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解题“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此城的山中呆过一段时间。“翡冷翠”是作者对今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遐想。山中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動…自读课文,思考:1、文题“闲话”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把文题改为《翡冷翠山游记》?以第一小节为例,体会“闲话”。通篇建立在“冥想”的基石上,他并不想写某一次山游的真实过程或所见之实在景象,他只是在泛化的意义上建立他的冥想王国,当然不少景象是他平日所亲眼目睹的。开篇就虚设:“上山或下山”——行动不确切;“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时间只是泛设;“比如……假如……”——只是打比方、作假设。原来,一切皆是虚泛,不是实在。但阳光暖和,空气明净,风景秀丽是作者平日所目见身感的。自读课文,思考:3、你觉得这几小节的关系如何?哪一小节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主旨是什么?2、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第一节: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值得一游。第二节:作客山中,无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第三节:作客山中,无须约伴。第四节:独身漫游的妙处。第五节: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通读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段意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第1节)(2)获得身心的自由(第2至4节)(3)认识自然,获得精神的滋养(第5节)4、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获得身心的自由5、作者向我们“闲话”“山居”的妙处,他最看重哪一点?身的自由,“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心的自由——“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一个人漫游”身的自由还是一种表层的自由,心的自由才是深层的自由。6、第2小节是身心自由的哪个方面?第3—4小节是哪个方面的自由?爱女人,还是爱自然,这是一个问题。在美女和美景之间,男人选择了后者,这不是大男子主义,而是为了独享风景,一种毅然决然的选择。7、一向浪漫多情、很有女人缘的徐志摩怎么一反常态地朝女人“开刀”,称女人为“美丽的花蛇”?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8、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表达了对童年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通过多长年纪就是加重枷锁、加紧锁链,表达了对成人世界(或俗务琐事)束缚太多的不满和厌恶之情;还表达了对无法摆脱世俗羁绊的无奈之情。9、“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作者为什么要说得这样严重?表达什么情感?把“天真”比作含羞草,娇柔脆嫩,容不得半点“抵触”和破坏,它需要在阳光下,和风中,无阻无碍的生活,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见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求。10、“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怎么理解这个比喻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表示“坚决”和“纯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著。11、本段文字的用词是不是显得太过偏激?比如:“严格地取缔”“只许”“无非”“严格地为己”“极端的自私”等等。这一小节写了两个方面:人的活动:在草地里坐、卧、滚,在僻道上狂舞,信口的歌唱、胸襟开拓,心地静定,思想清澈、波动,流入深处;自然景物:草,树,莺燕,山径,天空,水声泉响12、第四小节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草色唤起你童稚的活泼,树木的阴影暗示你舞蹈的快乐,林中的莺燕告诉你应赞美春光,——自然呼唤我们,身的享受;胸襟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心地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思想和着水声、泉响,流入自然深处——精神跟随自然,融入自然,心的享受。作者在这儿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写出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呼唤我们,我们在自然的引领之下越走越深。13、人与自然是如何交融的?因为,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14、在翡冷翠的山中漫游,作者除了要求我们不带玩伴,甚至还要求我们“不必带书”,作者为何有此要求?(1)任何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都能在这部书里寻得;(2)这部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自然是平易的、质朴的,从不故作高深,但理解它是要有条件的,只要耳聪目明心慧,全身心地投身其中,以自由的身心接受自然的熏陶和洗礼,就能获得免费的高等教育和最珍贵的精神补养。(3)读自然之书,其乐无穷,其益无穷。15、为什么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人与自然的接触,铸造人的坚韧、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培养了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着个人的高尚与美好的气质。人的生命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扶疲惫的心;或者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一次精神的升华。奔赴于大自然的怀抱,那么,人类清明的深沉的伟大的优美的精神家园,不就可以在风籁中,在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间,花草的颜色和香气里寻得吗?“它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它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在这段话中,你如何理解“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大自然是不说话的义务的精神导师,大自然最为质朴坦诚,不懂得勾心斗角。人们投身自然,融入其中,静观反思,可以陶冶情操,涤滤心胸,排遣寂寞,忘记穷困,减轻苦恼。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激情励志,反省自我,启迪智慧。探究主题唯有“倾听”,我们才能“读懂”或听到大自然这部奇书发出的“绝对值得一听的,是从不曾从人口道过的话”。德国浪漫诗哲海德格尔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倾听,倾听使我们超逾所有传统习见的樊篱,进入更为开阔的领域。”讨论题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慨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之乐;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了自由的感觉,独处的妙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尽情享受作客山中的妙处,获得身心的自由。他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律,即:要追求诗意般的生活和自由的感觉,就必须远离现实,回归自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不可能永远脱离现实,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自然的又少之又少,那么我们是不是都处在苦恼之中,不能自拔?请思考、说出你的见解。何祚庥:“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方舟子:“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网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