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耳穴”,是指分布于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它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之所在。因此,在耳廓的表面,凡是能够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可以统称之为“耳穴”。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内脏、组织器官和四肢躯体,都与耳廓有密切关系。通过这种内在联系,当机体组织或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耳廓上相应部位的耳穴就会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可以借此诊断疾病。对耳廓上的穴位采用适当方法予以刺激,就可以对其病理过程发生影响,促使其逆转或消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从这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说,耳穴又是耳廓上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由于人们认识耳穴的角度不同,通常又把耳穴称为“反应点”、“反射点”、“敏感点”、“阳性点”、“压痛点”、“低电阻点”、“良导点”、“刺激点”、“治疗点”。反应点反射点敏感点阳性点压痛点低电阻点良导点刺激点治疗点值得注意的是,耳穴与传统的经络穴位是两个并列的穴位系统。传统经络穴位的特点,是功效、主治作用具有共同点的穴位分布在机体的不同部位,即沿经脉线呈线状或带状分布;而耳穴的特点,是功效、主治作用不相同的穴位分布在耳廓同一特定的区域或局部,呈面状分布或缩影式分布。这种本质性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学习和掌握耳穴时要注意耳穴的特性,不能把传统针灸经络穴位的某些概念、原则,不加分析地随便引入耳穴之中。耳廓解剖分布规律耳轮部对耳轮部耳舟部三角窝部1耳廓解剖欲知耳穴,必先掌握耳廓的表面解剖结构。众所周知,耳是一个位听器官。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与其它哺乳动物的耳不仅分化出内耳、外耳、中耳,而且各部分的结构也高度复杂化了。仅就耳廓而言,过去称为“耳廓”、“耳壳”,它是外耳的一个部分(耳廓与外耳道共同组成外耳),在收集声音,辨别音源方位上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保护外耳道。耳廓以形状复杂的弹性软骨为支架,附以脂肪、结缔组织、韧带和退化的肌肉等组织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形似贝壳,借韧带、肌肉附着于头颅两侧,左右对称。尽管耳廓的皮下组织极薄,但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分布。整个耳廓的表面凹凸不平,其凹面朝前称为“正面”,凸面朝后称为“耳背”。耳垂在最下方,约占整个耳廓的1/4—1/5,无软骨支撑,仅为充满脂肪和结缔组织的皮垂。有关耳廓的解剖资料,过去仅在解剖学或五官学科中阐述,而且比较简单。随着耳针的普及应用以及耳穴研究的深入开展,证明了耳廓的作用决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听觉需要,而且和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呈全息关系。耳轮对耳轮三角窝耳舟耳屏对耳屏耳垂耳甲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耳轮耳廓最外缘向前卷曲的游离部分耳轮外上方有一不太明显,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称为“耳轮结节”耳轮下缘末端与耳垂交界处称为“耳轮尾”耳轮深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为“耳轮脚”对耳轮对耳轮是与耳轮相对的呈“y”字形的隆起部分,由对耳轮体部、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对耳轮垂直走向的主体部分对耳轮上部分叉而呈“F”状,其向上分叉的一支对耳轮上部分叉而呈“F”状,其向下分叉的一支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所形成的凹沟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的耳轮共同形成的三角形凹窝耳屏耳廓前方呈辨状的隆起耳屏上缘与耳轮之间的凹陷,称为“屏上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称为“屏间切迹”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辨状隆起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称为“轮屏切迹”。耳甲由部分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与外耳门所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凹窝,分为耳轮脚以上的“耳甲艇”和耳轮脚以下的“耳甲腔”两个部分。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称为“耳甲艇”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称为“耳甲腔”耳轮对耳轮三角窝耳舟耳屏对耳屏耳垂耳甲2分布规律耳廓虽小,腧穴繁多,密密麻麻,星罗棋布,看起来杂乱无章,不容易记忆和掌握。其实,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一般说,耳穴在耳廓上的排列好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屁股朝上,胸腹躯干在中间。按照这样的规律,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甚至更小的部位,在耳廓都有相应区域。以耳舟为例,耳舟是耳轮与对耳轮之间所形成的凹沟,这个地方,是与上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的部位。如果将耳舟分为6等份,各等份相应的耳穴自上而下地排列,第1等份是指穴,第2等份是腕穴,第3等份是肘穴,第4等份和第5等份是肩穴,第6等份是锁骨穴。这些耳穴的分布与身体上肢形象相仿,顺序也相同,仅是倒置而已。指腕肘肩锁骨根据倒置胎儿的形象,整个耳廓的耳穴分布规律是:耳垂分布着与头面部相对应的耳穴;耳舟分布着与上肢部相对应的耳穴;对耳轮上脚分布着与下肢部相对应的耳穴;对耳轮下脚分布着与臀部相对应的耳穴;对耳轮体部分布着与躯干部相对应的耳穴;三角窝分布着与盆腔、内生殖器相对应的耳穴;耳甲是内脏的投射区域,分布着与胸腹部各内脏器官相对应的耳穴。耳垂分布着与头面部相对应的耳穴。耳垂头面耳舟分布着与上肢部相对应的耳穴。耳舟上肢对耳轮上脚分布着与下肢部相对应的耳穴。对耳轮上脚下肢对耳轮下脚分布着与臀部相对应的耳穴。对耳轮下脚臀部对耳轮体部分布着与躯干部相对应的耳穴。对耳轮体部躯干三角窝分布着与盆腔、内生殖器相对应的耳穴。三角窝盆腔耳甲是内脏的投射区域,耳轮脚相当于膈肌,其周围相对应于消化道。与腹部相对应的耳穴集中在耳甲艇,与胸部相对应的耳穴集中在耳甲腔。耳甲内脏耳屏和对耳屏为头脑、颈项、耳鼻喉和内分泌系统相对应耳穴的分布部位。耳屏对耳屏头颈这里所说的“相对应”、“相当于”,就是说不能完全等同看待,只能说耳穴的分布与人体有着这样的大致对应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便于临床定位取穴。然而应当注意,有的耳穴分布,并不完全在耳廓相应的部位上,如肾上腺、皮质下等。耳廓最外缘的耳轮,虽然有十几个耳穴分布,但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不太明显。因此,在取用耳穴时仍要注意穴位分布的特殊性。由于耳穴有一定的规律,尤其在实行标准化方案后,使对耳穴的学习掌握,推广应用更加便利。确定耳穴在耳廓的位置,必须将耳部每一个解剖结构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在区域内来定耳穴的名称和部位。现将耳廓各个解剖部位的结构特点、区域划分和《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确定的91个耳穴的名称、位置、功用和临床应用分别作以介绍。3耳轮部耳轮是耳廓最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在耳轮的外上方,有一个不太明显,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称为“耳轮结节”(达尔文结节);耳轮的下缘末端,与耳垂交界处称为“耳轮尾”;耳轮深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为“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脚耳轮尾耳轮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不太明显。除耳轮脚处分布有“耳中”穴外,在耳轮上还有“直肠”、“尿道”、“外生殖器”、“肛门”、“耳尖”、“肝阳”以及“轮1”、“轮2”、“轮3”、“轮4”,共计11个穴位。通常将耳轮分为12个区,来确定耳轮穴位的位置。耳中(HX——1)耳轮脚处为耳轮1区,分布有“耳中”1穴,其具体定位在耳轮脚中点下缘处。耳中曾用名支点、零点膈、神经丛点神经官能症迷走神经刺激点功用降逆止呃祛风止痒调血止血一般认为,耳轮脚相当于人体的膈肌,而“耳中”也与经穴中的“膈俞”功用相近。临床上用于膈肌痉挛引起的呕吐、呃逆。血虚或血瘀引起的诸般血分疾病,某些内脏出血(如咳血、咯血、便血),以及血热郁于肌肤所致的风疹、皮癣,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由于此处有迷走神经发出,分布于耳甲艇和耳甲腔,故耳中穴可以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而治疗神经衰弱、神经痛、头痛、耳聋耳鸣、更年期综合症、癔病等精神、神经疾病,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作用,为耳区的主穴。直肠、尿道、外生殖器将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等分,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2区、耳轮3区、耳轮4区,分别确定“直肠”、“尿道”、“外生殖器”三穴。直肠(HX——2)在耳轮起始端,耳轮脚切迹的前上方,近屏上切迹处,与“大肠”穴相水平,即耳轮2区。直肠曾用名直肠下段功用调理直肠止泻通便“直肠”穴对直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止泻,又能通便,主治便秘、腹泻,里急后重、痔疮、脱肛等直肠疾病。此处出现阳性反应,伴大肠穴充血红润,触之平坦,多为肠炎、腹泻。尿道(HX——3)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尿道功用清利下焦利水通淋主治遗尿、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炎、尿潴留等疾病。本穴为诊断泌尿系感染的重要穴位,各种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电测尿道穴均呈阳性反应。可用来鉴别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因患肾盂肾炎时尿道穴呈阳性反应,而肾小球肾炎时呈阴性反应。外生殖器(HX——4)在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即为耳轮4区。外生殖器功用清利湿热祛风止痒主治外生殖器疾病,如龟头炎、睾丸炎、副睾炎、阴囊瘙痒以及输卵管结扎术后的阴器肿痛、不适。此穴为诊断外生殖器的参考穴,若视诊皮肤粗糙,纹理加深,呈深褐色改变,多提示为外阴瘙痒。肛门(HX——5)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5区,在其区定取“肛门”穴。肛门曾用名痔核点功用化痔止痛提肛固脱主治痔疮、肛裂、脱肛、肛门瘙痒、肛门周围炎、肛门脓肿、肛门括约肌松弛等肛门部疾病。此穴可用于诊断内痔、外痔、混合痔及肛裂。若肛门穴视诊皮肤粗糙,纹理加深,呈深褐色改变,多提示为肛门瘙痒。耳尖(HX——6、7)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6区,耳尖到耳轮结节上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7区。在耳轮6区、7区之间,只有“耳尖”1穴。取穴时将耳轮向对耳屏对折,在耳廓上面的顶端处。耳尖曾用名扁桃体Ⅰ功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凉血止痒消肿止痛耳尖属全身针灸穴位系统中的奇穴,主治头面五官的各种炎症,如麦粒肿、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面神经炎等。对高血压病有较好的降压功效,尤其对伴随的头晕、头痛症状改善明显。因感冒等各种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部位感染导致的发烧,用本穴退热功效显著。并可用于荨麻诊、全身瘙痒、牛皮癣等顽固性皮肤病。应用耳尖穴抗炎、退热、降压、抗过敏时,以点刺放血法为好,用三棱针点刺该处,使其出血数滴,出血量少难以获效。肝阳(HX——8)耳轮结节上缘(即耳轮结节处)的耳轮为耳轮8区,在此区定取“肝阳”1穴。肝阳曾用名结节肝阳1肝阳2枕小神经功用熄风潜阳疏肝止痛泻火解毒主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目赤红肿、胁肋胀痛,并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癔病、抽搐等。刺激本穴可以降压,对高血压病有效。由于肝阳穴能够降低谷丙转氨酶,对急慢性传染性肝炎应首选此穴。轮1(HX—9—12)轮2轮3轮4将从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轮9区、耳轮10区、耳轮11区、耳轮12区,在此四区分别确定“轮1”、“轮2”、“轮3”、“轮4”四穴。轮1穴位于耳轮9区轮1轮2穴位于耳轮10区轮2轮3穴位于耳轮11区轮3轮4穴位于耳轮12区轮4功用清热解毒消炎退肿轮1—轮4穴的主治功用相同,临床上最常用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病证。在1960年曾统一耳穴定位时,从耳轮结节到耳垂划定6个点,即轮1—轮6;1982年拟定耳穴名称与部位标准时,将耳轮结节以下到轮垂切迹划定为4个点,即轮1—轮4,而轮5、轮6穴实际定位在耳垂。目前仍有人按耳轮6穴使用,在轮1—轮6区域内寻找压痛点作为刺激点,也可将6穴分成3组,轮换刺激。4对耳轮部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是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分。对耳轮垂直走向的主体部分,称为“对耳轮体部”;对耳轮上部分叉而呈“F”状,其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脚”。对耳轮体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在对耳轮上,分布有14个耳穴。其中:对耳轮上脚是与人体下肢相对应的部位,分布“跟”、“趾”、“踝”、“膝”、“髋”5穴;对耳轮下脚是与人体臀部相对应的部位,分布有“交感”、“坐骨神经”、“臀”3穴;对耳轮体位是与人体躯干相对应的部位,分布有“腹”、“腰骶椎”、“胸”、“胸椎”、“颈”、“颈椎”6穴。对耳轮上脚下肢对耳轮下脚臀部对耳轮体部躯干跟、趾、踝、膝、髋将对耳轮上脚分上、中、下3等份,下1/3为对耳轮5区,中1/3为对耳轮4区;再将上1/3分为上下2等份,下1/2为对耳轮3区;再将上1/2分前、后2等份,后1/2为对耳轮2区,前1/2为对耳轮1区。在对耳轮1—5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