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文化与道德起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女娲文化与道德起源盛安生内容摘要:女娲文化中蕴涵着人类道德的根源。女娲定姓、置婚姻、重人伦,这是我国最早的道德起源。女性崇拜是孝道的起源。人生的道德之根是母爱。母爱是基于生殖基础上的本能情感。女娲不仅奠定了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最早制定了人的以生殖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姓氏文化中蕴涵着道德的渊源。在远古时期,姓不仅是一种原始性的氏族图腾,而且是人的生命符号;姓不仅是血脉之根,也是道德之根。姓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身世,也体现着一个的品质、人格、人生价值、社会地位、信誉和声望。关键词:女娲文化孝道婚姻姓氏文化道德中国是礼仪之邦。道德为人的立身之本。女娲文化中蕴涵着人类道德的根源,孕育了法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奠定了东方道德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女娲定姓、制婚姻、重人伦是我国最早的道德起源。女娲不仅奠定了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最早制定了人的以生殖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姓不仅是人的生命符号,而且富有浓厚的道德内涵。一、道德的内涵在中国古代,道德具有丰富的内涵。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可道,非常道。”①“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从人们的社会道2德意义上而言,道是人们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规矩。“德”即指“得”。在人的修养过程中,人们能够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就叫着德。《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⑵这里的德是指人的品质。“以德报德”是讲的人的行为。“以德报怨”是讲的人的心态和精神境界。“为政以德”是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以德服人”是讲的为人处世的策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但都包涵语言和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意思。可见“道”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德具有主观性和实践性。德行,久而久之能够形成德性,成为人的品质。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一方面是指人的思想品质,修养程度,善恶评价标准;一方面指社会的风尚、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由于人们从事职业性质不同,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各自所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各异。二、几种道德起源的认识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古至今,有无数伦理学家对此作了探讨。在东方文化中,“道”和“德”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经·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⑶老子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人在生活中要能够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老子的道教思想博大精深:道是规律,3是真相,是本质,是本体,是本性,是自然,永恒不变。德是内涵、是事相,是得失,是表现,是品质,是实践,变化无穷。道是能生能现,德是所生所现。“道德”作为一个汉语词语概念,最早是出现于我国战国末期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⑷意思是说,如果人们办任何事情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⑸(《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某种神灵的旨意。如我国汉朝时期的董仲舒说:“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认为道德是天的旨意,违犯道德就是违犯天意,必然会受到天的惩罚。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是“根于心”,主张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有不虑而知的“良知”。由于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亦即“善端”。因此,在生活中人的心要放端正,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由这四端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了“仁、义、礼、智”四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人要正其心,具有正气。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的全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来源于先天的“道德律”。“道德律”是指一种规范人类生活的命令;它必须诉诸人的意志——4人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只有懂得了“道德律”,才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防止道德的沦丧。西方人认为,人不可以没有信仰,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希望。西方人信仰上帝。西方人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圣经》中体现出了西方人的道德思想。在《旧约全书》中有摩西十戒: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⑹《旧约全书》中的摩西十戒里,从第五条至第十条,富有道德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做人的道德要求。5三、道德起源于母爱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女娲被人们尊为“古之圣女”。许慎《说文解字》释“娲”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⑺女娲文化是远古时期,中原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妇女文化。这是我国最早的人类文化。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女娲文化是一种原始母系氏族时期的宝贵遗产。女娲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人生的道德之根是母爱。人生道德之根为什么是母爱呢?在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子女从母亲居住,由母亲抚养,并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所以子女的血统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的祖先是女性,由女性世代相传。即由母祖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次类推,长久绵延。由于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在生活中居于主导的地位。女娲是中国最伟大的始祖母,后人把女娲尊称为女娲姑娘、女娲娘娘、无极老母、人类的原始祖母之神。中国古代关于女娲氏炼石补天,积芦灰止淫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受人尊敬的妇女领袖,带领先民对自然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景,歌颂了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而言,道德最早起源于母爱。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只知其生母,不知其生父。《公羊传》说:“圣人皆6无父,感天而生”。⑻《史记·殷本纪》说:“三人行路,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⑼是为殷商先祖。《史记·周本纪》说,周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出野,“见巨人迹,必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⑽《史记·秦本纪》也说:“玄鸟损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⑾即秦之先祖。所谓“无父”,“感天而生”,实际是母系制婚姻形态的反映。所以,母子关系是人类最早的道德关系,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道德关系,对于维系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母子关系中,母爱是维系母子关系的道德之源。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母亲对子女的亲昵、关心、呵护、温柔、热情和慈爱,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情感。母爱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母亲爱子女,不论男女,不论美丑,不论健壮或体弱,不论聪明和愚钝,甚至不论儿女善良或凶恶。因此,母爱这种情感,作为一种本能,甚至是可以没有爱的理由的。母爱是一种大爱,真爱,慈爱,甚至是一种痴爱。母亲对子女的道德情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爱,这种血缘之爱不仅是一代人、一辈子,而是几代人,几辈子。一个妇女不仅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还爱自己的子孙,这甚至于比爱自己的子女还亲,人们称这种情感叫做隔辈儿亲。因此,母爱是一种坚持,从生到死。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呵护儿女的生命,用痛苦换回孩子的幸福,甚至用耻辱换回儿女的生存。母爱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因为有此能量,母亲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坚毅无比;母爱蕴涵着智慧,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无所不能;母爱中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7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壮硕,什么事情都能干,有令人难以估量的信念和动力,坚毅和勇敢。母爱是一种伟大的亲情,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笑容可掬。母爱是一种人生的最宝贵的情感,母爱无疆。母爱是基于生的基础上的。《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⑿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生育生命和爱护生命”。母亲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哇哇堕地,历经许许多多的痛苦。从孩子出生到成人,付出无数的艰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世上至亲的亲人,是最爱子女的亲人,是最伟大的女性。母亲十月怀胎孕育生命,痛苦分娩把子女送到世上,已经非常不易。更加不易的是,母亲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长大、教育成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儿女长大成人,母亲还是时刻把儿女挂在心上,儿女外出,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给予儿女生命,呵护生命,为了儿女,父母能够忍辱负重,为了儿女的幸福,父母能够经受令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易经》中,道出了女娲的道德意义。“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⒀《易经》中的大道,实际上就是立德之道:“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⒁中国人历来是以孝为德之本。儒家极其重孝。“孝”是仁义道德的8核心,“孝道”是儒学之本,尽“孝”不仅是儒者的人生首要责任,更是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百事孝为先。教育家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深恶痛绝的事情就是辱骂祖母宗亲。古老原始的“贞洁受孕”或“处女生殖”信仰,道出了女性的崇拜。女性崇拜是孝道的起源。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生是道德人伦的起点,孝是道德人伦的归宿。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一个家庭里,传宗接代,后继有人,这是最大的家庭道德。而对于那种缺德的人,人们诅咒:“让他们断子绝孙”,这是最大的惩罚!在人们的风俗习惯中,生为道德的开始。人是根脉,也是道德的继承人。妇女生了孩子之后,人们要表示祝贺。人老死之后,众人相聚以哀,以孝为重,表示对老人养育之恩的感谢,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肯定。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重于泰山。对于母亲,子女只有感激、感谢,只有感恩、报恩,只有恭顺、孝敬。当子女成长成人了,就要敢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母亲分忧,为母亲解愁,为母亲尽孝。在道德教育文化中,具有传统道德教育意义的《二十四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孝道风范和崇高的爱母情操。“孝感动天”、“王祥卧冰”,“丁兰刻木”、“弃官寻母”、“埋子救母”、“孝子夺母”、“劈山救母”等孝道故事,不仅阐明了孝道的基本意义,同时也弘扬了中华儿女的孝道精神。9四、婚姻是人类最早的道德关系女娲“置婚姻”最早确定了人与人的爱情道德关系。人类的生生不息,人类繁衍的交媾,要符合天道规律,爱情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情感,但爱情的根本基础是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据《纲鉴易知录)记载:“人生之始也,与禽兽无异,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