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眠2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目前在我国存在睡眠障碍的人数达到42.7%,美国达30%。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美国已注册的与睡眠有关的疾病多达84种,故失眠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3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大约有35%的人发生过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其次是多梦、易惊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或感到睡眠很浅,甚至感到整夜未眠。4本病涉及到西医的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药物反应及某些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等。其他如贫血、消化不良、更年期综合征等也可引起失眠。5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其病因包括外感、内伤两种。外感多为热病的一种症状。内伤主要有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肝火扰心、脾胃不和痰热内扰几种。导致心神不宁而失眠。61.病因内伤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3.病位在心7现代医学对于睡眠的生理认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于睡眠状态的认识,认为睡眠状态分为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睡眠)。二是对于睡眠周期的认识,认为一夜之中大约有4~6个睡眠周期出现,互相连接,周而复始。同时认为,人的脑部存在两个系统,一个促进睡眠,另一个促进觉醒。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导致两个系统的平衡失调,大脑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导致失眠的发生。8病因分类临床常根据失眠病程的长短分为:短期失眠(持续时间小于3周)长期失眠(持续时间大于3周)9短期失眠的常见因素有:①过度警醒,如兴奋、焦虑、渴望、疼痛、瘙痒、刺激性食物或药物,以及个别人性交等均可引起;②昼夜节律改变,如高速空中跨时区旅行、昼夜轮班工作等;③环境因素,如噪音、强光、高温、出差、住院等;④药物及其他物质,儿茶酚胺、甲基多巴、甲状腺素,口服避孕药等。10长期失眠可由短期失眠转化而来,也可由下列因素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心理生理性失眠伴有神经、精神等疾病的失眠11诊断国际上对失眠症诊断有3种标准:1.即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2.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3.ICD一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我国根据国际标准及国内实际也制定了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12标准的共同点:①患者主诉有失眠,包括难以入睡、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醒后不适等;②社会功能受损及引起苦恼,包括早上或整个白天不够清醒或不能恢复精力充沛,白天感到疲劳或思睡,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影响白天工作或学习能力,关注失眠及担心失眠的后果并由此产生苦恼;13③失眠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④排除由各种精神、神经和躯体等障碍所致。14纳入指标主要有: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白天精神状态等。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InsomniaScale,AIS)被广泛用于失眠严重程度的测量15实验室检查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结果判断:①睡眠潜伏期延长(长于3O分钟);②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小时半);③觉醒时问增多(每夜超过3O分钟)。16临床表现1.心脾两虚2.心胆气虚3.阴虚火旺4.肝郁化火5.痰热内扰17基本治疗1.基本治疗治则:宁心安神,清心除烦。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方义:加减:操作:证型主证苔脉配穴心脾两虚多梦易醒舌淡苔薄,脉细弱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心烦不寐或稍寐即醒舌质红,脉细数太溪、水泉、心俞心胆气虚多梦易惊、善恐、心悸舌质淡,脉弦细丘墟、心俞、内关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头晕舌红,脉弦行间、侠溪脾胃不和胸闷噫气,脘腹不适苔厚腻,脉滑数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噩梦苔黄腻,脉滑或滑数丰隆、内庭、曲池19从跷脉论治治则: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主穴:照海(阴跷脉)、申脉(阳跷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20其他疗法1、皮肤针方法:皮肤针轻叩脊柱两旁(0.5~3寸)、骶部及头颞区,使局部皮肤潮红即可。2、耳针选穴:神门、心、脾、肾、脑、交感。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或埋针及压丸。3、电针法选四神聪、太阳,接通电针仪,用较低频率,每次刺激30分钟。21按语1、针灸对失眠症效果明显,疗效确切。2、由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病。3、午后阳衰阴长,治疗时间以下午和晚上为宜。4、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也是治疗失眠的机制。5、电针治疗失眠时应用弱刺激。对皮肤针应施以浅刺激,并要浅刺。22护理居室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噪声干扰。避免精神上的刺激,要及时消除心理上的负担,保持愉快的心情。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戒除烟酒,禁食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的食物。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23睡前用温热水浸泡双足,促进血运,缓解紧张和疲劳。睡前按摩足底反射区,有助于睡眠。指导病人尝试音乐疗法,在睡前欣赏音乐有助于睡眠。对依靠安眠药入睡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可逐渐减少药量,达到不服药或少服药。24专家治验查少安(安徽)艾灸涌泉,取效迅速。钟梅泉(北京)梅花针治失眠。在胸椎5~10两侧,颈项、腰骶寻找条索状、泡状软性物。在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周围用梅花针叩击治疗,中等强度。隔天1次。张玉璞(黑龙江)主穴取完骨、神门治疗失眠。何树槐(北京)背俞为主,治疗失眠。25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1常用频次统计262取穴特点2.1循经取穴272.2分部取穴特点多取位于四肢部的五输穴多取背俞穴2.3辨证取穴特点2.4针法灸法特点实者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则补之28配穴原则及特点①古代失眠症针灸处方为:神门、三阴交、隐白、阴陵泉、太渊。②取穴多取心、脾、膀胱、胃经之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输穴为主,膀胱经则以取背俞穴为主。③失眠若以虚实来分,虚证居多,实证较少,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而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加灸。④所选用的取穴法以远部取穴法为多用,且较多与随证、近部等取穴法配合使用。29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1针灸取穴特点1.1重用头部穴1.2多用背俞穴1.3重视四肢末部穴1.4辨证取穴随症加减302针法特点2.1辨证施刺2.2泻阳补阴法2.3交通心肾法2.4镇静安神法2.5六交会穴法2.6跷脉针法313灸法特点3.1温针灸3.2隔姜灸3.3悬灸4其他针灸方法4.1耳针、耳压法4.2穴位注射法4.3电针4.4穴位外敷325临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诊断标准:大多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疗效标准观察指标:最常见的为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其次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W-JQI)、手表样之睡眠测量仪多导睡眠记录仪是当今睡眠障碍研究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失眠程度的客观评价及失眠症的鉴别诊断,但因其价格昂贵,相应实验室的配备要求较高.33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试验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或指南,因而在不同临床试验中采用的量表常常不同。基本指标:睡眠潜伏期、总的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晨起满意度、白天感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Th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34该表是一个睡眠的流行病学调查用量表,通过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总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质量、使用催眠药物、白天功能等7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内的睡眠情况。其他用于睡眠评估量表还有:Athens失眠量表(AIs)和利兹睡眠评估问卷(LeedsSleepEvaluationQuestionnaire,LSEQ)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