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宁绍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新坐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7责任编辑贾昌明电话:(010)84078838—8028美术编辑宋洋本版邮箱:wwbkaogu@163.com文物考古周刊·专题2015年3月1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从鱼山遗址整个剖面来看,青灰色的自然沉积层与褐色或灰褐色的地层相互叠压,显示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环境波动特征,特别是⑥a、⑥b以及⑨层,植物遗存丰富,反映了沼泽湿地环境。在⑥b和⑨层发现了稻谷小穗轴和颖片等水稻遗存,同样也检出密度较大的水稻硅酸体,据此基本判断这两个地层可能与当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稻作是新石器时代宁绍地区先民生产活动的鲜明特色,这在本遗址的发掘和初步研究中再次得以证明。鱼山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河姆渡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内涵,还可提供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一些尚存争议问题的实证素材,诸如社会经济形态、稻作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等。此外,鱼山遗址对于探讨新石器时代环境波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也很重要。我们在田螺山遗址工作中,从硅藻、种子等生物遗存角度对与鱼山遗址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青灰色淤泥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层具有潮间带的生物组合特征,表明新石器时代以来海水曾多次侵入这个区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影响。宁绍地区大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样发现具有这种特征的地层叠压情况,海水和湿地交替,反映出海平面波动引起海水进退、环境巨变是影响该地区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鱼山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探讨当时的人地关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林留根研究员:这两个遗址相当重要,是宁波地区近年来一项重大考古成果。发掘组织者思路清晰,理念到位,辅以各种技术手段,并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基本建设项目,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实属难得。最大的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保护层面。宁波考古所经过勘探和试掘确认了这两个遗址后,认识到它们非常重要,及时划定了保护范围,使得鱼山遗址3/4的面积和乌龟山遗址绝大部分面积能够予以原址保护。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去保护新发现的没有任何保护级别的文物点,这是值得称道的保护模式,难能可贵!第二是学术层面。鱼山遗址地层从河姆渡文化二、三期到良渚文化时期,再到商周时期,甚至到唐宋时期,有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说明遗址所在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繁衍。像这种遗址在宁波地区发现很少,可以说是该地区古代文化演进序列的活标本和坐标系,所以更要保护好。另外,这两个遗址与其他已经发现和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相比,所处环境有较大差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在相同文化背景里所具备的个性。鱼山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很重要,说明鱼山遗址在商周时期也有重要的地位。但从聚落考古的角度讲,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发掘者对一些关键遗迹功能的解读和定性还不是很清楚,相对来说也比较困难,聚落布局的详细情况也还有赖于今后工作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这两个遗址的考古工作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是一群遗址中的两个点,作为原来从未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镇海,在滨海之地一下子发现了约六千年前的遗址群,且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这为研究宁波滨海地带第一代人类的活动、聚落的出现、滨海区的早期开发及人地关系的建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实物资料。更有意义的是,鱼山遗址中出现了两个间歇期,第一个间歇期是相当于良渚以后到商周晚期的阶段,到了战国初期以后,又出现了第二个间歇期,这可能与海平面的上涨及移民有关。尤其是第一个间歇期,对研究良渚文明的衰落问题有直接意义。第二,两个遗址中的遗存可分为史前和商周两大阶段,两段之间在时间上不连续,但在文化内涵上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后隐藏的是“越文化”的时空演变问题,两个遗址的材料可以让我们更多、更深、更细地从微区域到中观区域再到大区域,从整个宁绍平原越文化变迁方面来寻找更多实例进行区域文化演变的研究。可以说,这次考古填补了我们在思考宁波地域文化和人地关系演进方面的学术空白。我赞成将这两个遗址尽可能保护下来,让人们看到整个镇海和宁波六七千年来的文化及其时空关系是如何演进的,了解不同时代的宁波人与海洋的关系是如何建构的,这方面的社会意义同样非常重要。南京大学水涛教授:这两个遗址基本保持了几千年来的原始风貌,这是一个好遗址存在的基础条件。从考古发现看,一个特点就是延续时间非常长,从史前到历史时期都有表现,特别是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这三个大的阶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一个特点,如果分段看,从河姆渡文化二、三期开始,这个地方与其他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有一定差别,比如说干栏式建筑以及与水环境密切相关的遗存在这里相对少见。按理说,这里离海很近,利用滩涂资源或海产资源的条件更好,为什么在遗存中反映的更少,是不是有其它方面的原因?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良渚文化以后,有很长时间的文化空白期,一直到晚商,这个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件?目前来说也不是很清楚。中间有一大层淤泥是怎样形成的?刚才郑云飞先生说是潮间带,我想可以通过测试分析来确认是海水还是淡水沉积。可以做一个推断,假设良渚以后是一个高海面时期,高海面阻滞了甬江和姚江的水进入海湾,在河流下游形成了大范围的湿地和沼泽,那么在这一带就是淡水环境而不是海水环境,我觉得这个也需要研究,淡水或海水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商周以来越文化在这个地区一统天下,所以看不到新石器时代那种地域性特点的存在。总的来说,这两个遗址在重建本地区的早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时是唯一的和独特的坐标系。能保的尽量保下来,今后慢慢地做综合研究工作。上海博物馆宋建研究员:简单谈几点想法:一是这两个遗址保存较好,发掘思路也比较清晰,设计合理,考虑全面,这为了解当时距离海边几公里的村落状况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二是鱼山遗址延续时间长,从河姆渡、良渚到商周、唐宋,需要详细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的分布状况。纵的方面是聚落的发展过程,横的方面是聚落的分布变迁。鱼山和乌龟山应是两个遗址,都是沿着山坡分布,之间的空白区域应该不大适合人类居住。鱼山遗址在商周时期没有发现农田,也没有发现其他的生产遗迹,但发现了那么多的生产工具、农具和生活用具,因此在探讨遗址功能时还要区分不同时期。两个遗址中间的区域,有条件可以开探沟了解其性质,争取搞清水稻田和耕作区的问题。三是遗址的年代框架比较清楚,通过翻检陶片,发现良渚文化阶段延续时间相当长,其中既有良渚初期的遗物,也有良渚末期以后相当于钱山漾阶段的鱼鳍形鼎足,再晚一点就是那种底部饰绳纹的鼎。这就要考虑到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反映了人群变动的问题。没有发现典型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遗物,直到商代后期偏晚阶段这里又开始有人类活动了,这也反映了人群的变动。四是面对基建工程,希望尽力多保护,或者在施工之前做好发掘,争取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鱼山遗址对系统开展科技考古研究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其一,鱼山遗址发掘面积虽不大,但堆积丰厚,层位清晰,年代序列连贯,包含了宁绍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系列中的三个辉煌时代,即河姆渡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吴越文化时期,这为探讨该地区古代生业特点和发展模式提供了理想条件。其二,鱼山遗址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关系密切,该遗址同时拥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堆积,这为深入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过程和发展速率提供了考古依据。初步研究发现,该遗址不同时期浮选样品出土的植物遗存明显有别,如河姆渡文化时期浮选样品中出土的植物遗存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但稻谷遗存却异常稀少;而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浮选样品中出土植物均以稻谷遗存为主,包括大量的炭化稻米和稻谷小穗轴/基盘。这也许说明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地区稻作农业可能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发达,鱼山遗址中河姆渡文化时期橡子坑的发现也为这个假设提供了佐证。其三,鱼山遗址能够为早期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该遗址商周遗存丰富,这在宁绍地区难能可贵。我们曾在上海广富林遗址发现过北方旱作农业的典型农作物——炭化粟粒,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存在南方稻作农业和北方旱作农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据此推测,鱼山遗址植物考古研究有可能帮助我们通过对农业交流的复原去认识商周时期宁绍地区与中原地区存在的文化交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研究员: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工作都做得相当不错,对遗址的分期和遗物年代的判断也比较准确。遗址文化堆积十分丰厚,年代跨度很长,浙江这样的遗址发现并不多,在东部滨海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史前地层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遗物与遗迹,不仅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生产状况提供了更多的考古资料,也为宁绍地区河姆渡文化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等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商周时期文化堆积也较丰厚,延续时间很长,遗迹、遗物丰富,对于该地区商周时期文化面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相当数量青铜器的出土,说明这个遗址在当时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中心聚落。总的来看,在浙东近海能够发现这么好的遗址,不仅是宁波考古的重要发现,也是浙江考古的重大突破,必须保护好。同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要抓住重点和主要问题继续做工作,要对更重要的区域扩大面积进行发掘,争取更大的收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研究员:这两个遗址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系列和时间的剖面。遗址内涵丰富,有河姆渡、崧泽、良渚、钱山漾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但从目前发掘情况看,出土陶片数量不多,堆积不厚,是不是周围还会有更丰富的遗存?浙北地区从马家浜、崧泽、良渚,到钱山漾、广富林,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文化谱系,但在钱塘江以南都统称为河姆渡文化,我认为可以依托这个遗址再多做一些工作,或可为建立钱塘江南岸史前文化谱系做出贡献。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堆积剖面。鱼山遗址从六、七千年前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在这个时间跨度里有几个间歇层,或者说潮间带,这为研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最后,我觉得宁波考古所在基建中能够保下来这么大的面积已经很不错了,希望能进一步提炼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最好是建遗址公园,让现代人更多去了解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研究员:主要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首先,宁波考古所在配合基建项目中带有强烈的课题意识,在大面积钻探的基础上,又有多单位多学科的合作,起点很高。同时,他们从工地管理到库房管理都有一整套系统的制度加以贯彻实施,值得我们学习。其次,宁波考古所利用鱼山遗址发掘的机会,对周围区域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这种从一个点扩展为一个面的工作方式,同样值得学习,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聚落考古模式。鱼山遗址古环境跟田螺山遗址差不多,处于古海湾边上的一个孤丘山坡上,不过鱼山遗址所在区域与田螺山遗址不同。如果从更大范围来思考河姆渡文化聚落的分布,把姚江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那鱼山这里是否还纳入其中,或者自成一个区域,我觉得还需作进一步的考虑。最后,是关于考古发掘可持续的问题。我建议在对两年来工作加以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再稍做努力就能解决的,一个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做工作才能解决的。要区分开,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等下次有更好的机会再去解决。考古工作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解决的问题肯定没有新提出的问题多,我们今天的人做今天的事,该明天做的就留到明天去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国平研究员:主要谈三点看。第一,关于这两个遗址的命名问题,我个人倾向于合二为一。一是从这两个点的试掘、发掘情况和聚落格局看,鱼山应是该聚落早期的生产区,而乌龟山则是居住区;二是从后续研究和报告编写来说,合成一个更好处理些。第二,关于遗址价值的认定,我个人有两个提法:一是鱼山遗址堆积的三大段可以说成是遗址的三叠层,它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史前遗址中比较少见,非常重要。鱼山遗址第⑨层出土遗物可以早到河姆渡文化二期,年代超过距今六千年,对宁绍地区东部沿海来讲,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存,可以称之为“镇海之源”。二是从整个地理环境角度看,我个人临时提出一个“古宁波湾”的概念。如果回到六七千年前的时空环境下,现在的宁波城市周围应有一个古宁波湾海域,它周围应分布有较多的类似鱼山、乌龟山这样处于山脚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