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秋声赋 (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课时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B.号.令(hào)惨.淡(cǎn)栗.冽(lì)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绿缛.(rù)黟.然(yī)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砰湃.(bài)渥.然(wò)佳木葱茏.(lónɡ)铮铮(cōnɡzhēnɡ)解析A项“悚”读sǒnɡ。B项“霏”读fēi。D项“湃”读pài。答案C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解析但:只。C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刑官也(判断句)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解析D项定语后置句。D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是指“银河”。B.“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是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C.“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D.“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解析“南方”改为“西方”。C5.填充下列横线处所空缺的语句。(3分,每空0.5分)(1)初淅沥以萧飒,,如波涛夜惊,__________。(2)丰草绿缛而争茂,。草拂之而色变,。(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忽奔腾而砰湃风雨骤至佳木葱茏而可悦木遭之而叶脱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秋声赋》全文,回答6~12题。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B.烟霏云敛.敛:收、聚C.物过盛而杀.杀:杀死D.必摇.其精摇:摇落、损耗解析杀:衰败。C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B.木遭之而.叶脱物既老而.悲伤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又如赴敌之.兵如助余之.叹息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解析A项句中无实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代词,它。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C项都是介词,前者为“在”;后者为“对于”。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答案B8.“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修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6分)(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即①________________;(限8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3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其触于物也,铮铮(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②____________;(限4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人马之行声9.文中对秋声之“势”,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似呼之欲出。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2分)(1)对秋声之势所作的正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字)(2)所作的侧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3字)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10.文中对“童子”作了两次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两次描写分别是什么?(4分)(1)__________描写,如:;(2)__________描写,如:。语言“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神态11.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列举自古以来关于“秋”的种种说法,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其意图是什么?(3分)答案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其意在于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他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3分)(2)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3分)答案(1)这是说秋天是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显示出肃杀的心性。(2)考虑一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人生的艰辛磨难,又何必去怨恨那令人惊悚感慨的秋声!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文,回答13~17题。①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生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13.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3分)解析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作者的感情。答案形象直观地表达作者对秋的喜爱。14.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解析A项对“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而悲。B项除宋玉外,没有提到具体的悲秋者。D项文中说“宋玉有悲,是以悲秋”,“我”的“悲伤”是对无悲而悲秋者的悲伤。C15.“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3分)解析从第②段中“而动曰‘悲秋’”可知答案。动16.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4分)(1)(2)与山相知之乐或“恍然之乐”。家居之乐。解析第③段共5句话,前四句写“与山相知之乐”,最后一句写“家居之乐”。17.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5分)解析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秋寻”,结构上遥相呼应,开头提缘由,结尾点明《秋寻草》的内容。答案开头交代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四、语言运用(12分)18.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完整。(6分)红色,如冬日里的太阳,发出光和热,给人带来温暖;绿色,,,;蓝色,,,;黑色,如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引人不断探索。如春雨后的小草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带来希望如清澈的天空充满幻想和希冀引人孜孜追求19.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后面的横线上。(3分)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扬州二十四桥联)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平仄上看,上联前两字为平声,最后为仄声,相应下联应为仄仄平,由此推断下联的前两句均需调整,第一句动词对仗成立,它前后的两个句词颠倒对仗就合理了;第二句“问”应对上联的“看”,“箫声”对上联的“云影”,“何处”置后。答案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20.在下面的横线处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对例子,②句式与画线部分相同。(3分)纵观宇宙万物,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美人蕉一年能长一米多,但美人蕉经不起风霜,一年一枯;松柏一年只生长一寸左右,但松柏顶风冒雪,千年长绿。冰雕雕刻起来比较省力,但冰雕享受不了温暖的阳光,一到春天就要融化;石雕雕刻起来艰难费力,但石雕经日晒雨淋,昂扬矗立。五、随堂练笔(20分)21.请以“花鸟市场见闻”为题,运用绘声绘色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写作指导花鸟市场,顾名思义,就是卖花和鸟的地方,而且有很多的花和鸟。在这样一个地方,花除了有各种品种外,肯定还有很多色彩;鸟除了有很多种类外,也肯定有很多叫声。这是不言而喻的,人也不会少,这同样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服装和不同地方的方言反映出来。写花鸟市场见闻,用绘声绘色法,最容易写,也最容易写出特色来。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