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1第一章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次灾害的发生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2008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逐渐加大,已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武警部队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随时准备执行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抗灾等任务。近年来,武警部队不断加强应急保障力量建设,成立了应急保障分队,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南方特大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抢险救灾任务,今年又参加了雅安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完成遂行任务中,各级后勤部门非常关心官兵的饮食供应。军需部门作为饮食保障工作的主要单位,必须圆满完成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饮食保障工作,确保官兵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实现在自然灾害条件下饮食营养安全保障,是目前武警部队各级军需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第二章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2.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以自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也就是那些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以下种类,如下表。自然灾害分类种类名称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2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等。其他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我国自然灾害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自然灾害根据形成的过程可分为缓发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当致灾因子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表现为灾害行为,如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被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这类灾害的共同特点是:(1)它们都带有一定的突然性,运动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短;(2)频繁地在全球各地发生且其发生的具体位置很容易确认;(3)会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4)一次性释放的能量量级高,对局部具有摧毁性的破坏力。当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故称为缓发性自然灾害。这类灾害共同的特点是:(1)总体运动速度较慢,延续时间长,具有较大范围的区域性和地理背景的特殊性;(2)初期不容易确定灾害损失的严重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发展为极其惨重的灾害,并产生难以恢复的后果。2.2自然灾害的特点2.2.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突发自然灾害通常是在无法准确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受灾地点和时间的不可预知性,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的估计灾害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灾害一旦升级,所释放的巨大破坏能量往往会通过传导机制迅速蔓延,引起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更大的危机,造成进一步的损失。2.2.2破坏和风险兼顾性在洪水、地震、台风、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不仅人员会出现伤亡,而且经常造成房屋、公路、桥梁等建筑物受损乃至倒塌现象,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损害。而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程度,一般在变异强度越大,频次越高,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就越严重,灾害的风险也越大。一个地区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的人员和财产越多,可能遭受潜在的损失就越大。自然灾害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3越大,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就越大,破坏程度越高。2.2.3灾害时空分布的相对确定性中国幅员辽阔,致灾因子多样,孕灾环境复杂,因而自然灾害类型也非常之多,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中国都有发生。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水灾、台风、低温冷冻、雹灾、雪灾等气象水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又以干旱、水灾、地震、台风四种灾害的影响最大。如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流量较大的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地势比较低洼。洪涝发生的时间与中国东部季风的雨带进退密切相关,还常受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影响而发生大水。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宁夏、甘肃南部、新疆西北部以及华北各省,而东北、华南、和海南地区地震分布较少。因此,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规律性,灾害时空分布的参数应该是确定的。第三章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的特点及要求研究武警部队参加自然灾害救援的饮食保障,要从客观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要立足于快,着眼于动,适应于变,做到既能保障部队机动作战,又能在机动中实施保障。3.1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具有的特点3.1.1任务艰巨,物资筹措难抢险救灾任务对饮食保障的要求高,单位时间内的保障需求大,准备时间短,保障难度大。任务部队军需部门必须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保障能力,保障任务一旦明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资筹措,确保能够紧急出动,快速到位。由于时间紧,各部队虽有比较完善的饮食保障战备方案,但由于饮食保障物资需求大,实物储备少,储备品种不对路,致使方案难以落实。而灾区资源此时相对匮乏,所需物资难以筹措,部队饮食保障难以正常开展。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43.1.2时间紧迫,精确保障难灾害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部队在受领任务时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等实际情况。一是受领任务、筹措物资时间紧。为了与自然灾害抢时间、争速度,部队往往在受领任务后迅速出动赶赴灾区,允许后勤部门准备的时间短,后勤部门经常处于边遂行保障边筹措物资的状态;二是物资请领、调配、运输时间紧。在灾害发生的初始阶段,由于部队所掌握的灾害信息不完整,对于物资的采购存在着不适用或用不着等情况,加之部队所储存的物资、器材无法满足任务消耗需求,须快速向上级机关请领、调配物资。对于物资的输送,因灾区道路损毁、交通拥堵,为了将物资、器材快速前运,运输部门面临的压力大、任务重。3.1.3环境复杂,热食保障难自然灾害发生后,道路的中断、地形的限制、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致使饮食装备难以展开,热食保障比较困难。目前部队野战热食保障主要是采用汽油炉、炊事拖车制作热食,也有少量自加热食品,但现有野战炊事装备还不能做到全天候、全地域热食保障,受水源、气候、装备性能、展开环境以及炊事员技术等因素制约,实施热食保障有时仍需“看天吃饭”。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灾区道路被严重破坏,震区通讯中断,信息不畅,天气恶劣,大型饮食装备和运输车辆难以随部队跟进,实施有效保障。救灾部队进入灾区数天,都没有能够及时吃上热食,在任务初期只能采取携带压缩干粮的方式进行保障,官兵体力难以迅速恢复,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3.1.4劳动强度大,全面营养供应难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主要负责灾区道路的抢修、次生灾害的排除、人民生命财产的抢救等任务。作业环境差,强度大,官兵机体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据专家统计,汶川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患骨关节肌肉疾病的概率较高,腰肌劳损的发生率高达57.4%。贴近实战的劳动强度,需要全面多元的营养供给,这对饮食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1.5兵力投送多,饮食质量保障难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5现阶段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在现有高科技救灾手段、设备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多采用大兵力投入,快速遏制灾情发展。在重点地域、险段,不断充实救灾力量,加之频繁地调动,使野营难以做到精确保障。一是兵力投送多,任务分散,保障地点难确定。随着抢险救灾的全面展开,救灾部队兵力呈现出分散和集中两种态势:抢救、转移受灾群众,多以班、排分组进行,兵力分散到各个群众居住点;防护重要设施、保护大量人员财产、排除急难险情,兵力多以支队(团)、大队(营)为建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处置。对于营房部门则需合理选择保障地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其它。二是处置难度大,分批轮流作业,保障时间难精确。对于防护重要地段、排除重大险情的部队,由于作业面限制等原因,可能采用多个突击组轮流持续突击作业的方法,这就要求保障部门全天候、全时段给予突击部队充足保障,保证突击部队快速恢复体力,保持持久的战斗力。三是任务分工不同,处置阶段不同,野营保障方向难确定。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联指综合调动各种救灾力量实施救援,由于任务分工的不同,在同一阶段可能有多个兄弟单位的救灾力量临时纳入本单位的保障工作中,这种临时变动给部队后勤部门带来数量上的挑战,使部队的保障方向由单一变为多元。3.1.6协同任务复杂,统一保障难由于部队的迅速行动和大量集结,几乎所有保障工作同时展开,仅军需方面既要修订方案,拟制计划,明确目标,又要与地方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紧急筹措物资、建立储备、实施供应。在一定地域内集结的部队多,协调单位多、事项多、层次高等特别明显,造成协同任务复杂,统一保障难度大。如果组织协调不到位,就会出现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地点不清楚、保障时机难掌握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保障目标的实现。3.2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的要求3.2.1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对饮食结构的要求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6饮食结构,指饮食的种类构成。处置自然灾害对饮食具体要求是:一是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携带的野战食品或干粮;二是尽力满足热食供应,确保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保证官兵迅速恢复体力和增强体质;三是参与自然灾害救援能满足官兵在频繁机动的艰苦条件下需要的饮食;符合国家经济和资源条件,兼顾生活习惯;热食原料来源广,制作工艺简单,品种花样多,便于加工调剂生活。在紧急情况下,难免发生保障跟不上的现象。我军现行的单式包装干粮、肉菜类、水果类罐头等野战食品质量低,包装笨重,不易开启,且适口性差,明显不能适应救灾前线的需要。3.2.2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对饮食装备的要求饮食装备,指用于加工、储存食品、饮水的设备和器材。是部队快速反应和饮食快速保障的基础,是部队“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饮食保障力的重要要素。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任务特殊性,工作和保障环境恶劣,这就对饮食装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轻便、小型。即饮食装备的体积要小、重量要轻。发展轻便、小型的饮食装备是自然灾害救援的客观要求。一是部队任务紧急,受命突然,机动方式多样,一部分装可能无法用车辆运到。二是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通常环境已受较大破坏,大型、重型运输装备无法通行。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山体滑坡、公路损坏、交通阻断,大型的饮食装备无法运至一线。第二,生存能力强。饮食装备的生存能力,是指当饮食装备在恶劣的环境中破坏时,能保持和迅速恢复其性能的能力。自然灾害救援的地理条件通常较差,高原低温、缺氧,野战炊事车发动机功率降低,启动困难,饮食装备易冻坏;热带、林区及驻地偏僻、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和沿海地区气温高、潮湿、水土盐分大,装备易锈蚀、老化。因此,饮食装备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三,综合配套,功能齐全。饮食装备的整体功能是各种饮食装备有机结合的结果,没有系列化的饮食装备很难适应应急救援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的饮食装备已难为部队提供可靠的饮食保障3.2.3参与自然灾害救援饮食保障方案的要求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7饮食保障方案,指针对部队的战斗行动,实现制定不同情况、不同任务的饮食保障计划和措施,并从思想、组织和物资上做好充分准备,以适应部队的饮食需要。这是搞好饮食保障的基础。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的天候季节,不同的地形条件,对饮食保障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多种保障方案,适时变化组织形式,有相应的机动能力,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进行饮食保障。适时变换饮食保障的组织形式,就是要根据部队作战任务的随机变化,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或以支队(团)、中队(连)为单位集中保障,或以班、排、单兵组织分散制作,灵活机动地进行组织。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部队就餐时机、昼夜变化、季节天气变化、地形条件变化等情况,适时调剂饮食的品种和花样,以满足战士对饮食的需求。第四章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居安思危”是古人留给我们在和平年代警示自己不忘危难的话。在对前几次诸如抗击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