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定势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太原市万柏林十一中杨树福【我们总是这样提醒学生】多多写,不扣分;做准备,要提前,书本上,写完备,热点多多对观点。•一、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弱化的“思维定势原因”剖析•二、走出思维定势阴影,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方法初探•一、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弱化的“思维定势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日常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关键。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发现,正是“思维”,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弱化,难道运用“思维能力”实现问题解决错啦?(1)思维定势的形成•思维定势是人们用一种固定的思路和习惯去思考、解决问题,表现为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和专注性;其基本特征是将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或扩大已有经验的应用范围。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但处理不当就走向了消极的一面——在解思品题时易形成机械模仿,重技巧轻能力,套模式,被动记忆,盲目抄答案等,直接导致思维的懒惰性、依赖性和呆板性,这是不适应山西中考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消极思维定势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教师诱导,形成思维定势•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付考试,教师常常进行学法指导,把同类题目集结在一起,指导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形成固定套路,如:辨析题、评析题、关系题、说明题、漫画图表题等等,这样通过机械地规范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会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误导了学生的思维惯性。(可怜的思维定势)教师有时是学生成长的天•例:“90后常有如下表现;升旗时嬉闹,还嘲笑唱国歌的同学;学习和生活用品非名牌不用;学习生活怕苦畏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不参加或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等。•问题;作为90后的你,请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打算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平时教师归纳了这种题型的答题套路:1、分层次;2、找有效信息;3、对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在答本题时,大部分学生根据这种套路书写了答案。事实上,本题要解决的问题、主线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只要能结合材料就行。而学生们受思维定势影响,做出了错误的答案!•②疏于推理,相信直觉•学生练习时,往往总结了一些局限性的规律;复习基础知识时,对原理、概念理解不透彻,对课本内容断章取义,有时把课本某句话摘录下来作为答题的依据,遇到新问题不加以分析,不能按照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地推理在条件和结论之间建立正确的关系,而是凭直觉或想像作判断,特别是遇到那些“似曾相识”又不完全相同的题目时学生就自信地从大脑“题库”或书本中取出答案,其结论的正确性必然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就是在教师诱导下,出于侥幸心理,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当然,更多的是教师给总结出来,要求学生抄到书上的)。考试时,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可憎的思维定势)•例如:有一个男孩,在九岁那年不幸得了骨癌,被截去了右脚,他为此伤心了好久。母亲安慰他,并给了他三种选择:“躺着过一辈子?坐轮椅靠别人推着走?拄拐杖自己走?”他擦干眼泪回答说:“我要拄拐杖自己走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终于能拄着拐杖自己走路了。他和正常人一样去上学读书,凭着顽强的毅力,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他的论文被一些权威的杂志采用,应科学界人士的邀请,他又拄着拐杖走上了大学的讲坛。•读完故事,请你回答:故事中主人翁的成功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是一道典型的因果思维题。参考答案是: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积极态度帮助他战胜了挫折,取得了成功;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坚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研背景,抓主线,成就超强解题能力如:吸毒人员黄某,以贩养吸,先后贩卖“冰毒”250余克,人民法院依法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黄某死刑。下列能体现犯罪最本质特征的是()•A.触犯刑法•B.应受刑罚处罚•C.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先后贩卖“冰毒”250余克•③考场上形成的临时思维定势•学生习惯了正向思维,不习惯逆向思维,把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作为答案。尤其是在做了一些正向思维题后,猛然碰到逆向类型题时就更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答题错误,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复查时也很难查出。思维定势----害人不浅•(2)单一思维造成的失误•平时的教学与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了单一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并列思维。•但现在的考试中,命题人为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中往往含有多个可能的采分点、设上几个疑点、布上几个陷阱,让学生各个击破;或设立几种思维方式、推理方式,但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被试题的单一指向迷惑,进行单一思维,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缺乏多元思维的能力等,往往考虑了这个因素又忽略了另一个因素,考虑了这个角度,又忽略了那个角度,从而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例:17.《山西晚报》家长来信:我是一位初三学生的母亲,现在遇到一个难题,我的儿子就想当作家,上课应付,成天就是“创作”。我说:“就算当作家,也要先打好基础,再说中国有几个韩寒?”可他回答:“你怎知道我成不了下一个韩寒?我要抓紧写作,尽快成为一名作家。”这两次模考,他考得一塌糊涂。问题是他的小说也写得很幼稚。•结合材料,请你对这位初三学生想当作家的行为进行评析。(7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解答本题时,学生由于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并列思维,导致给出这样的答案:•1、该同学没有正确对待父母的关爱教育;•2、该同学没有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3、该同学没有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4、该同学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习惯了并列思维的学生不去运用辩证思维去分析解答,更不去抓本题的主线:“想当作家”的行为;不读懂题意,仅用形成定势的并列思维去解决问题,回答不伦不类,导致了失分。这种单一思维能力的缺陷,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没有注重多种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单一思维也是一种思维定势!!!•(3)遇到难题“卡壳”或试题出乎“意料之外”产生的强烈反差心理,导致茫然不知所措。•经过认真准备、反复演练、模拟测试,答题技巧指导等教与学活动后,套路逐渐形成,不少学生认为成竹在胸。•一进考场却发现试题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不同,甚至相差甚远,其实这更是一种思维定势。导致学生一旦出现“卡壳”现象,顿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这下完了,我还能考好吗?”一类的想法油然而生,一时间心慌意乱,甚至茫茫不知所措,无从下笔。这时还吝谈什么问题解决?连应付都感觉困难了!!!(可气的思维定势?!)既是意料之中的事,也是意料之外的事•(4)追求答案“完美无缺”而滥加发挥的求全心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唯恐有所遗漏,有些学生不管题目是否有要求,都去大量增补内容,有的甚至脱离基础知识滥加发挥,这实质是知识掌握不熟不透,缺乏归纳、提炼和应变能力的表现,求全防漏的思维定势导致只注重要点的完整性而忽视内容的针对性,结果是画蛇添足。追求完美未必得到赏识犯点小错可增加魅力•(5)“言多必中”、“多多益善”的侥幸心理•一些学生自以为多写就能撞中给分点,因而平时不努力,考试不认真审题,(这主要还是老师平时“教导”的好,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去认真把握其题目和要求,而是把自己认为与题目有关的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搬上试卷,结果往往往是废话连篇,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笔墨,又难于切中题意,更给教师阅卷造成了极大困难!(可恶的思维定势)•抄抄抄,思品考试就是一个字:抄言多必有数短之处感悟公平,分析说明(10分)材料一:新修改的选举法,改变了原来城乡按4:1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居民选举实现“同票同权”。材料二: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60岁以后领上养老金,不再只是城镇居民的“福利”。材料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请针对上述每个材料,分别谈谈你对公平的具体理解。(3分)教科书中关于公平理解的内容很多,学生可以随便抄,但……材料一:公平就是平等的享有选举权(或政治权利);材料二: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材料三:公平就是平等享有受教育权。•(6)试题“似曾相识”而造成偏离题旨的轻率答题心理——又一个超强的思维定势•学生在考前都接触和练习过不少题目,考试时一旦发现有的试题“似曾相识”,暗暗庆幸“运气好”,迫不及待将考前已熟识的答案全盘照搬,唯恐迟一下就会遗忘,哪里还顾得上认真审题,慎密思维了。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浅尝辄止,甚至不切题意,答非所问。(可怕的思维定势)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吸毒人员黄某,以贩养吸,先后贩卖“冰毒”250余克,人民法院依法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黄某死刑。这说明犯罪最本质特征的是()•A.触犯刑法•B.应受刑罚处罚•C.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先后贩卖“冰毒”250余克二.走出思维定势阴影,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方法初探•这是根据山西命题改革特点,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思维定势现状,而正在尝试的几种方法,与大家共探在问题解决中引领学生活跃思维•我所理解的山西命题改革思路:•在山西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命题理念必然要实现重大转变。通过近几年来的改革实践,今年山西省已初步形成了全新的命题理念体系:•1.依据课标,注重“双基”,坚持科学考查“双基”,联系实际,倾向选拔,考查能力,关注发展,养育人性,提升品格。•2.彰显课程性质,注重价值引导,强调能力立意,体现教育价值,渗透人文关怀,强化德育功能。体现本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3.关注“热点”,兼顾“冷点”,体现思想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地域性,增强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努力实现从“应试”到“应用”的转变——这才是命题改革的关键所在。•4.关注重大主题,突出地方特色。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鼓励探究,倡导创新,挖掘潜能,展示个性。•5.照顾不同地方的学情,扩大选择空间,坚持活而有度,开放规范统一。充分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6.按照“考试即生活”的命题理念,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反映生活、透视生活,增强生活气息,卷面生动活泼,材料新颖鲜活,设问恰当,努力营造和谐的考试氛围,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性。•7.充分关注国计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8.命题构思追求高立意、低准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考查特点呈现多维、立体、发散思维同卷;解题方法坚持归纳演绎推理等同在;。•9.打破思维定势,加大改革力度,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优化,使试卷多姿多彩,喜闻乐见,引人入胜。•10.保证原创性,坚决回避社会上的各种资料。发挥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引领、示范和导向作用。根据上述特点尝试如下克服思维定势的对策:•对策1、概念教学——通过准确掌握概念,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正确理解常用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区别联系。•巩固概念的最好方法是应用: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第二次反复,从而达到深化、巩固概念的目的。•为此可以编写一些与概念紧密联系的思考题,其中应包括概念的对比识记、知识之间的对立比较、对照比较、从多角度加以分析比较、易混知识比较;还应包括同类知识相同点的提炼、概念内涵和外延、结构特点等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这符合考纲“合理体现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要求。•对策2、审题训练——不同的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