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教誨.調伏自心狂象之鐵鉤大格西香東.丹巴嘉措著華銳.羅桑嘉措譯[梵文]:南無格日牟尼曉熱般孜達熱雅![漢譯]:向能仁上師金剛持頂禮!其他善逝諸佛未調伏,五濁極為橫流之眾生,對眾尤具大悲之導師,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皆意彌勒及文殊,佛陀授記龍樹及無著,闡明趨人殊勝佛正道,恭敬頂禮歷代諸菩薩!創噶當派依怙阿底峽,噶當行者祖師仲敦巴,扶持噶當宗風三同門,恭敬頂禮噶當諸上師!第二佛陀至尊宗喀巴,以及與您傳承眾弟子,宣揚聖教尊者香巴師,經師益西堅參前頂禮!惡劣濁世增時對有情,恩重如山超越諸佛祖,全知上師嘉木樣尊者,以及傳承弟子前敬禮!真實無上三寶集一體,執持赤褐寶幢之尊者,能仁本性上師金剛持,直到菩提之際慈護我!談論無意綺語之舌頭,未成禽犬野獸食物前,能述菩提道次第教誡,念此實屬幸運甚為喜!菩提道次第是入佛境的通行標幟,因此,過去佛依此徑而成佛,未來佛也要依此徑而學修,現在的諸佛也依此而行。所以,該道次第是三世諸佛和菩薩必經的一條大道。該道次第講修傳承,始自導師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宏揚廣大。後因阿底峽尊者之恩德,他駕赴雪域藏區弘傳,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噶當派善知識,使其傳承更加發揚光大。此後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譔著「三域獨寶」《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此講解、論說使其傳承分為「衛傳」和「藏傳」二者。「衛傳」按第五世達賴喇嘛的《文殊言教》:「藏傳」依四世班禪大師的《菩提樂道》。一世嘉木樣大師在蓋培山處曾傳授菩提道次第五十八次之多,隨後由上師香巴仁寶且每年春秋二季節每月傳授菩提道,他幾乎得到所有菩提傳承。接著又由經師益堅參依次授之,故這兩位大德恩德很大。此前由於二世嘉木樣的請求,七世達賴喇嘛嘎藏嘉措,在西藏哲蚌寺大經堂曾傳授《菩提樂道》十五天之久。後來在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樣大師曾傳授過一次,至尊切吉尼瑪(土官佛)各處弘傳二十四次,在拉卜楞寺大經堂也給僧眾傳授過。此後,由貢唐倉在拉寺大經堂詳細講解,有筆記《心鏡》問世。此外,每年還傳授兩三次,其功德難以言表。隨後根本上師金剛持阿其仁寶且傳授近三十次之多。我(作者)曾聆聞過五、六次。本論有四個章節,一章三節以前由我(作者)所寫。《菩提道次明解》,以真實教誨引弟子人道、理論的根本依善知識之儀軌後,如何修二道次第心。第一,「依」的含義很多,依食品、依藥、依官員、依女人等,但這裏講的是依止上師之儀軌和其它之「依」有所不同。不是長期坐在上師面前之意,也不是侍侯之意,更不是供獻禮物之意。因此,宗喀巴上師說:「以意所依之加行和以樂所依之加行為二。第一,由根本修虔誠之心,憶恩德而恭順……」,依此作為準則而思之。使引生其信念而遏制不信念,將不生信念視為過失,香巴仁寶且以教理駁斥其過失,這個道理我從上師口中得聞,我也曾看到過這類經籍,但像我這樣無緣之徒,將良藥變為毒品,視聖為魔,尤其成為錯亂尋思之因,這樣思維或許會對修行起點作用。印度和藏地所出生的先賢們,剛生下時只會吸乳、啼哭。從字母開始學起,要喫要睡,也會生病,難能阻止逆緣障礙,也有老死,這些都怎能視為凡夫俗子呢?佛本來就無這些,大乘聖賢雖無業力、煩惱所支配,但為了教化有情,現種種相。由於眾生的一種無明愚癡,有時對自己的上師也會看作過失,但此非真實之過失。十地菩薩能把三世之事業在一微塵中一瞬間顯示出來,佛能把無量劫到現在的一切本緣(經歷)不費吹灰之力便可顯露。為此,那裏面必定有優劣之分。佛、菩薩為度眾生會現帝王、大臣相。還會現屠夫、娼妓、畜牲等種種相。上師金剛持所說,現為狗的行相佛,會食不淨肮髒之物,也會有不淨行為。用凡夫之眼視其當然是真正的犬。為此,貢唐大師曾說:「雖然今生後世皈依上師,未除我執灰心失望。」把自己心中所想出之一切是真的,將上師之業績不看作是真的,上句正是最好的答復。能具備有賢正善良的事業,依此而習者現為少見,乃至念誦修持之事業,隨其後仿學者也很少有之。上師仁寶且曾說:「弟子衹能以利弊間雜而學,上師以優缺間雜而弘業的原因也在於此。」特別依求親近上師,然而又對上師不信仰的話,這樣罪孽非常深重,「只聞一偈後,不敬上師者,百世得犬身,會轉卑賤姓。」尤其對密宗金剛上師誹謗的話,其罪業在《金剛手大勢至菩薩灌頂續》中說:「『世尊,其果報如何?』世尊云:『其果報世間神等聞而生畏,因此,汝勿說之!』」。《時輪本續》中說:「不敬上師剎那間,摧毀無量劫善業,墮入地獄相等劫,身受殘酷之痛苦」。因一時之怒,把無量劫中積纍的一切善業統統毀掉,又受盡同樣長時間的痛苦。《金剛心飾續》中云:「如果誹謗上師,就千劫之中雖捨棄睡眠飲食而精進修持也無濟於事,會墮入地獄。」菩提道次第中也有講解。造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和合、惡心出佛身血)等深重罪業,倘若修持密宗大法一生一世還能成佛,但誹謗上師絕對不能成就,這在《密集本續》中有所表明。總之,罪業無邊深重,其結果就是如此。應該多多思維,要珍惜自己,使其成為益友,會起殊勝作用。上師金剛持曾說過,誹謗金剛上師,會受何種痛苦,時輪中已名「金剛針尖痛苦」,受無量痛苦,壽命在上面《金剛手大勢至灌頂續》中說,其果報世出世間神均可聞而生畏,所以,我想勿問此意義也在這裏。《上師五十頌》中也說,這世中還會生病,得魔障的災難,不幸之事似雨點降落,給空行母、護法神供奉食子也不會接受,為此,對這個問題務必要慎重考慮。尊者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主要講述次第為主,對密法上師的誹謗之罪業在下士道中也有論述。我們不從梯基向上爬,卻容易從梯頂朝下來,故為了杜絕一切罪業而作撰述。對修虔誠信仰之心,上師金剛持曾打比喻:有人掉人一口深井內,對井口之人發出呼救,那人放下繩子說,你抓住繩子,我們將你拉上來。井中之人若說,我不抓繩子,你們努力救我。那些人定會說:那你在井內坐著吧!說完就會離去。因此,十方諸佛好似井口之人,我們如井底之人,上師像繩子,如果相信定會得度,不信者就和沒抓繩子一樣,無可得救。上師是集諸佛於一體,再無比這個例子更好說明了。十方諸佛對我們有大悲心而不拋棄,用智慧而攝護,因他對調伏之方便非常精練。諸佛以我的怙主而出現,對這些上師是依怙毫無疑問的。如果其一是佛,其二不是佛的話,那麼,他對我沒有悲心嗎?以智慧不攝護嗎?駕臨不了嗎?其實諸佛思想一致,為做我們的怙主而來,對此不能持懷疑態度。《現觀莊嚴論》云:「為了利益有情眾生,因此以應機教化而出現。」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諸佛也不一定為同類而現,這在《大悲願註解》中講得很詳細,這裏不再重複。比憶念諸佛恩德更為勝者為我佛釋迦牟尼佛,這是依《妙法蓮華經》而說的。釋迦世尊親身教化眾生,以金剛持曾授記:「以後難能見我,我以凡夫而出現,應該要知道那就是我。」我們能聽聞佛陀的經典,能做為他的後學而有剃度之緣份仍是上師之恩德;又能聆受宗喀巴大師的經典,懂得一點內容這也是上師之恩德;時下各位是比丘,成為善知識者仍是上師之恩德,自己並非大丈夫。在家人有機智也未能得此機緣,甚至在家人放牧、種地、盜竊、背石土、做屠夫為業,白天不思飲食,夜間難以睡眠,忍受著種種痛苦,可我們安逸舒適地有空閑坐,這也是世尊與上師之恩。上師營建寺院,製定僧規,安排莊園施主以上的事情,這些恩德我們應當要理解。總而言之,在這五濁橫流的惡習世時,除我們的導師世尊調伏外,別無他者。我們藏地未能成為釋迦佛、印度諸大德的道場。多數有情又未能成為藏族歷代大德的教化對象。尤其我們這裏不遵守國法,彼以恩扶持,我們又忘恩負義。如果佛親臨這裏,對佛連視螢火蟲都不如,所以這塊罪惡地獄城一樣的地方,這裏如上衛藏一樣創立佛規乃是嘉木樣雅巴之恩德。他曾說過:我以後有許多佛菩薩特地來此護持,故按時護持佛法者從無中斷,此恩須知。對其它地方之上師不能產生不信仰之態度,比如:一輪太陽,照在南贍部洲時,卻對其它洲不能照射一樣,自己之緣份中的諸佛以善知識的身份而出現,對此不能持懷疑態度。對自己緣份中的主人翁緊跟不放的話,諸皈依師定會加持。為此定要憶恩念德,生起虔誠的恭敬之心。上師瑜伽也是以信敬而言,沒有信解,只作觀想是不行的。這曾在菩提道次第中有所表明。寫上師傳記也是為了學修、引生信念之意,當今卻成為評定作者程度如何而已。誦祈禱經文也是為彼之故,從各方面人修引生信心是十分重要的。雖諸佛聚集在一起閃爍光彩也超越不了上師的傳授。以上所有壇城諸佛親臨也超勝不過上師的傳授灌頂、傳承、教誨。自己能修持,這一世中就可以成佛,因此,上師跟諸佛集一體之金剛持沒有區別,《密集本續》中云:「三身密之身、語、意乃住金剛上師之身語意也。」以加行依止分為三種:恭敬頂禮;供物乃供獻的物資;如理學修是一切供獻之殊勝供養。為此在《佛本生傳》中云:「為利益處而供養,猶如教誨做修持。」若做他人上師的話,這句話的含義很重要。如果我們不去實踐,哪怕佛親自傳授佛法亦無濟於事,能依此我所說的話去做,當然心底中感到高興。雖然所說之一切難以都做到,不過為自己特地所傳授之教誡,不去修持實踐那就無法調伏。一切善因資糧依上師而成,因此,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依上師如理學修最為重要,我們定要牢記在心。第二,依上師後怎樣修心之次第分為修心之因和修心之理。一、我們雖努力學習佛法,但不曾見得長進的緣故是對菩提道未曾修心而造成的。比如,石頭和骨頭相碰時能取其精髓,兩者不擊,骨頭無法斷開,故前賢經常提倡,學經以石骨相擊而喻。自己心中不生起虔誠之信仰,無法上進,不學菩提道,對深奧的密宗怎樣修持也難以成就。不學菩提道,雖擅長講辯著三學,衹能對經論產生少許習氣外,還會墮入惡趣。因此,不依下、中、上三士道次第修心,別說成佛就連解脫都不可能。譬如:我們是僧人,最初人寺,從初級考試逐步昇級,最後獲得知識,有學問時,可以任上師、法臺。若不這樣,從人寺翌日開始就準備任法臺,那衹能成為笑柄。俗人亦同樣,慢慢長大成人,不可能一個生下來的孩子,就可以做村子的領導。因此,香巴仁寶且上師說,菩提道深廣、把目標放遠、胸襟開闊、心情放鬆。此含義上師金剛持曾解釋說:開闊眼界佛位收在目標之下,逐漸學習十地五道,為此放寬心底,欲速則不達,需要慢慢而進行。這也可以喻為:漸次食魚,緩緩越山,大事宜持久。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此章節發心修菩提道曾作過詳實的闡述,這裏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二、又分三類。1、與下士道共同修心之理路,按章節述之因恐篇幅冗長,故概而述之。我們現在已獲得人身,能聽聞佛法,受沙彌戒成為佛門弟子,不缺上師、善知識、法友、僧伽和所聞思之經典,傳授佛法的上師不求而得,想聽哪種教誡就會及時可得。祈禱之對象,豐富圓滿地展現在面前,真的做夢都難以夢到的已成為現實。上師也曾說:「暇滿雖多是他人的,本人衹有這一個,以後有沒有很難說。」這句話細細想來,確實利益很大。要懂得新陳代謝的肉體,以後能否得這樣一個身體,還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我已獲暇滿人身,更要守持戒律,努力修持而毫無半點猶豫,否則,祈禱也很難起作用。這與春天不播種子,而秋季想得到豐碩的收穫有什麼兩樣?這次去某盛滿如意寶之大海決不空手而歸,須務必努力!世尊曾云:「比如商賈去寶海,貨盡返歸最不幸。」宗喀巴大師亦在《中觀疏》中說:「這回到寶海中,務必不能空返。」《入菩薩行論》中又云:「暇滿人身極難得,已得能立人生事,倘若此世未曾造,後世怎得暇滿身?」依此,不必說以性質、機緣方面難得,比喻方式方面也難得。《入菩薩行論》云:「由此世尊言,海中盲烏龜,頸觸軛木孔,人身極難得。」又云:「今已得暇身,若我未修善,自欺未過此,亦無比此蠢。」現在為後世不做有益的事情而死去時,的確是莫大的自欺。自己本來就知道這些道理,但被這一世的區區幸福等所迷惑,按上論又云:「若我已悟此,因惑而懶惰,壽已臨終時,定生大憂苦。」臨終時產生極大悲痛亦起不了任何作用。又云:「那時拋怠有何用,壽已臨終無可救。」貢唐大師曾說,從現在起,若不努力修持,死無定期,在死魔未來以前先下手修之。此說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意簡而述之的話是這樣:以後壽命百歲時定會死去,我五十歲時會是個什麼樣子,同樣過二、三十歲時有沒有誰知道,不知那一天定會說:「老僧圓寂了」,那時除有許多親朋好友傷心落淚外,誰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寂天論師說:「憂苦眼紅腫,面頰淚下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