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讲义本章介绍货币政策的特征与功能、货币政策备选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等内容。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货币政策的功能,掌握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它部门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各种措施。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与信贷总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二、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由产业政策等来完成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而产生影响。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追逐形成社会总需求;利率水平通过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调节而影响到社会总需求;汇率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货币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水平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间接作用的。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货币政策是一种结合短期性与长期性,运用短期性的政策调节措施来达到长期性目的的工具。三、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四、货币政策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社会总供给来是经济发展长期累积的结果,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来完成。社会总需求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购买能力,货币供应量同社会总需求发生关联,并成为决定社2会总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着力点,这也构成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2.确保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一方面要防止货币供给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货币政策抵消其他经济因素对经济稳定的冲击。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五、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胀的影响货币供给量(Ms)的变化对价格(P)或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来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均衡点向新均衡点移动实现。在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Ms增加,AD1右移为AD2,与总需求的变点由E1右移至E2,价格总水平由P1上升为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随着Ms的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进一步上升,但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通货膨胀加剧。反之,随着Ms减少,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下降,开始时经济增长下降速度低于通货膨胀的下降速度,但随着Ms的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进一步降低,经济衰退速度逐步加快,而通货膨胀下降幅度却在减少。由此,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均衡,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因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有效的。但由于总供给曲线的差异。总需求的变动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就成为理解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焦点。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P4P3P2P1OQ1Q2Q3Q4QAsE1E2E3E4PAD1AD2AD3AD43货币政策具有扩张和紧缩经济的作用,适当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膨胀(中国2004年前半年),而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适当的扩张性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制(1997年—2004年),由此货币政策是抑制经济波动,促使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金融动荡。当经济中出现经济泡沫和金融泡沫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泡沫的生成,为泡沫和金融动荡留下陷患,反之,当经济出现泡沫时,过度紧缩的政策可能加剧动荡。第二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间性目标两个层次。中间性目标又包括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和“萨伊定律”占据统治地位,认为市场具有自发调节经济均衡发展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货币稳定,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防止通货膨胀,因而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目标,稳定币值。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既冲击了传统理论也冲击了本位制。金本拉制退出。大萧条也使的凯思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盛行,经济中失业,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单一目标演化为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二大目标。50年代中后期,整个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稳性。日本、欧洲经济发展大大快于美国,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各国都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的目标。60年代开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布雷格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发生困难,伴随着以后发生的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货币政策和目标。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90年代以来,相断发生金融危机,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97年亚洲金融危机,98年俄罗斯危机,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包括了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4(一)物价稳定1.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运行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传统目标便是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2.物价稳定目标并不是中央银行一经设立就确立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变迁而发展和完善的。金本位制时期,物价稳定的目的已经形成,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重心便逐渐转向物价稳定。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滞胀”及周期性不断发作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3.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4.物价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使用的是物价指数。主要指标有3种: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二是消费物价指数;三是批发物价指数。(二)充分就业1.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可以从高失业率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来反映:第一,高失业率会带给人们许多灾难;第二,高失业状态一般代表着有大量的闲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产出和收入水平。2.充分就业目标的确立受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影响。随着1946年美国就业法案的通过,各国政府竞相效仿,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3.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可以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4.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是失业率,也就是一个社会劳动力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数与全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率。一般而言,维持在5%~6%的自然失业率就可以认为是达到了充分就业。(三)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决定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长期走势,因而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关注经济增长问题,并将经济增长确定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3.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理解经济增长必须区分短期的经济增长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并分析其关系;不仅要考察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还要考察经济增长的质量。4.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的增长率或其人均值来衡量。无论使用哪一种指标,都必须是指它的实际变量,而不能使用名义增长率。5(四)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有强烈的影响,因而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3.衡量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一般是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性质——自主性交易的结果——来判断。(五)其它目标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金融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货币政策开始关注利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内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其变动可以较好地予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变动,包括货币供给量、利率、银行信贷规模、汇率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操作目标,是最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交易,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市场利率等。它们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控制的指标,但与最终目标关系不太稳定。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关系(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的用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的、此增彼减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后人将菲利普斯曲线修改成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货币工资变化率失业率O图菲利普斯曲线62.菲利浦斯曲线的存在,说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增加,物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下降,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一)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1.从长期来看,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致性。稳定的物价,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利于生产充足的商品,保持物价的稳定。2.从短期来看,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无论理论纷争有多大,从政府行为来看,由于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的短期增长,所以不时地可以看到利用适度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所以,对什么是合适的通货膨胀,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的“惯性”,仍是政府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难解之题。(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1.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分属于货币政策的内部目的与外部目的。由于影响国内经济因素与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因素各不相同,中央银行同时实现其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更为困难。2.外部不均衡对内部均衡的影响。内部均衡表明物价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如果存在国际收支的顺差,为了解决顺差,会造成经济的紧缩和物价的下跌;如果此时存在国际收支的逆差,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起到扩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而影响物价的稳定。3.物价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当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时,本币对内贬值与国外未出现通货膨胀的货币相比,外国的商品价格显得更为低廉,出现汇率高估现象,有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而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结果是出现逆差,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1.在正常情况下,一国经济增长,将有利于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出口能力。2.促进经济发展,往往会提高国民收入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及购买能力。由于进口一般是国内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这样就会导致进口的增加。3.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投资,不仅要动员国内的储蓄,而且要利用一切手段吸引外资,加强对外资的利用。其结果可能带来资本项目的逆差。(五)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1.奥肯法则(Okun'Law):由奥肯发现的GDP与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该法则指出,当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较早估计的比率是3∶1)。72.根据奥肯法则,在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差和实际国民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