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1-5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美学基础——宝岛眼镜屠丽霞绪论美丽的美学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西汉《淮南子》“美”的词源O“美”字的出现,标志着美的观念的形成O从对具体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O一定不是短时间所能达到的美学思想的诞生审美意识的觉醒(1)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美诞生的基础。从早期石器造型的演变可以看出人类审美意识觉醒的大体情况自觉地审美创造•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外形不太规则,比较粗糙,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看不出审美意识的参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外形规则、光滑,具有一定的形式美,但其外形的美观主要出于实用目的,虽然有一定审美意识的参与,可还不是人类自觉审美创造的产物。总之,审美意识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中逐渐觉醒的。(2)人类自觉的审美创造是美诞生的标志。首先,从人类早期彩陶造型和纹样看人类审美意识的成熟和事物审美价值的独立•彩陶造型:中空、对称、均衡、和谐、多样,充分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形式美法则的熟练掌握和自觉灵活地运用,具有超越了实用价值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彩陶造型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劳动技术的飞跃基础上的。白陶鬶·大汶口文化•彩陶纹样主要分具象图案和抽象几何图案两种:•具象图案:形象简洁生动,一般色彩明快,是对生活形象的再现又具有虚构想像的成分,内容比较明确,有一定的装饰性和丰富图腾含义,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抽象图案:几何纹样与具象图案相比是对生活形象的简化、抽象,通常不以再现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含义模糊,装饰性更强,有图腾含义,具有独立审美价值。涡纹双耳彩陶罐·马家窑文化•总之,彩陶是人类自觉的审美创造的产物。自觉的审美创造本身就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所以,人的审美意识是在生产劳动中觉醒、成熟的;事物的审美价值是从实用价值中逐渐独立出来的。美学产生的历史回顾自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的状态逐渐有了意识,人类就不再局限于动物本能的需求,而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在此时也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原始审美活动。《国语》“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强调美的根源就在于从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等方面来看,都无害,这个时候就有了美。阐述了美和善的密切关系,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孟子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善是美的基础,如果离开善,将无美可言。但孟子又认为美高于善。他在论述理想人格培养的六个层次(善、信、美、大、圣、神)时曾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而所谓“充实”,即指“力行其善”以达到“充满而积实”的程度,故美的层次明显高于善。孟子认为,人类的美感具有共同性的一面,这是正确的;但他否定人类的美感具有差异性的一面,则是错误的。孟子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老子的道论提倡的是向天的回归,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体验,体验到的是天地境界之美。这是一种独特的深层次的美。庄子认为美取决于真。这里的“真”是合乎性情的自然之真,因此他心目中的美也呈现为朴素自然之美。在他看来,凡是真的、朴素的都是美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荀子《乐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继承与发展了孔子以来儒家关于音乐的特征、乐教的功用以及内容与形式、美与善、礼和乐等关系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至今仍未失去其灿烂的光辉。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诗论“三曹”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的散文和辞赋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短歌行》、《观沧海》(曹操),《燕歌行》、《与吴质书》(曹丕),《洛神赋》、《与吴季重书》(曹植)。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后世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与之齐名。“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蔡琰,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入据洛阳,她起先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在兴平二年(195)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中度过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赎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后,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道韫悠然神想后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将飞雪比喻成柳絮,就是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谢道韫顾恺之强调在绘画中融入士人的风格情操和审美风貌,并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率先提出了“传神论”将神形并重,形神兼备的思想引入画论,最终超越绘画领域,成为我国重要传统美学命题之一。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画理论。宗炳提出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王微的“拟太虚之体”和“神明降之”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应用到山水画的领域,强调山水画重在写神的自然美学观,对中国山水画审美标准的确立有重要影响。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绘画品评论著,提出“六论法”,以“气韵生动”为上,对中国绘画史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画论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谢赫的“六法论”等,对中国审美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成就与绘画理论建树,充分表现魏晋时期审美寓意和审美倾向,对后世绘画艺术及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就到意大利的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并和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政治和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是比同时代中一些开坛授课的学者进步一点;因为他容许妇女(当然是贵族妇女而非奴隶女婢)来听课。他认为妇女也是和男人一样有求知的权利,因此他的学派中就有十多名女学者。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现象。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就给他三块银币。这个人看在钱的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49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印度,以及埃及(有争议),吸收了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公元前480年)的文化。西方美学兴起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毕达哥拉斯学派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苏格拉底不承认有绝对的、永恒的美存在。美只是相对存在的东西。简言之,美就是“适合”有用的。苏格拉底论述美与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因为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被判决后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装饰用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

1 / 3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