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学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部邓常宁课程整体设计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兴趣点五、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六、职业能力目标七、教学准备八、教学方法九、教学手段十、课程设计十一、考核方式十二、本课程有关的职业资格证十三、课程创新特色十四、布置实践作业十五、作业点评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64课时(讲课32、实践32)学分:4学分授课对象:三年制高职学生课程类型:专业课先修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效果图设计、速写、服装材料学一、教材分析本课程选自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服装设计基础》,作者:徐苏,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课改革的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学应用领域。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教材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贯彻实际、实践实的原则,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需要,明确地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二、学情分析大二的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所以我在讲授这门课时,多采用文图并茂,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三、教学目标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爱美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爱美学会创造四、教学重点、难点、兴趣点教学重点为:服装设计的构思方法、设计的方法及灵感与创意等。教学难点为: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及形式美的法则。教学兴趣点为: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五、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也是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服装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六、职业能力目标:毕业学生可从事的岗位群:服装设计师、服装陈列设计师、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工艺师等等。七、教学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本时收集的资料与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画具等。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八、教学方法试行案例教学模式→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自我能动发展。加强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训→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采取示范教学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九、教学手段1、电子教学:本课程首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多用图例,时装表演VCD等手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2、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3、教学条件:我院配备完善的画室、打版制图室和绘画工作室,学生在课堂中能自主的完成实践作业。实践教学条件基本得到保障,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较好地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4、教学设计之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紧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岗位市场结合,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实现了四个合一:教室与实训车间合一教学模块与岗位合一学生与教师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课程设计针对性与适应性:以企业专家对服装设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从服装设计师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紧紧围绕服装设计师助理岗位所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十、课程设计1、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本课程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任务模块和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对服装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分析上的,按照服装行业设计师与设计助理等工作过程所需能力编排的课程内容,由浅至深,并针对每个环节设计课程作业。2“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创新设计等多种形式,把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为主线。如我学部设置的“少女装项目化教学”等。3开放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形式上采用校内、校外及服装企业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服装立体作业实践学部服装秀展示十一、考核方式计算公式为:考勤20%+平时作业20%+平时表现20%+考试成绩40%十二、考取的职业资格证1、服装设计定制工(中级)2、服装CAD(中级)十三、课程创新特色1、少女装项目化教学。2、开放式教学模式。3、教学设计之工学结合4、时装秀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教学过程课程示范:写意设计:灵感来源:1、来源于某一景象、音乐、文学、诗歌、艺术思潮、流派作品。如,经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海的女儿》余光中的诗歌《乡情》2、来源于主题的命题如:生命之火、形体与力量、金色的秋天、朦胧的夜、自由飞翔、春的季节等。春江花月夜麦田里的守望者乡情春的季节如情似火夏季的柔情紫色畅想曲海的女儿葵花曲设计要点:1、要求服装符合某一作品的实际内容。2、注重服装的装饰点缀如图案、羽毛、配饰、面料的肌理效果。3、着重服装穿着的环境艺术十四、布置实践作业作业:设计出一幅写意设计的服装效果图要求:来源于主题的命题如:生命之火、形体与力量等。时间:30分钟。十五、作业点评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