有很多人物也是如此,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故乡中年闰土及父亲阿Q正传阿Q药华老栓课文小结本文以小见大,以一条辫子突显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其中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一、典型事物的选择。二、特定环境的描写。三、完整多变情节的的铺叙。四、讽刺手法的运用。思考:文中还有哪些类似辫子的东西?课堂练习1、填空。⑴鲁迅的作品很丰富,有小说集()、()()等,散文诗集()和论文杂感等。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等。⑵小说有三要素,即()、()、()。•阅读鲁迅《风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