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分散类运动中教师指导的方法与策略众所周知,在目前的幼儿园运动活动中以运动的组织形式来分基本分为集体性运动和分散类运动。其中集体性运动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运动形式,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与研究。而分散类运动由于是在二期课改以后,幼儿对于活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高度强调的前提下,作为一种最接近于游戏的本质的运动形态而慢慢出现的。在分散类运动活动中,幼儿能充分地体现出“自由意志”这一游戏所具备的最根本的特性,因而也具备了游戏所有的特征——自主、自发、自由。在这类运动形态中,运动活动是尽可能以低结构的组织形态出现的,贯穿的是幼儿的主体意识、幼儿的主观能动、幼儿的自由选择(选择玩伴、选择材料、选择场地、选择运动的方式、选择运动开展的时间,且又可随意选择更换、增添、终止),因此,十分受到幼儿的喜爱,同时也更能带动幼儿运动技能及能力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分散类运动有着与集体类运动不同的特点,所以其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与方式也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正由于分散类运动活动强调的是幼儿最本体、自我的运动意识,因此这类运动在活动前没有十分显性、明确的目标,只有粗框架的材料提供、场地提供、时间保证等,教师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与指导很多是基于运动中幼儿随机发生的状况。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会时时被幼儿的潜能所激动,也时时面临着来自幼儿的新挑战,有时难免会对孩子层出不穷的状况感到束手无策。教师在组织分散类运动活动时往往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简单的重复着同样的活动,幼儿对活动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2、没有目标,没有挑战性,幼儿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3、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只是一个“放羊者”的角色。那么在分散类运动活动中,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体现孩子的自主性的同时,如何体现老师的指导,发挥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策略:一、通过情境的设置、场地的布置等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活动兴趣减弱时我们可提供一些新的辅助材料,设置一些有趣的情境让活动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获得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促进身体动作的发展。例如:《玩飞碟》活动教师设置了情境“飞往太空”,我拿来粉笔,在场地一端画了起点线,距起点线画了许多不同距离的圆圈(最近的是两米左右,远的是四五米)代表着不同的星球(火星、金星、土星等等)以科学家要来考察,看看哪些飞碟能够顺利地飞往外星球为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情绪高涨,马上投入到活动,使用不同的策略增强投远的能力,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让自己的飞碟飞往太空。二、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使幼儿跳一跳,够得着,让幼儿在挑战中得到发展和提高。(1)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2)幼儿使用器材的情况(身体素质、活动能力、发展水平)。(3)幼儿的心理品质(坚持性、忍耐力、自信心等)。(4)幼儿对材料的收放(常规意识、条理性)。(5)幼儿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6)同伴之间关爱、合作的情况。(7)运动量、运动密度等。例如:《玩圈》活动1、重复着同样的活动让幼儿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单纯的玩圈对幼儿来说没具体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没什么挑战性,所以有些幼儿显得有些懈怠成了旁观者,有些幼儿只是简单的重复游戏。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量,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活动量其实是很小的。2、跳的动作从小班开始幼儿就已经学会,单纯的跳已经没什么挑战性,如何提高幼儿的跳跃的动作,对于中大班来说应该有一定的要求,我把动作定位在如何跳得远一目标上。根据幼儿的情况,我把圈摆放成四个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闯关,幼儿在挑战自我中得到了发展。闯关游戏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既有挑战性又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例如:《玩飞碟》系列活动中,教师观察到了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身体素质、活动能力、发展水平),为了让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品质)也为了让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不仅带了粉笔,还带来了绳子,把绳子系在场地的一端,经常调整绳子的高度,有时一边高一边低,能力强的在高的一边练习,能力弱的在另一边练。这样既有距离的要求,还有高度的要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练习的时候加以选择。活动中我还让幼儿为自己计数,看看自己的飞碟今天几次成功的飞往太空。同一个游戏,增加了难度后,对幼儿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幼儿的参与兴趣明显的不同。三、互动:把握好介入活动的时机。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或者旁观者的身份适当的介入幼儿的活动,把握好互动的节奏,指导时避免无关细节的干扰,避免包办代替,指导后要适时的退出。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1)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2)幼儿不玩玩具、不和他人互动,成了孤立者、旁观者。(3)幼儿只是简单的重复游戏。(4)幼儿邀请教师参与游戏。(5)游戏中出现了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或出现了不安全的因素。如:有一次,我看到戴洋手里拿着圈站在一边看着小朋友们玩,这时候,我也拿了一个圈走到他的身边,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一起来动脑筋,看谁能想出各种各样玩圈的办法。”于是,我先想出了套圈的玩法,他想出了滚圈的玩法,我俩你来我往想各种各样玩的方法,这时候,吸引了其他小朋友,他们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游戏中来,想出了扮演小乌龟等等的玩法,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次的介入与指导方式比较成功,达到了我的介入目的:调动幼儿的运动兴趣,让幼儿在运动中有收获。同时,这次的指导吸引了其他幼儿,在无意中调动了孩子们积极的集体思维。四、师幼互动、潜移默化教师除了在一旁观察,然后适时介入以外,也可以参与孩子的游戏中去,以同伴的身份与孩子一起玩,给予潜移默化的示范、指导。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在实际的指导策略中比较缺乏的。其实,幼儿除了有想与同伴一起运动一起游戏的欲望以外,他们也很愿意与老师一起运动一起游戏,往往和老师一起游戏的时候他们都很容易兴奋,有目的地运动。而教师在运动中的方法技巧往往能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在观察中得到了经验。例如,有一次,我看到幼儿对皮球的兴趣不大,就邀请了一位幼儿与我一起做抛接球的游戏,一开始,孩子很难接到我抛过去的球,但是,游戏不断的进行中,孩子观察到了我的比较夸张的接球动作,也尝试了一下我的接球动作,果然,经过了几次的跑接球之后,他能稳稳地接住我的球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指导性的语言,只是有意识地用肢体语言“影响”幼儿。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同时又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发挥教育的作用,这正是二期课改的精神。不仅在运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其他的学习、游戏、生活中,我们也要贯彻这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