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世界市场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工业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吗?计划经济为什么出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中国模式是可推广的“北京共识”?教学目标“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律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导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工业(生产力)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以显示的,只是后者的未来景象。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它还是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律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需要掌握的方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方式):手工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分工交换经济一、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论题:工业经济与市场经济人类经历了那些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采摘狩猎——农牧业——工业——知识农村、农业、农民—城市、工业、工人1。采摘狩猎与自然经济(1)自然而然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部落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由家长或部落首长带领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采摘狩猎。(2)严重受自然约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产品极其有限、没有剩余用于交换,而且受高山湖海等交通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生活需要都必须自己生产,很少进行交换。(3)部落战争没有阶级只有长幼,但由于生存的需要,部落之间会产生战争与掠夺,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现象。2。战争掠夺与奴隶劳动(1)土地和人口劣势在人口稀少、土地缺乏的马其顿和罗马帝国,不可能通过自给自足实现生产和生活的满足。(2)战争本身成为一种生产和交换方式“对进行征服的蛮族来说……战争本身还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在传统的、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的粗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越来越需要新的生产资料,因而这种交往形式越来越被加紧利用。”(马克思)(3)商业文明早熟通过战争占领大量的土地、掠夺大量人口,进行奴隶劳动生产。古罗马帝国,奴隶本身变成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不论用于农业、建筑还是角斗,都可以进行市场交易。因此古希腊及罗马共和时期直到近代的威尼斯,商业文明比较发达,而且政府也不“重农抑商”。3。分封土地与租种交易(1)地利和人口优势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地区,奴隶制特征不明显、延续时间短。欧洲的封建制在法德表现明显,中国是最突出的封建国家。(2)生产资料使用的交易封建制把土地分封给皇室和贵族,农民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通过缴租的形式租种土地。(3)产品很少交易由于产出有限,也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交易是很有限的,自给自足是基本特征。4。机器大工业与市场经济(1)科技革命和机器大工业使生产力提高,劳动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劳动者需要(2)工业生产是为了交换的社会化生产工业生产从一开就是为了交换和在交换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原料和劳动力都是购买来的,它的产品是用于销售的。而且,由于谁也不能生产一切东西,因此交换普遍发展起来。(3)工业革命和世界交通为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小结国家制度(经济、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它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它说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农牧业生产依赖自然,产品剩余无多,交通落后,人们过的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原料不能自给,产品必须出卖,人们过的是通过市场交换的城市生活。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论题:企业与政府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点?世界市场是如何建立的?世界贸易对各国有什么影响?世界战争和革命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传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分别是什么?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1)分工、交换与社会福利从产业分工到产业内部和劳动分工: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劳动生产力增进;交换:通过提供他人需要的产品(利他),达到利己的目的;福利:每个人通过利他达到利己目的,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所有人的福利都改善。(2)不平等分工、分配和分层分工:一些人因为继承天生得到好的分工机会——雇佣和管理他人,一些人只能出卖劳动力,一些人根本没有分工分配:一些人的劳动和及其产品很昂贵,一些人的很廉价,一些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交换。分层:生产资料所有者成为经济甚至政治和文化的统治阶级,无产者变成被统治阶级。(3)市场与经济和社会危机“看不见的手”:信息不充分,生产过剩或短缺;理性有限,损人利己,害人害己;个人主义,公共利益受损。经济和社会矛盾: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资金无法回收,投资没有回报,工资不能发放,破产,失业,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2。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1)消除分工、分配和阶级不平等消除分工不平等:消除脑体差别,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差别,管理者参加劳动,被管理者参加管理消除分配的不平等:消灭市场交易,统一由国家分配或统一与国家交易。消灭统治阶级:消灭土地、资本所有者,并不允许生产资料私有制,只允许国家和集体的所有制。(2)消除经济和社会危机根源不为交换和利润进行生产,根据国家和人民需要有计划地生产。对于需求不足,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生产过剩用行政手段阻止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人民政府为人民,生产成为国家和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将会满足而不会发生社会危机。(3)新不平等、不平衡和危机分工、分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被消除或颠倒,出现了新的管理者(干部)和被管理者(群众),另外,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也是不平等的。新的不平衡:国家计划不符合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的多样性和国家计划的单一性,导致一方面是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一方面是人民生活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资本主义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社会主义往往表现出生产“短缺”的危机,官僚主义危机。3。苏东剧变与市场经济普遍化(1)从战时经济到和平经济战争时期,产品的“需求”很明确,“供给”可以有效计划。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快速实现工业化,主要是战争时期重工业产品服务于战争,产销对路。和平时期“需求”不明确,“供给”无法有效计划,计划经济因此也就容易产生无效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2)从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意是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生产,国家的需要政府容易满足而且总是优先充分满足,人民的多样性的需要却总难由单一的集权计划满足。盲目无效的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困难,共同促成了经济危机。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模式,富裕政府官员巨大的社会资源控制权力,甚至也造成了政府官员掌控人民思想的权力,而极权和专制也把整个社会推入矛盾和斗争危机。(3)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苏东剧变是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中国改革是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苏东剧变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转向市场经济。世界市场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国经济联为经济全球化。小结:市场经济是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工业生产是天生的交换经济,其原料、产品和劳动力等都来源于交换。计划经济不过使政府成为唯一的资本家,它投资、招工、销售。就像农业生产是地主和农民在农村进行自给自足的劳动一样,工业生产必然是企业家和工人在城市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农业、农村、农民向工业、城市和市场转化,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论题:“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苏联区别?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区别?判断制度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分工(就业)——分配——所有制1。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论题: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何成功?北京共识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中国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模仿?material\Thesoftpowerofhardgovernment.files\Thesoftpowerofhardgovernment.htmmaterial\theallureofthechinesemodel.files\theallureofthechinesemodel.htm(1)中苏改革对比苏联东欧“大刀阔斧”、“创世记”、“脱胎换骨”的剧变式改革:私有化、市场化、多元化,复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模式中国渐进式改革:允许和鼓励通过按劳分配致富、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调动积极性、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生产力)、改革、稳定(2)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国的改革从改变“激励”开始,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从权力下放到权力规范:鼓励生产,必然要下放经营管理权力,这造成了混乱。收回权力又扼杀了活力,转而规范政府和企业的权责关系,这是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从个体经济到混合经济:改革最初并不涉及所有制,只是允许承包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进入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3)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需要稳定压倒一切:“以立为主,重在建设。”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绝不是首先破坏一个旧世界:“破,立在其中。”改革的基本底线是稳定,打破了旧制度又一时不能建立新制度,社会就会倒退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不是目标而是底线,发展才是目标,一切制度的好坏的判断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偏离了这“三个有利于”就可能造成苏东剧变结果。改革是稳定和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压制只能实现暂时的稳定,真正的稳定要靠改革和发展。通过制度改革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实现稳定和发展的根本途径。(4)中西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劳动就业流动频繁——贫富差距较大但养老基金医疗基金雄厚——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小政府大市场(社会)西北欧:劳动就业保障好——高工资高福利——私有主体混合经济——政府干预市场办社会日本:就业很稳定——资历对应工资福利——私有企业联盟——政府积极引导市场社会中国:劳动就业可流动——贫富差距拉大且社会保障不完善——公有主体混合经济——政府很强的市场调控并主导社会事业2。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论题:中国模式的缺陷与对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要求?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缺陷?中国模式是错误的模式吗?material\Wrongmodel,rightcontinent.files\Wrongmodel,rightcontinent.htmmaterial\wbmarket30.htm市场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在市场基础上良好的企业、政府和社会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主要是企业)市场体系(法律和制度)市场管理(政府和行业协会)社会保障(政府、企业、个人)(1)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国有资产流失!私营企业(主)地位!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地位:国有和非国有经济产权一体保护,市场准入平等政治地位: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文化地位:社会主义建设者(2)市场体系完善产品市场分割!要素市场不规范!保证统一、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范围:国内统一市场,国际市场内容:产品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技术)市场运行:公平竞争(3)转变政府职能腐败!廉洁、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监督、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分配调节政治职能:国防、民主、法律、制度文化职能:科教、道德、文艺社会职能:就业、医疗、福利(4)社会部门缺失企业、政府办社会的沉重负担!中国一贯由企业和政府办社会教育、医疗、社团、社区等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后逐步改变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但是这些负担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