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_文化生活第四课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必修3《文化生活》•视频:解读十八大的文化强国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如何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1.充分挖掘本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2.吸收借鉴外省和外国的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进行文化创新,立足本地文化建设的实践;4.依靠当地人民群众5.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重点理论〗•一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个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特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四个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四个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速记图表〗传统文化基本形式影响(作用)特点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概念解析:•①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现实性:•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鲜明的民族性:•②继承性•③相对+稳定性:•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C.培养爱国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解析】本题最容易混淆的是A与C。“信念”与“记忆”热潮的掀起,体现的是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A正确。红色经典文化是属于传统文化,不是民族文化,C不符合题意。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也不是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BD与题意无关。•(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2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不正确。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④正确。故选D。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2012届厦门5月质检)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列强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纷纷在此建公馆、教堂、洋行、医院、学校,形成了集教会、教育、医院、民间戏曲等多元文化于一身的鼓浪屿文化,至今仍有千余幢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被保存下来,鼓浪屿因此有“万国建筑博览园”之称。你认为鼓浪屿申遗比较恰当的宣传词应是•A.凝固的艺术文明演进的缩影独特的人居环境•B.流动的艺术历史发展的见证优美的风景名胜•C.精神的火炬文化交流的圣殿丰富的人文资源•D.独特的魅力世界文化的交融多彩的异国风情•【解析】本题关键在于说明传统建筑的意义和作用,A最符合题意。流动的艺术、文化的交融说法不妥,BD不选,C是说传统文艺。•(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B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D均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故选A。•(2009厦门单科质检23)材料三2009年春节消费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更加火爆。据商务部监测,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灾区商品供应丰富、物价稳定,灾区人民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自古以来,中国人独有的“过年情结”——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成了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3)中国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的过年情结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的道理?(3)中国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的过年情结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的道理?•(3)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过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不因困难和灾难放弃过年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审设问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什么特点、怎样看待祭拜形式的演变知识范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形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审材料关键信息2500年历史知识链接相对稳定性关键信息整体材料都是强调我国的文化传承知识链接鲜明的民族性关键信息清明祭拜知识链接民族节日关键信息互联网知识链接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影响(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2012年高考福建卷)下列选项能体现下图漫画寓意的有()•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④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漫画中文字的含义,知道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②错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故③④正确。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3、怎么办——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文化的作用的两面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文化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012届济南三模)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①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③推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反思传统文化,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守旧主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①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不符合题意。考点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外在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因素)•2、内在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3、教育因素-教育方式的变革•(2010年高考江苏卷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对文化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①③材料未涉及。考点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是什么:•(1)内涵:•文化继承--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有先后????•2、怎么办•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012年高考广东卷)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不是文化的独特性,①错误。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故②表述错误。依托文化遗产,挖掘当地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体现了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符合题意。力塑文化旅游品牌,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④正确。•(2012届大连二模)今年春节,一些城市的烟花爆竹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了,烟花和爆竹声变得越来越稀疏了。而新年俗不断涌现:短信、微博、视频拜年;旅游健身、学习充电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人们觉得,少放点烟花爆竹,年昧儿也不会变淡!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却没减的原因是•①传统的“年”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因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变淡•②传统的“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出现了新的庆祝新年的方式•③传统的“年”文化源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