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闻理论十讲华金余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1.新闻与宣传新闻: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其目的在于让受方了解某一件事,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归宿“传者扬其理”。包括政治宣传与商业宣传。新闻与宣传都是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有交叉的地方。宣传可以借助于新闻的方式,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在某种程度上夹杂着宣传的因素。不同的报道主体其立场观点的不同对于同一个新闻的报道也会存在差异。案例: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当天,中央电视台报道: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后,港人生活正常,过渡平稳。英国媒体则报道:7月1日香港人的一切和过去没什么两样,没有出现大陆人那样的爱国狂热。针对同样的一个事实,其立场和倾向不同。但是,新闻和宣传绝对不是一回事。两者的差别表现在:(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宣传并不是坏事,但是必须强调目的的正当与手段的合法。马克思: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目的不正当,手段再精致也是罪恶。案例:《意志的胜利》1934年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制作,宣传法西斯主义。《意志的胜利》影片记录了1934年的第六届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宣传片。天才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的传世经典之作,既令人顶礼膜拜又令人恨之入骨。影片以希特勒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显现为开端,从希特勒走下机场开始,充满了欢呼、游行、集会、呐喊、鲜花以及纳粹党的举手礼。在希特勒驱车检阅游行队伍的场景中,导演对画面的处理更加高明,她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成功凸现出希特勒的高大形象,似乎他就是民族的英雄,人民的救世主。影片最终在希特勒最喜欢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史诗音乐中结束。影片中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例如影片中出现大量孩子的镜头,军营中孩子的笑脸,游行中争先恐后观看的孩子,儿童军乐中努力表演的孩子。。。丽芬斯塔尔拍摄孩子们对希特勒的喜欢比拍摄一个成年人的崇拜更有说服力,因为孩子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纳粹、希特勒的支持,才是希特勒永远统治下去的重要力量。无处不在的纳粹旗帜和纳粹标识,配上希特勒激昂的讲演,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宣传着纳粹。新闻中包含宣传,主要存在两种情况:(1)记者自己主动要宣传新闻讲究客观性,受质疑(2)新闻的提供者2006年初俄罗斯“石头间谍案”,讲述英国驻俄外交官中的特工与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之间交换情报的行为。05年,俄罗斯当局就已经掌握,国际局势当时对于俄国不太有利,到了06年初国际局势有利于俄国,借公开此事警告西方不要援助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作为记者,应该把新闻作为新闻来报,这是作为记者的职业底线。但是,遇到新闻中有宣传的情况,假如事实本身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还是必须报道。你不报,别人也要报。更需要我们努力克服的困难是,直接把宣传当做新闻,宣传里没有新闻。其导致的结果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不会有受众,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媒体、新闻在公众中的形象。2.新闻与舆论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记者把一个事情完整地或选择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描述出来,任务就已经完成。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舆论,即publicopinion,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此时,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假如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一种意见在群体中低于三分之一,只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意见,决不能被称为舆论。因此,新闻当然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新闻报道的都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就不能称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传媒是否真的反映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案例:1976年四五运动,北京市上百万人拥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是《大辩论带来大变化》。《人民日报》总编鲁瑛接到一封信,正面写他的名字,背面写着“戈培尔收”。3.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信息《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公元1-2世纪)记载了使徒保罗到雅典去传播基督教的事儿,保罗通过给大家讲述耶稣复活的故事进行传道。《圣经》如此记载:“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这是最早的西方关于“新闻”的观念。尽管对于保罗来说,是在传教;但是对于受传者而言,“新闻”只是新鲜的事情或观念。西方又有新闻事件记载、传播的传统。小普林尼公元104年记载了一次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的详细情景,不事渲染,很少评论。《史记》在记载历史事实时,有很明显的夸饰或者倾向性的文字描述。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强调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有趣。西方世界“宣传”的概念起源于1622年,罗马教皇格里哥雷十五世成立了人类第一个专业的传播组织——传信部,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教会的讯息,这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次使用“宣传”一词,主要指宗教传播。此时,新闻传播与宣传还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两种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欧洲封建王权被推翻或被改造后,才出现政党报刊,欧洲进入了政党报刊时期。此时,新闻传媒一度党派性十分显著。但是,当关于国家的国体政体论证基本解决后,党政传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商业性传媒。此后有形成商业宣传必须以广告的形式来做的传媒的职业道德,将新闻传播与商业宣传完全分开。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并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4.中国历史对于“新”赋予更多伦理色彩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圈:《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每天都要接受、传播新事物,新事物里要含有“德”,通过“德”,达到“穷至事物之理”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天不变,道亦不变”“文以载道”孔子: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要学好不学坏,含有道德理念“闻一以知十”(典型报道)“温故而知新”(新从故中来)“知礼、知天命”落实到传播中,会有很多清规戒律,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讲,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中国民间关于新闻的概念与当下新闻专业对于新闻的理解不叫接近,但是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新闻”一词,是在唐朝末期,其新闻大体就是奇闻异事的意思。宋代,新闻指非官方的消息。5.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新闻传播中伦理道德层面的要求较为强烈,宣传成分较多,可以从传统的传播体系上作出解释。1.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像一个同心圆,以个人的自身传播——修身为核心。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征:(1)信息内敛的矢量,文化内聚力是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以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信息和选择信息,强调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强调的不是吸纳外界的新信息,而是将原本储存的信息意蕴范围人为地扩充、演绎为外圈的言行模式。(2)文化的封闭,对外的高度警惕,同化对象,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处于各个圈层内的人们,信息交流模式相近,因为他们都是从一个家族、一个文化传统中出来的,均已我和放大了的我为中心,只想同化外部对象,而不是顺应外部对象。中国古代的“中心主义”更为强烈。为保持对外的警觉,需要特别强调内部关系的平衡、协调,特别强调个体服从整体。(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个人的人格可以无限放大为社会的情操,赋予兴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意义。孝子——君子——忠臣(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人们一旦外圈活动不得志,可以心安理得地退回内圈。每个圈层中都有一个上对下的纵向传播系统,得以保持圈层内部的稳定。现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个人、家庭、国家、世界,是不同的活动圈,虽然相互有交叉,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各有相对独立的行为准则,不能完全影响其他领域。特征:(1)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不均匀的活动态势;(2)打破了生存的封闭性,人们比较容易顺应外界的变化;(3)人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呈现出结构性的张力,交流频率高,变化大,方向不确定,表现为一种法理化的平衡社会,而不是礼仪化的内聚超稳定社会;(4)处于这种传播结构中的人,不具有彼此相像的群体化共同人格,趋向于个体精神的开放,人格各异、独立。中国传统的生命(生活)传播结构、现代社会生命(生活)传播结构示意图2.社会传播结构中国古代社会:金字塔式、等级式的传播只准许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处于被防范、监视、堵塞的境地原因在于害怕同级横向传递信息引起权力不稳定,导致了整个社会横向相当分散。特征:(1)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2)这一结构保证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3)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观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4)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散,社会顷刻瓦解现代社会传播结构:网状传播结构特征:(1)集中,也有一个最高领导,一级对一级负责,但是同级之间可以相互制衡,存在对它的监督机制;(2)每一个层级都可以对上下左右产生监察作用;(3)如果某一环节发生信息阻塞,只要其他部分正常运转,信息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并可以得到及时修补中国传统的社会传播结构、现代社会传播结构示意图3.历史传播结构:偏心圆结构古代文化观念在传承中始终是核心,一直处于主导的、先决的地位。后代的创新总是依附在原来的基础上,必须在几乎全盘继承遗产基础上衍生。做什么事一定要找到历史依据,生怕别人说是违背了传统。人们的观念呈现因袭、改良、折中、求同等特征,缺乏求异、否定、革命、偏激等等。现代性的历史传播结构应该是连续的圆环。承认历史传播的继承性,但是每一个层次的发展都是在对前一层次的扬弃。传统对后代的影响是间接的,经过若干中间层次的扬弃、变形之后的深隐影响。在这种链式传播方式中,传统遗产是文化的基因,创新的信息来源主要不是传统的遗产,而是积极地吸收其他方向的信息而形成。创新者可以从外部文化中找到全新的创造起点。中国传统的历史传播结构、现代社会历史传播结构示意图当然,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中为什么存在着大量的伦理色彩的要求,具有浓重的宣传色彩,直接原因在于我们党是靠宣传起家的。6.陆定一的新闻定义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是为了否定博古的“以新闻为本位”的办报思想,确立以宣传为本位的办报思想。形式上承认了新闻学的一个基本定义,但是抽调了新闻概念中最核心的理念——新闻价值,新闻时效也被抽空,只剩下“报道事实”,无形中将新闻变成了宣传。7.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内涵过宽一、我国现在的语言文字中“新闻”内涵的多样性①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②各种新闻报道,包括报道形式、体裁。③各种大众传媒的总称。④新闻行业、新闻事业、“新闻战线”(包括与新闻生产相关的部门、单位)。⑤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延伸,包括采访、写作或制作、编播、实况转播、新闻业界的社会活动等等。⑥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⑦等同于“宣传”的内涵,泛指各种政治性宣传活动或宣传工作。⑧等同于“舆论”这个词,其实是指传媒的意见、观点。⑨刚发生的事实本身。⑩特指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仅在1980年中央7号文件中出现,未得到普及)⑾同时含有上述的某几种内涵,需要根据上下文揣摩。一般应指第①②⑨种。主要指:1.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消息;2.各种新闻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