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吴晓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沃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既然这样,中学生还要不要读,该读哪些、如何读,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讲?吴晓东教授对上述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解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倾听吴晓东教授的观点。1.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答: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范畴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好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提供了所谓科学的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的是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20世纪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都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2.您认为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答: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说句玩笑话,有时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起现代小说甚至比理解现代世界本身还要困难。但也许这恰恰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价值之所在。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和欣赏以及理解和阐释现代主义小说的重心也应该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二十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阅读和欣赏的重心也从内容偏向了形式。3.您的新书叫做《漫读经典》,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经典,哪些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成为经典?答:我认为,衡量所谓的文学经典有两个最重要的尺度,即现代小说经典一方面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一样。另一方面现代小说经典则是那些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具有小说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这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经典绝对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我在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选讲的九部小说是:《城堡》(卡夫卡)、《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尤利西斯》(乔伊斯)、《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嫉妒》(罗伯-格里耶)、《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本来还想讲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此外,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讲一下德国的托马斯·曼、黑塞,英国的伍尔夫、毛姆,法国的加缪、纪德,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日本的川端康成的小说。当然,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还有很多,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了一本书,是康诺利、伯吉斯合作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这本书对于我们认定和选择什么是20世纪经典很有帮助。4.您认为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相应地人们的阅读应如何适应?答:我在课堂上曾经讲过,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的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反映论的颠覆。人们把十九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分析巴尔扎克的名言,称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依据的正是反映论。反映论有一种坚实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像和虚构。这就是20世纪小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读者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把现代主义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像和叙述的产物,同时把小说看成是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5.可否谈谈您个人阅读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历和体会?答:我读现代主义小说是从84年入大学开始。到了1987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达到顶峰的时期。我们这些读中文系的学生,对现代主义经典的阅读,也进入了狂热的阶段。我那时固执地认为,想要了解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是最为可行的途径。八十年代影响中国文坛的最后一个西方作家可能是昆德拉,昆德拉在他的影响了中国读者二十年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我们都是被《旧约全书》的神话哺育,我们可以说,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象是对天堂的回忆。”套用他的话,我们这一代读书人也曾经被二十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我们对文学的经验,对什么是经典的领悟以及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图景的认知,都与这些作品息息相关。这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爱好,使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一度成为一个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所谓的“熬夜人”,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漫无目的地阅读二十世纪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经典。到了1997年前后,已经当了教师的我开始十分怀念那些已经过去了的读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时光,我就决定在北大讲坛上讲授“二十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课程,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就是这门课程的整理稿。我把这部书稿的问世,看成是一种以我个人的方式向现代主义经典所表达的缅怀和致敬。6.您讲现代主义小说时用了“小说诗学”这个词,可否给我们的读者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答:法国理论家托多洛夫指出:“诗学”概念首先关涉的是“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按这个说法,“小说诗学”则通常研究的是小说的内在构成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于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诗学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小说中的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视,而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7.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小说?答:现代主义在20年代就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这样的作家就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到了30年代如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艾略特的《荒原》的影子。受当时西方的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派的作品,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4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等,就既有意识流的影响,又有存在主义的痕迹。40年代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巨大影响。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影响更大,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的先锋作家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他们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现代派,在80年代文坛曾经出现激烈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人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伪现代派”。我个人认为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不能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产生现代主义的历史条件已经过去。而西方迎来的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时期。8.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选有外国小说,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巴尔扎克《欧也妮与葛朗台》、契珂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传统小说。200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原来基础上,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选择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和《饥饿艺术家》、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等。您怎么评论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中学?答:我刚才说过,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占据的是一种文学主潮地位。让中学生多少了解一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简要图景,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今天其实生活在20世纪的造成的某种结果之中,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其实都在笼罩着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的了解,有助于认识我们今天是怎样走过来的。而这种了解,应该从中学语文教育开始。9.在众多现代主义小说中,中学所选入的只是冰山之一角。您认为其他像普鲁斯特、乔伊斯、昆德拉等现代小说大师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上有所了解呢?答: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都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比如昆德拉是个很深刻的小说家,对极权主义制度和媚俗的母题都有深刻的揭示。不过他的小说,就不适合进入中学教材,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这个人物形象就对自己所生存着的世界有一种既沉迷又游离的姿态,而昆德拉是通过这个人物对待性爱的态度来表现的,尽管其中具有一种升华了的审美意绪,但依然对中学生不太适宜。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名著《尤利西斯》也如此。倒是乔伊斯有几篇短篇小说可以考虑作为中学生的读物。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头部分也可以。10.如果请您来为中学语文编选外国文学单元的话,您会选择哪些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据说您参加了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不知您在为中学生编教材的时候有哪些想法?答:我参加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这套教材据说目前已经被北京一半的中学采用。我负责编选了三个单元。关于外国文学部分有两个单元,其一是外国古典文学,另一个就是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单元。我选择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章,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以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我首先想在这一单元中传达一种现代小说观。我前面说过,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与19世纪以前的反映论有所不同,反映论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更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我想把这种虚构的文学意识传达给中学生。比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可能性的世界。所谓可能性的世界,就是说它在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又有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的就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小说开头就写格里高尔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这就是卡夫卡对人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