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对象感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631更新时间:2005-7-1第九章对象感1)教学目的对象感在《播音创作基础》理论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一概念讲清、讲明非常必要。因为《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尤为重要。对初学者来说“对象感”这一概念从认识上会有一定难度,要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对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来说,概念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2)教学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通过大量的稿件练习、广播电视节目观摩、广播电视节目对比等方式,首先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到此概念对广播电视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要求学生对理论产生的原因、理论产生的依据、对象感的概念、对象感的特点、如何设想、如何获取对象感、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对象感的作用等内容有理论认知。3)教学重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一、分析理论产生的原因。二、“对象感”概念的理解。三、如何设想。四、如何获取对象感。五、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问题。4)教学难点一、理论产生的原因。二、“对象感”概念的理解。三、如何获取对象感。5)学时分配理论大课2学时,小课以及实践课12学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对象感的概念一.理论产生的原因(一)工作的性质播音员、主持人所从事的广播电视工作,是符合传播学原理的,大众传播有以下三项特征:1.它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的,而且其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运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二)工作条件的特殊性我们一般是坐在话筒前、镜头前进行创作,面前没有受众,我们看不到宣传对象。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我们的“交流”(指与听众、观众的交流)产生了障碍。看不到受众就可以不管宣传对象?显然这样做不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对象感这一概念。二、理论产生的依据我们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句话用以佐证:“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虽然这句话是对戏剧中演员与观众之间关系的表述,这里的对象是目中可见的,在剧中,是角色之间的互为对象。但这样的观点对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是同样适用的,既然“目中无人”但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这就是这一概念产生的依据。另外我们从《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对象”的解释也可窥见一斑:“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播音员、主持人所有的行动或思考都是为了“作为目标的人”。因此,我们心里应该有受众,想着受众,不要忘记受众。三、对象感的概念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四、对象感的特点(一)对象感正是被播音员、主持人用来作为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中的东西。谁如果以此为实有物,并执着地去追求他的客观实体,谁就不懂得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创作的特点。(二)对象感必须是具体的。只有具体的对象感才会对播音与主持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具体设想:这样的稿件,这样的栏目,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宣传目的,在今天应该给什么人听?哪些人最需要听?听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播给什么样的人听最能增强我们的播讲愿望,最有利于达到播讲目的?第二节如何获取对象感一.错误认识(一)在理论界有些同志主张用“对象交流”来说明播音、主持过程中要有对象,要有受众,并要和受众“交流”。我们认为“交流”是有来有往,互为因果,播音员、主持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受众想什么,说什么,有什么反应,不可当即得知,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谓之“交流”欠妥。另外这时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充其量只是思想感情的单向流动。作为客观存在,播音员、主持人是主动者,是信息发送者。受众接收信息,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事实不容否认。但是,播音员、主持人设想和感觉到的受众方面的情况,只是主观表象、意象,与客观事实不能等同。播音员、主持人设想的受众感觉到的反应,事实上也许是并不真正存在的,说到底,这种设想和感觉仍然是属于播音员、主持人自己思想感情单向流动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这样看来,说是“交流”,就不免以虚代实,不能正确地反映播音、主持工作的实际。(二)初学者容易产生“谁在听,我就播给谁”这样空洞的理论,有对象感决不是说这个意思,因为“谁在听”播音员、主持人是无法具体窥测的。这样窥测,“谁”是什么样的人仍属未知,这样导致的结果“对象感”肯定是消极的、被动的。二.对象感的作用有对象感,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播音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我们的每一次播音、主持工作都有受众在专注的倾听。我们传播的内容是他们非常关心、急于知道的。我们应该努力传播信息,使他们愿意接受。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不为受众着想,播的不清楚、不完整、不准确、不鲜明,受众就听不明白,甚至不愿意听。因此,我们在备稿时,在播音主持中,都应该感觉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我们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并且随着我们播音内容的发展,随着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的运动,产生着思想感情的共鸣。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他们的喜悦、愤怒、悲伤、欢乐等各种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引起了我们更强的播讲愿望,激发我们更饱满的感情,于是,对象感更强了。在我们的感觉上,似乎和受众之间已经建立起互相激励、互相鼓舞的无形的“默契”,甚至感觉到思想感情似乎有所“交流”。三.如何设想对象的设想,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去进行,质的方面又是最根本的。所谓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所谓质的方面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因此,我们在设想对象的过程中,在对象感获取过程中,必须从稿件、栏目、受众人群、接受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想,深入到几乎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的放矢。四.如何获取对象感为了获得对象感,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具体设想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孤立对待。年龄、职业与心理特点的关系是明确的,环境、气氛与人数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我们不能表面地去设想,或认为节目已有了限制,就不必设想具体对象了,或认为节目并无确定对象,我们不必设想。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为了获得对象感,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具体对象应该是我们最了解、极熟悉的人,一想起他们,音容笑貌,举止神态都时时可感,历历在目,以便更迅捷、实在地感觉到:播到这里,他们会这样反应,播到那里,他们又会那样反应……。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为了适应广播电视传播的需要尽量扩大生活的领域,并且深入生活,“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同更多的人交知心朋友。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和无论什么人作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我们的知心朋友越多,越广泛,相知越深,我们才会了解更多的人的更具体的需要,在设想具体对象时,才会更切合稿件的内容和形式,才会更好的达到播讲目的。有的播音员、主持人生活圈子狭小,既不注意观察,更不注意积累,设想具体对象时总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心,因此,播音受到很大的局限。我们播送的内容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各个阶层,要把千百万受众吸引过来,我们就要设想与稿件要求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对象。就某一篇稿件、某一个特定栏目,我们设想的具体对象应该是稳定的、统一的。具体对象的稳定,毫不排斥我们设想的具体对象以外的人听。同样的稿件、同样的节目,不同的播音员、主持人完全可以设想出不同的具体对象。对初学者来说,对象感的训练不应强求一律。第三节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一.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对象感不是单单考察设想对象的问题。一旦有了具体对象的设想,同时就产生了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一般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与所设想的具体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不能简单地认定这是唯一的、不可移易的关系。具体情况是复杂的,我们反对以教育者自居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受众不可亲近难以面对,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但也反对“卑己尊人”、“哗众取宠”的态度,作为党的宣传员,人民的代言人,如果这样就会失去郑重、真实、质朴、诚挚的品格,使宣传的作用不能完全体现。二.特定节目与非特定节目对象设想比较广播电视中的对象节目,是专为特定对象组织的节目,针对特定对象策划、设计,也为特定对象播音。我们设想对象时,要依据具体稿件,具体设想。在非特定对象节目的播音主持中,同样应该具体设想对象,以便获得具体的对象感。7)教学实践因为播音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理论结合实践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我们播音系在教学环节中有实践小课这一环节,利用小课教学佐证理论观点。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我们安排了上镜课,让学生在镜头前真正感受这种设想对激发播讲愿望的重要性。8)习题1对象感的定义?2为什么要提出对象感这个概念?对象感与人际交流的最大区别是什么?3对象感的设想完全来自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想象吗?这种想象有客观性吗?4在如何设想部分你认为难点是什么?5你是如何理解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关系的?9)参考文献目录《播音创作基础》张颂著第五章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第三节对象感《朗读学》张颂著第六章具体感受第七章态度感情《中国播音学》张颂主编第二十五章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