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概况总学时:48(44+4)考核方式:平时40%(实验20%,作业20%);期末60%参考书目:赵学慧主编.《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第一版).格致出版社.2009年。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讨论想不想快快变成老年人?想不想永远年轻不变老?为什么?对于“老”,最怕的是什么?如果10年后就步入老年,你会最关心什么?老年社会工作疾病?技能过时?需要照顾?穷困?孤独?性情改变?生活没有意义和希望?成为社会负担?思考1.如何看待和对待老人?(周围的人和你自己)2.你愿意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吗?你有信心做好吗?第一章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目标主要内容案例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积极老龄化的含义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了解老年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主要内容老年人与老龄化老年社会工作概述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老年个案工作老年小组工作老年社区工作一、老年人与老龄化老年社会工作年代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老年人老年人的界定(p1-3)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谁是老年人?>65岁(发达国家)>60岁(发展中国家)60-74岁年轻老人(theyoungold)75-89岁老老年人(theoldold)>80岁高龄老人>90岁很老的老年人(theveryold)长寿老人(thelongevous)他们是?44岁青年人45-59岁中年人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定义: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指标: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老年社会工作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老年社会工作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的14.9%;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6.23%和11.30%;到2030年为22.34%和15.21%:2040年为25%和20%,届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4,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老年社会工作护理学院2020/1/21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国际行动纲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p4)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老年社会工作积极老龄化含义:指的是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者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影响因素:(1)决定因素:经济、卫生与社会服务、社会、个人、行为及环境因素。(2)外围的决定因素:文化和性别。穆光宗写给卫衍翔先生九十大寿《翔》:“平生最爱高飞翔,壮怀激烈老更狂。风云际会三十年,不教青山落斜阳。”《立》:“六十而立年年立,老贵精神志不休。一点浩气消闲愁,贤德高风万古流。”《歌》:“自古英雄多奇志,虎步人生当自立。不叹白发秋色晚,长歌红霞尚满天。”卫衍翔先生个人学术论著和诗词创作丰,其所论著之《“六十而立”论》、《百岁从新所欲不逾矩》、《21世纪新人生论》饮誉中外。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人口学家和老年学家邬沧萍教授九十大寿,穆光宗以诗敬贺导师:“九秩松青长,沧桑笑斜阳。百岁犹可待,健笔书华章。”邬先生以知天命之年进入人口学,以耳顺之年开创老年学,著作等身,新论颇多,至今笔耕不缀,老而弥坚,健而不休,坚持学术创新和培养年轻后学。讨论:积极老龄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有哪些?二、老年社会工作概述1.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2.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3.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何谓老年社会工作?不同角度的不同解释。(仝利民,2006)a.强调老年人个人能力方面:运用特定的知识体系和技巧,帮助老年人增强个人能力,并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专业服务活动。b.强调社会工作价值观方面: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利他主义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走出困境的活动。c.强调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与老年人生存和发展有关的领域和机构内,协助老年人解决人生最后阶段所面临的种种生理、生活、医疗、社会、经济、心理和宗教信仰等问题。d.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等直接服务方法与社会行政、咨询、研究、督导等间接服务方法,去推行与老人生理或心理健康有关的社会政策或措施的过程。老年社会工作要素:a.科学地整合社会老年学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b.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c.网罗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推行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政策,d.帮助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满足其需求老年社会工作可被定义为:一种针对老年人的问题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吴华&张韧韧,2011)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谁?老年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仅仅只有老年群体吗?仝利民(2006)两种划分依据依被服务对象划分:a: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的老年人b:老年人的家人或亲友c: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员(例如保姆、护理人员等)依老年人的问题种类划分:a:长期患病、生理机能严重衰退或残疾的老年人b:经济困难的老年人c:人际关系不良的老年人d:受虐待的老年人e:退休后生活无法适应的老年人f:丧失子女或丧偶的老年人两种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吴华&张韧韧,2011)老年人本身老年人的家庭及护理成员1)老年社会救助为困难老人提供经济物质上的援助,以保障基本生活。2)老年生活服务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各种生活上的辅导与照料服务,以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3)老年家庭关系处理协助老年人处理其子女关系,并调适老年夫妻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以改善老年人家庭环境。2.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4)老年心理辅导协助老年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其内心压力,以对生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5)老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服务,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老年社会工作内容随着老年人对生活要求的提高、新需求的不断出现而拓展例如:老年医疗健康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就业服务等。三、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理论社会撤退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次文化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其它有关理论社会撤退理论社会撤退理论的提出:老年学家提出的第一个主要理论,也称脱离理论或休闲理论。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著《年事日增》。社会撤离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该撤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不可避免的相互脱离或休闲导致老年人和所在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触发这个过程的可以是这位老人或处于这种环境的其他人。老人可以在同某些人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与另外一些阶层的人明显疏远,有可能从一开始.随着与他人的疏远,老人对自己百般关注;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惯例可能使他容易与人疏远。老龄化过程完成时,个人与社会之间在中年时存在的平衡就让位于新的平衡.其特点是相互关系更加疏远,并且是—种变了样的类型。主要观点:老年人身衰体弱。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脱离社会的动力。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脱离社会的结果。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脱离社会的特征。社会退离的形式:社会采取必要手段促进撤离过程;老年人自动退入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社会撤离理论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消极意义:忽视个体差异;忽视个性差异;忽视地位差异;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忽视老人脱离社会的负面意义。活动理论活动理论的提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作《老年人》。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在成年期,这些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1.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2.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3.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4.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活动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消极意义: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的关系。连续性理论理论的提出: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连续性理论连续性理论的含义:该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或者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评价积极意义:看到了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并用个性特征予以解释,弥补了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欠缺。如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森的研究成熟型、摇椅型、装甲型、愤怒型或自我怨恨型。消极意义: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特征的具体内涵。个性是发展的。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次文化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的形成有客观背景和主观背景:客观背景:法定的退体制度;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兴建;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主观方面:相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的提出:罗斯提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人社会的最好方式。▲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理论及其评价:评价▲积极评价: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老年人加入老年人的次文化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可使老年人保持自尊,保持较高的士气。评价▲消极评价:不稳定性:随着老年人数量和交往的增加,老年人不再满足现有的社会地位,一些老年组织开始组建,构成了潜在的社会势力。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年龄分层理论提出:赖利和A.福纳提出。它以社会学创立的角色、地位、规范和社会化为基础.分析了年龄群体的地位以及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含义,试图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龄化概念。年龄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年龄与责任、角色的关系:年龄不是—种个人特征.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标准,即年龄是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一个动态成分。当人们的年龄从—个层次转移到另一个层次时,社会赋予人们的角色与责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角色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一种相关关系),尽管二者并非完全对应。就个体情况面言.其间的差异性是主要的,角色与年龄的矛盾与统一。年龄分层理论具有四个要素:有—个由不同人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按照年龄或其他发展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年龄层(子群体).如“同期群”。处于同期群中的人一方面处于生命过程的同一阶段,另一方面拥有共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着共同历史和经历的同期群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价值观或看法。即年龄、经历和观念是构成同期群的三个主要特征。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不同的年龄层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有不同的社会责任。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文化观念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年龄层的能力及其贡献产生影响。年龄层的社会形式。它是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年龄可以直接起作用.也可以间接起作用。年龄层及其应承担的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发展对年龄层的需求。例如:18岁成人,6

1 / 10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