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述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涵义、特点例1.一个家庭的收支帐:某家庭上年存款及其他资产余额为15万元,夫妇俩月收入5000元,孩子为未成年人,无收入,家庭消费每月2500元,则其当年新增储蓄为12×(5000-2500)=30000元,当年年末存款增加3万元当年年末存款及其他资产余额=上年存款及其他资产余额+当年收入-当年支出=15万元+12×5000元-12×2500元=18万元例2.一个企业的会计帐:一个企业生产拖拉机100万台,出售80万台,每台售价100万元,其生产成本为每台50万元,费用分摊为每台30万元,计算其利润。解:利润=销售收入-生产成本-费用=80×100-80×50-80×30=1600万元。例3.一个企业的统计帐:一个企业生产拖拉机100万台,出售80万台,每台售价100万元,其中间消耗为每台70万元,计算其总产值和增加值。解: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100×100-100×70=3000万元。一个国家的经济体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市场主体形成的,市场主体即介入市场运行的有关当事人或实体。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汇总起来,就得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主要经济总量,包括生产、收入、支出(消费)、积累等。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加以剖析,从横向看,是由国2民经济各部门所组成;从纵向看,是由社会产品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四个环节组成。实际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纵横交叉,结成及其复杂的网络般经济联系。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搞好综合平衡,就必须及时掌握国民经济的基本数量关系,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如下基本资料:1.社会总产品、最终产品总量是多少?是由哪些部门生产的?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等中间消耗情况怎样?2.这些社会产品在价值上,多少用于中间投入?多少用于投资?多少用于消费?以及消费、投资内部结构比例如何?3.社会产品、最终产品在价值上如何在各部门进行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最终收入数量多少?比例关系怎样?4.社会产品的分配使用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程度如何?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影响,是积极?消极?还有哪些发展潜力?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了解投入、产出、增加值、分配、使用情况信息,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与内容。国民经济既然是各部门和社会生产各环节交叉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应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他一切核算都由此派生或进一步展开。1.以社会产品为主体的核算。即对社会产品再生产进行核算。在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诸环节或领域中,生产是起点,流通作为生产的继续,使用表现为终点,分配则是生产与使用之间的中间环节。可见,社会产品再生产核算,实际上是围绕着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领域进行核算的。生产领域的核算反映社会产品规模及构成比例,分配领域的核算揭示社会产品的分配途径及构成比例,使用领域的核算则表明社会产品的使用去向及构成比例。正确开展社会产品的再生产核算,有助于把握国民经济运动的总脉络和总趋势。32.以经济部门为主体的核算。即部门收支平衡核算。社会产品再生产是通过各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的。其间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形成了部门之间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的货币表现就是部门间的收支关系。部门收支平衡核算目的在于反映各部门的收入数量及其来源,以及支出数量及其去向,从而反映社会资金运动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过程。部门收支平衡核算在不同领域中表现为不同性质的核算系统。如在生产领域方面,表现为投入产出核算;在分配领域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以及资金流量核算;在对外交易领域方面,则表现为国际收支的核算等等。部门收支平衡核算,有助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予以清晰的描述,对于研究部门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上述两种核算存在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部门收支平衡核算是社会再生产核算的基础,社会产品再生产核算则是部门收支核算的归结。片面强调一种,忽视另一种,最终都会破坏国民经济核算的完整性。国民经济核算是上述两种核算的结合统一。国民经济核算是高层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既来源于统计、会计、业务三大核算,又高于三大核算,是三大核算的综合和升华。因此,要在国民经济核算统帅下,按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要求来协调三大核算制度,使之互相衔接,趋于统一。同时,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建立在部门核算和基层单位核算基础上,因此,它将把宏观核算、中观核算和微观核算紧密衔接起来。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核算的计量标准采用一致的计量单位,即货币单位和统一的价格标准,由此构成系统描述宏观经济总量与结构有机联系的数量特征的方法论基础。42.描述宏观经济过程所运用的理论与使用的概念、指标、分类等内容是相互一致的。经济理论是国民经济核算之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确定其核算的概念、指标、分类等内容的。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经济主体,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描述宏观经济过程、建立逻辑一致体系的出发点。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把经济活动作为交易,从事交易的双方就是交易主体或经济主体,所以经济主体的全部交易按照经济循环过程的系统综合,就能说明宏观经济活动的全过程。3.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它既包括了各部门的核算也包括了各领域的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以微观核算为基础,同时通过分类并系统描述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全貌。它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一种系统化、一体化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活动及结果的事后宏观描述。4.民经济核算的内容是经济循环过程。经济循环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消费、积累,经济循环过程是流量与存量的统一,把流量与存量有机结合进行核算就能较好地描述宏观经济循环的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都属于交易,在经济循环中,非货币交易同样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相联系,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因而要把非货币交易联系同类或近似的货币交易来虚拟测算其价值量,以反映宏观经济循环过程的全部内容。5.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是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国民收入统计发展而来,统计中的许多方法,如综合指标法、指数法、平衡法、图示法等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得到体现。会计方法中的复式记帐和帐户平衡原理也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得到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矩阵和方程式运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国民经济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即按照经济循环的要求,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各环节的核算口径必须是一致的。统计的生产额要5成为分配额形式的依据,消费支出和积累资金的筹集又来自分配环节,消费和积累的实现与生产额的供给相统一,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按经济循环的内容建立的,因而其核算口径必须兼顾经济循环各环节的一致性。7.国民经济核算记录的时间依据是权责发生制,即在权力和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时记录其交易的原则,从而保证生产、消费、积累及对外交易核算的一致性。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一、国际上两种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即在过去社会生产总量指标统计的基础上,发展为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由于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核算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是联合国推荐的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套是西方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即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国民帐户体系”,简称SNA,又称西方核算体系;另一套主要是原经互会成员国,即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所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又称东方核算体系。两种核算体系的不同点:1.理论基础不同。MPS: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SNA:要素论。2.核算范围不同。MPS:五大物质生产部门;SNA:国民经济各部门。3.核算内容不同。MPS:以国民收入为核心,侧重描述物质产品再生产实物运动过程,对社会资金运动缺乏完整系统的反映。SNA:6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与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资金运动错综复杂的过程。4.核算方法不同。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编制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紧密。SNA:采用会计复式记帐法,运用帐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经济流量及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MPSSNA1.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要素论2.核算范围不同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国民经济各部门3.核算内容不同以国民收入为核心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4.核算方法不同横向或纵向平衡法会计复式记帐法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阶段自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决策和宏观监督的需要。这一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从五十年代初到1984年,基本属于MPS体系,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过去经济管理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我们遵循MPS的标准,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首先建立起来了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后来又开展了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但是,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并没有完整地实行MPS,而只是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采用了一些内容,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感到原来的核算体系核7算范围窄,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情况;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状况,同国家转变经济管理职能不相适应;不便于同国外进行对比;核算方法单一,缺少联系性和紧密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各环节之间联系和衔接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核算体系。第二阶段,即从1985年至1993年,采用MPS和SNA体系共存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在继续执行MPS体系的同时,从1984年开始着手研究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参照联合国1968年SNA的标准,正式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统计,迈出了探索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步,1987年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投入产出表。在这一阶段,我们既研究实施新核算体系的内容,又仍继续开展MPS中的国民收入及其使用核算。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研究以及理论和实践上的论证,1992年初,制定了以SNA为主要框架,兼容MPS两种体系共存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核算体系,与旧体系相比,扩大了核算范围,充实了核算内容,改进了核算方法,提高了国际对比能力。同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通知》,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实施战略,1992年国家和省两级建立起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1995年实行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殊形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第三阶段,即从1994年开始,取消MPS体系,进入与国际通行的国民帐户体系接轨的时期。这一时期,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联合国推荐的新SNA为基本框架,取消了MPS核算体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基本遵循国际标准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所以要取消MPS,基于三点:(1)原来我国是计划经济,以及有计划的商品8经济,而目前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已经解体,东欧的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均放弃了MPS体系,而使用SNA,MPS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