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当9个第一与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史上的九个第一及其启示第一部分内容:马列主义传播中的“三个第一”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介绍的人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系统介绍。●这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先进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2.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传入中国的人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3.第一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人在北京最先成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团体——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以《新青年》社为中心,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后还陆续成立了新民会、觉悟社、利群书社等一大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以上的个人和团体,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像李大钊,当时每月薪水240块大洋(足以养活60人),住着四合院,客厅里还装着一部手摇式电话,这位薪资和社会地位很高的北大教授,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了庶民的幸福,奔走传播他心中神圣的主义,直到走到绞刑架前。还有邓中夏,1933年5月被捕,在狱中他对地下党支部负责人说:“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邓中夏牺牲时年仅39岁。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是信仰。是什么让他们前赴后继?还是信仰。信仰,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信奉而敬仰。信仰是指个人或群体相信某种思想学说并愿意以此作为根本行为准则的思想活动。它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生存的寄托,一个组织、社会或国家所有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翻开中国的革命史,有许多让人着迷之处:为什么家庭殷实的青年,毅然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回头就是生路,英雄们毅然选择了死地?我们都知道一部小说——《红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者。可是有没有人知道这部经典小说的作者是谁?是罗广斌。罗广斌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家中有数不清的房产、田产,富甲一方。他的哥哥罗广文还是四川境内实力最强的国民党将领,后来官居国民党军兵团司令、陆军中将。可以说,罗广斌的家是国民党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在大多数人看来,罗广斌的前程会和他的家族、他的哥哥一样,为国民党效力,并赢得锦绣前程。而让所有人吃惊的是,罗广斌,这个罗氏家族未来的希望,却坚定地站到了这个家族的对立面,最终走向了决裂,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走上革命道路,找到人生中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生,不足为恋;死,不足为惧;苦,不足为悲。这是革命者信仰的强大力量。今天,我们依然谈坚定信仰,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信仰缺失,在信仰上出现了问题。金一南在介绍《苦难辉煌》时说:如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信仰却有所缺失。另外,我们再看一组照片:今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远,面对种种诱惑,有些党员在信仰上不那么坚定了、不那么纯粹了,有的求神信佛,有的拜物拜金。面对有些党员信仰意识的淡化,邓小平同志曾经特别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首位。那么什么是“精神懈怠”呢?简言讲,就是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那么我们应该坚定怎样的信仰、怎样坚定信仰呢?我感到坚定信仰,首要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确保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重要保证。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的信仰,这一信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991年7月,苏共决定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结果很快就导致执政党倒台、民族分裂、国家解体。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命根子,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将失去一切。我们只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听党指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现实的就是要坚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做到真学真信;最基本的就是要坚决抵制一些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做到不听不信。坚定信仰,关键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民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进入世界第2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模式”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津津乐道。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一伟大创举的成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坚定信仰,根本是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我国近现代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有了党的领导,我们这支军队才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二部分内容:党的建设中的“三个第一”1.党的第一个宣言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后,于同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该宣言是为全国建党提出的纲领性文件。在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理想和目的,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2.党的第一个纲领1921年7月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的三大奋斗目标,明确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党的首要政策,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3.党的第一个章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章程。该章程是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并总结了党成立一年来在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而制定的,分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共6章29条。第一个党章的制定,对加强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成立后的《宣言》,到一大党成立时的《纲领》,再到党的二大中的《章程》,我们会发现,党在建党之初,就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完善。比如,第一个《宣言》实质上是当时的临时党纲,而一大通过的《党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纲,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再比如,第一个《党纲》和第一个《党章》都有关于党的纪律的条款,但《党纲》只有一条,而《党章》用了一章共9条来规定,这使得有关党的纪律的要求,更加的具体,更加的细化,也更加的具有操作性。这体现了党不仅注重建立制度,而且更注重使之科学完备。经过了90年的建设发展,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这里,我们简要地对党的制度建设作个梳理:(一)从党成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们党开始了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比如:1942年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确立了一元化领导的制度;1948年,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随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从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这一时期建立并完善了党对国家的领导制度,初步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把民主集中制推广到国家的政权建设和政治生活中。(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制度建党的理念,建构了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体系框架。比如:制定了《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工作规则试行》、《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规则试行》,同时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作出了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制度建党的思想,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有《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制度有《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制度建设科学化保障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任务,也明确了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目标要求。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关键是制定好、执行好、维护好制度。作为普通党员,主要是做好两点。一是要自觉执行党的制度。制度只有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执行才有最深厚的根基,这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所在。一要加强教育,夯实制度执行的思想基础。要把制度宣传纳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格局之中,采取多种形式,营造浓厚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理解制度、执行制度的思想认识,明确制度不落实的严重危害,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二要抓好普及,打造制度执行的群众基础。制度的制定需要群众基础,制度的执行也需要群众基础。要通过多种措施,下大力做好全员普及的工作,提高群众对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增强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要常抓不懈,永葆制度执行的活力基础。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不仅要有个体的动力、群体的合力,还要有持久的活力。应当在抓经常、抓反复中持之以恒,这样,制度的执行力才能始终保持不竭的动力和持久的活力。二是要认真维护党的制度。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党员是制定制度的主体,也是制度规范的对象,其能力和素质对制度的科学性、制度执行的程度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党员的制度意识。应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准确掌握各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各项制度的科学内涵,着力增强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提高认真遵守、严格执行、坚决维护制度的自觉性。第三部分:党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三个第一”1.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3个月内全国罢工达100多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斗争是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等。2.党第一次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和贺龙领导,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3.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攻打长沙的战斗失利,毛泽东于20日带领起义部队撤离湘东地区,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