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2.1国际分工理论2.2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2.3国际投资理论2.4国际相互依赖理论2.5经济一体化理论2.1国际分工理论一、国际分工概述二、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三、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与新国际分工理论一、国际分工概述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和国内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世界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合作更是国际分工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式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水平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历史上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产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通过商品交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各自生产优势,初步打下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工业的建立,生产得到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并得到发展,其主要标志是世界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国际分工促使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国际分工又将世界分成了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原料供应国,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国际分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正在变化,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仍然存在,但已经削弱,日益为以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分工所取代,其主要特征为部门间和部门内部的分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关国际分工的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反映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利益与要求。二、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导产业间国际分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俄林—赫克歇尔模型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1)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应该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削耗的成本绝对低于贸易伙伴,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通过自由交换,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因此,斯密赞扬国际分工,提倡自由贸易。认为国际分工会提高各国劳动生产率,而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各国按照各自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X产品Y产品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分工前A国1121B国2111世界3232分工后A国3300B国0033世界3333(2)比较利益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国际分工理论。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一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国家单位劳动/1单位葡萄酒单位劳动/1单位毛呢英国120100葡萄牙8090国家单位劳动/1单位葡萄酒单位劳动/1单位毛呢英国100+120/100=2.2葡萄牙80+90/80=2.125国家单位劳动/1单位葡萄酒单位劳动/1单位毛呢英国11.2葡萄牙1.1251分工前分工后交换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力的地位,而另一个国家在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只有这样,两国才有必要进行国际分工,贸易才会发生。因此,在以上情况下,葡、英两国不会发生贸易。呢绒酒葡萄牙90小时/一个单位80小时英国100小时120小时比较成本90/10067/100但是,经过李嘉图的分析证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仍然能够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根据上述的例子,葡、英两个国家生产呢绒和酒的劳动比例分别是:90比100和67比100。这两种比例表明,葡萄牙生产呢绒和酒这两种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酒的生产上效率更高,优势更大;而英国生产呢绒和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葡萄牙的高,生产率都比葡萄牙低,但是相比之下,英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地高一些,也就是说,英国在生产呢绒方面有比较利益。因此,葡萄牙应集中生产利益更大的酒,而英国应集中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呢绒。(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及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赫-俄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1)在各个区域内各个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域际间或各国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2)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3)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4)两个国家或区域间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5)两个国家或区域中,一个资本较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低,另一个劳动力较丰富因而工资相对低。(6)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赫-俄模型的基本内容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商品对各种要素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商品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以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这种分工并进行贸易的最终结果导致两种要素在两国间重新配置,使两种要素相对价格分别在两国国内趋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该理论认为,由于每个国家出口的商品生产中,都密集地使用了它所拥有的丰富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在各国间不能直接移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平均化。因此,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代替物。各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将继续扩大,而贸易的扩大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贸易将会持续下去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同样,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将平均化。三、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与新国际分工理论列昂惕夫之谜新要素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法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继里昂惕夫之后又有很多学者用此方法对不同国家作了类似的检验,结果千差万别,有的符合赫-俄模型,有的与之相悖,并没有统一结论。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简单的有许多假设前提的抽象模型都无法说明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现实。新要素学说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研究与开发说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即新产品的开发与创造。代表人物:格鲁伯、麦赫塔、弗农。对于研究与开发型产业的形成,他们认为有三个先决条件:丰富的资金、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劳动力。再以国内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为基础,研究与开发要素就会使一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一般认为,新要素学说一方面受到里昂惕夫反论的刺激而兴起,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哈罗德的启发。哈罗德提出了所谓特殊要素对于比较优势形成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差异;工人人数相对多寡的程度;劳动者质量的差异;从过去继承而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习惯和其他这类遗产间的差异。赫-俄模型只涉及了其中(2)、(4)两种要素,而新要素说则谈到了第(3)种要素,并有了新的发展。无形要素正变得日益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侧重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提出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使其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优势从一国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格局随之改变。第一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新产品在美国产生,美国完全处于垄断地位;第二阶段是成长阶段,其他国家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其他国家劳动成本的优势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就进入到成熟阶段仿制国的产品因价廉而大规模挤占国际市场,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完全成熟了,美国已经不具有任何优势,不仅丧失了海外市场,而且大量进口该产品,国内生产趋于停止。这样这种新产品在美国就逐渐衰亡了。在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科学技术力量的投入,这时的产品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阶段,技术工艺基本定型,生产线日趋完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需要的是资金投入,因此这时的产品转为资本密集性。当进入成熟期后,技术工艺完全成熟,对技术要求降低,劳动可以弥补资本方面的不足,这时的产品生产已转入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的落后国进行,产品也就成为劳动密集型的了。新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断变化,使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产品的生产才能在不同类型国家间传递。理论评价:贡献:1、运用动态分析技术,对国际直接投资由发达国家投向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解释得比较清楚。2、回答了“why”、“whycan”和“where”的问题。3、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是由同一个企业进行的,并将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局限:无法解释“新横向”和“逆向”投资。新国际分工可以概括为基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的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每一部分都由分工链(或者国际分工或者国内分工)组成,它将世界各地的个人,企业,国家,地区以及世界各种资源整合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基于分工网络的共同利益。新的企业不断通过整合到这种全球商品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全球商品链条越来越庞大,其作用开始超越国家政府之间的经济交往作用。新国际分工与新国际分工理论价值链高度化升级模式新国际分工主要体现:1.分工形式继续深化,开始从以产业和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向以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发展。2.导致了新的生产现象,出现了产品内分工。3.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4.新国际分工订单制造(外包)新国际分工的根本原因:1.技术进步使得距离和地理位置对于生产的重要性减少了;2.技术进步、企业组织的改进使得复杂的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基本的简单步骤;3.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4.跨国公司在新国际分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态势:服务-制造分工国际经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新的分工形态,即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与制造业间的国际分工,突出表现为欧美的服务业与东亚的制造业间的分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新形态国际分工正好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补结构。制造国(主要是东亚国家)的生产出口依赖于服务国(主要是欧美国家)的消费进口,服务国利用服务业尤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不断从制造国进口制造品来满足其过度消费需求。较长时期内,全球经济在这种互补结构下的确取得了显著增长,但经济失衡也由此不断累积。2.2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TheoryofInternationalMovementsFactors)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一、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的涵义笼统地说,生产要素指的是人类为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