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1通信业的产业属性2.1.1产业划分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四次产业划分理论(信息产业)2.1.2信息产业的内容:马克卢普1962年出版“美国知识生产和分布”,第一次提出“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概念波拉特出版“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第一次系统阐述关于信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第一次提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概念国内学者:①广义观点: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使用有关的产业,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闻、广告、金融等。②狭义观点: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基础结构。产业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界定产业内容和范围的基本原则:尊重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考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国际交流和比较。我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内容P31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②软件业③通信和信息传播业④信息内容服务业2.1.3通信业范围的界定(P32)通信业指人类依靠某种工具来解决非面对面的有距离阻隔的交往的一种活动。现代经济活动可以抽象概括为信息的制造、生产、传递和传播,以满足信息需求或附加到有形的物品上,通信业则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面临信息爆炸,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通信要求空前高涨,信息产业范围也发生不断的变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以及不同通信方式的融合发展,大大拓展了传统通信业的内涵。通信业的主导行业发生转移(邮政—电信)随着通信产业范围的不断拓宽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产业包含的企业种类和形式不断增加。作为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产业,通信业和信息产业的其它产业,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以及信息内容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2.1.4通信产业的产业属性MPS体系(建国初期):通信为生产企业服务的部份和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部份分别属于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SNA体系(1996年):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包括一、二、三、四四个层次),通信属于第一层次(流通、交通、通信)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2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分析2.2.1生产的网络性1.通信网络是通信产业存在的基础①产业化的通信活动是一种专门的经济活动,必须依赖于一个点线相连的有效信息传输网络才能提供全社会成员间的信息沟通。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通信网络不断拓展、延伸,互相连接,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触角遍及全球,但网络性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未变。③同其它网络产业相比,通信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网络的统一性和互联互通性,要求技术兼容、标准统一、组织运行的高度合作。2.2.1生产的网络性—通信方式与通信网络①邮政通信方式与邮政通信网络(信息网络、实物网络)②电信通信方式与电信通信网络(P37信息网络)③新兴通信企业(增值、虚拟)的出现,活跃了通信市场,充实了通信产业价值链,但无法改变网络运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电信产业的主要问题为网络企业相关的经济问题。2.2.1生产的网络性—通信网络的外部性①外部性(P37)②技术外部性:纯粹由技术或其它方面关系,而不是由市场机能所产生的外部性。③货币的外部性:生产者彼此之间通过市场产业的外部性。④通信网络的外部性:任何一个在网用户,都会因为网络容量的扩充,其它用户加入该网络而获取更加方便的通信环境,因而提高了网络对于他自己的效用。a.MetcalfLaw:I=E㎡b.网络价值的实现需求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2.2.2产品的服务性—产品和服务①产品:人类社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有效成果②有形产品:③无形产品(服务):由人或者人操纵一定的设备,其间还可能运用某些有形的产品为他人提供的一种无形的效用的满足。2.2.2产品的服务性—通信产品的服务性①通信企业生产活动过程:(P39)②传统的邮政、电信生产过程(P40)③通信产品(服务)概念的拓展:设备产品,个性化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信息内容服务。2.2.2产品的服务性—通信服务产品的特点①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统一②不可存储性和不可分割性a.不可存储性造成通信企业不可能象有形产品企业那样做到均衡生产。b.不可分割性主要体现为通信服务的完整性,要求端到端的服务。③通信服务交易不可逆转性:不能退货2.2.2产品的服务性—对通信服务产品质量要求的突出性和特殊性①速度:时限、频次②准确、安全:失真、误码、失密泄密、邮件损毁、通信事故③使用方便,服务周到:网点设置密度、服务时间、投递深度、业务受理方式、交费方式2.2.2产品的服务性—通信设备产品和信息产品①通信设备产品:邮政通信设备产品,电信通信设备产品②信息产品a.信息:新知识、新情况或人类社会活动中一切有用的数据情报资料。b.信息产品:生产者开发的前所未有的新知识,及通过搜集、存储,加工和整理提供的某种专门信息。c.现代通信企业的任务(P44):传递信息、提供信息2.2.3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现代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①工业经济时代,通信产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条件。②信息价值的凸现在于人们对信息的存储、分类、过滤、获取和传播能力或者说人们对信息的控制能力的增强,而不仅仅是信息总量的增加。通信产业则能增强人们的这种能力。③信息经济时代,通信产业已成为社会再生产和整个社会生活共同的外部条件—社会神经网络案例(P47)2.2.3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通信产业的对外经济性①社会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消费者经济效益②通信业的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它行业和整个社会的积极的外部性。①具体数据:苏联1卢布投资=0.57卢布(直接)+3.2卢布(间接),德国:100马克投资可诱发179马克总产值,日本:诱发系数2.38,我国:83年2.38④电话普及率与人均GDP增长率的关系(P51):2.2.3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通信业服务的普遍性①OECD关于普遍服务的定义: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服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核心含义;可获得性、可购买性、非歧视性、无差异性(质量)②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供普遍服务。2.2.4市场的可竞争性—电信业的自然垄断Samuelson研究结论:本地电话、电力、铁路、飞机制造①规模经济性平均成本弹性ACE=((1+c%)/(1+v%)-1)*100%,规模经济系数=AC/MC规模经济的原因:巨大的固定成本②范围经济性:C(x,y)C(x)+C(y)邮政电信混合经营还是分业经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许多国家历史上都将邮政、电信垄断经营。2.2.4市场的可竞争性—邮政行业的政府专营①大多制定了完善的反垄断法规的发达国家,仍对邮政实行专营。②邮政专营的历史来源:提供最基本的信函服务,具有社会公益基础设施性质经营活动与一般企业不同:政府定价,网点固定,普遍服务。③专营的弊病a、效率低,服务质量差b、政府对企业干预,影响企业自主经营积极性④解决之道:立法保证其商业化经营2.2.4市场的可竞争性—电信市场由垄断走向竞争①垄断经营的经济学依据(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存在一种机制,使垄断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节约完全转化为纯福利的分配。在现实经济中恰恰相反)②垄断经营的低效率—X低效率:垄断市场上,企业缺乏竞争压力,企业内部成员产生惰性,产生X非效率。表现为:内部管理松懈,对外逢迎政府,怠慢客户,服务质量低下,定价高于成本,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成本次可加性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自然垄断是否成立还要考虑其是否满足成本的次可加性。③电信技术进步为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供了可能(技术进步大大消弱了电信业自然垄断的特性,长途、移动、信息服务首先打破了垄断,用户驻地网、宽带技术影响本地网成本,技术、业务融合带动市场行业的融合—三网合一),20世纪60年代US的MCI的成立。④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和服务种类大大丰富,引起产业价值链的分化。2.2.4市场的可竞争性—竞争的有限性通信业固有的产业经济特征:基础设施、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电信业难以通过自由市场竞争形成有效的市场格局。基础设施、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决定了电信竞争的有限性,寡头市场结构为电信业的理性市场结构。完全垄断—自由竞争—管制下的垄断—放松管制引入全面竞争。2.3信息产业与社会信息化—2.3.1信息产业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1、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位于整个信息产业的上游,信息服务业位于信息产业的下游,信息服务业中,邮电通信业位于上游,其它又位于下游。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网络,基础是计算机。2、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的特殊意义:1)产业的发展为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如何发展我国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2.3.2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含义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服务、管理、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以促进社会、经济、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高水平走向更高水平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不管社会经济制度或者政治制度是否相同都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内涵来看,信息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信息资源。信息本身以及支持信息活动的各种条件、手段的集合。信息化应制造出适宜的条件实现信息开发产业化和信息利用社会化。2)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人们在思想上、行动中都能自觉做到重视信息、利用信息。在信息化进程中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及娱乐方式形成新的格局,相应地生活习性、观念、道德标准产生新层次的变化。2.3.2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含义3)教育水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民族信息化意识的提高,有赖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发达的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4)信息系统建设—资源共享。为生产满足各种需求的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的建设是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5)信息技术。为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及信息系统工作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成熟。信息技术对其它生产要素(能源与物质资源)效能的发挥,将起到催化和倍增效用。6)信息法规建设。与上述经济生活的变化相适应的信息法规、制度建设与不断完善是信息化进程中应先行一步的重要工作。2.3.2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信息基础网络是指数据通信骨干网,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以及一些基础软件。信息资源设施是指高度组织的信息提供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开发、提供、信息处理方法、应用软件和一套应用服务体系,另一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即信息工程建设。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法规、管理机构和决策过程。信息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战略理论,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律、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规律等理论研究。人是信息化关键要素。2.3.2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软化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生产要素的催化作用。信息产业发展对社会基本经济资源的替代作用。法国总统密特朗曾写到: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在短期内使全国石油开发节省110亿—120亿法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倍增作用。据测算,企业每增加一单位的信息通信成本,可以获得14单位的收入增长,我国80年代初,每投资1元于电话建设,给社会带来宏观经济效益为7.78元。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先导作用。资源结构: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产业结构:轻工业—原材料工业—高度加工工业—信息工业产业类型次序: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