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德育思想陈月霞(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324400)摘要: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对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挖掘其精华,并在当代德育中批判地借鉴吸收,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项课题。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其中,孔子特别注重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为此,本文拟对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一简要探讨。第一,孔子重视智育。孔子教育学生的智育内容,体现在他使用的教材和开设的课程中。孔子使用的教材是经过他整理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古代文献。“六经”除《春秋》外,在西周时就是贵族教育子弟的主要内容。它既传授文化历史知识,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讲授“六经”既属文化课,又是政治课。“六艺”是孔子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六门课艺,它是准备从政的士应该具备的六种基本技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据《周礼》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说: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就是六门课程:礼,是通过学习懂得各种礼仪程序,以及不同等级的人在各种礼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实际是一门政治课;乐,是音乐舞蹈课;射、御是学习作战本领,是军事体育课;书,是文字书法课;数,是数学课。通过“六经”的讲授和六门课艺的教学,把那个时代已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传授给弟子了。“六经”主要传授古代文化典籍先王遗文,侧重在文化理论水平的提高。“六艺”主要培养一个士从政的基本技能,侧重于实践和训练。“六经”与“六艺”的名称何者先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六艺”在孔子以前的西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贵族教育弟子的课艺了。前引《周礼》一书所述“六艺”可以为证。《周礼》又名《周官》,所记西周职官名称,不少在西周金文和近年出土西周考古材料中都得到印证。所以金景芳先生认为:《周礼》成书于春秋初期,是平王东迁后见过西周王室档案资料的一位史官所作。其说可从。既然《周礼》成书于春秋初期,那么《周礼》一书所记“六艺”之名,至迟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有了。孔子曾说:“游于艺”。何晏集解:“艺,谓六艺也”。可见孔子对六艺是很熟悉的,“六艺”是孔子开门设教就讲授的基本技能训练课。至于“六经”之名,最早见于战国中期成书的《庄子·天运》中,孔子教弟子以“六经”,开始只讲诗、书、礼、乐。从孔子晚年才学《易》和他去世前两年作《春秋》才停笔来看,“六经”中之《易》和《春秋》两经,恐怕是晚年才讲授的。所以孔子真正以“六经”教弟子,从完整的意义上讲,是晚年才做到的。从上述“六艺”与“六经”名称出现的先后和孔子施教的先后来看,都是“六艺”在前,“六经”在后。用“六艺”代指“六经”,那是西汉儒家后学的事。从孔子亲自编订“六经”作教材,亲自开出六门课艺来看,他施教是非常重视智育的。第二,把德育放在首位。首先,孔子“四教”,德育为主。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培养自己具有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品德,“行有余力”,然后才学文化知识。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其次,再以“六经”为例,看孔子是如何通过传授“六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是一部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贵族庙堂颂歌和民歌总集。孔子经常给弟子讲《诗》,他在讲学《诗》的意义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认为学《诗》可以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初学者必先学之。《诗》还可以观察民情,考见时政得失,怨而不怒;在家侍俸父母,在国事君;还可以多记一些自然界里的鸟兽草木的名称。朱熹说:“学《诗》之法,此章尽之”。可见孔子教《诗》,不仅在于学习《诗》的文化知识,而是把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等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学《诗》的首位。《书》又名《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它是记载虞、夏、商、周历代君臣的言论、文告和重大事件的政典。孔子编《尚书》作教材,不仅在于传授历史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教育弟子从中获得从政治国的历史经验,知道如何修身、从政、行道。可见,他把德育仍然是放在《书》教首位的。《礼》又称《礼经》。现存礼书有《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又称《士礼》、《礼经》,是讲各种典礼仪式的。《周礼》是讲古代官制的。《礼记》是讨论礼制的。礼,是西周以来的政治制度、典礼仪式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孔子自施教后,把礼作为一门主要课程,既编教材,进行传授,提高弟子对礼的理论认识,又时时“习礼”,培养弟子实践礼的能力。孔子对礼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在于让弟子懂得一些礼仪知识,能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当“司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教育弟子“克己复礼”进行自身修养和培养“以礼治国”的从政能力。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把政治思想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礼》教的第一位,则比其他科目更为突出。《乐》是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乐经》已经失传,《乐》的教材无从得知。乐,在三代原本指音乐舞蹈,而《乐》教本是学习音乐舞蹈的基本知识。孔子施行《乐》教,不单是给弟子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乐》教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孔子的乐教是和诗教、礼教融合在一起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教育不限于形式,重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思想内容。礼乐教化人有着不同的功能。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仁政礼治”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纲领,孔子把它与礼乐联系紧密,足见他是把“仁政礼治”思想寓于乐教之中。从这一点看出,孔子的乐教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易》是商周之际一部讲占卜的卦书,内容神秘庞杂。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朱熹认为孔子年近七十岁才学《易》,孔子整理《易》作教材,对学生进行《易》教,应为晚年之事。孔子教弟子学《易》、用《易》,侧重在“言者尚其辞”方面。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乎。‘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取自《易·恒卦九三·爻辞》。孔子教育弟子从《易》中,汲取思想品德修养的力量,要弟子学道需持之以恒。孔子的《易》教,一方面是用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教育弟子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趋吉避凶,决定行止,以求事之成功。另一方面,主要是从《易》辞中吸取修身行道的力量。据此可见,孔子的《易》教,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春秋》是孔子编订的以鲁国为中心的第一部编年史。现存《春秋》历来都认为是孔子作的。最早持此说的是孟子。他说:“世衰道微,……孔子惧,作《春秋》”。司马迁也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孔子作《春秋》一书,这是历史事实。《公羊传》说得好:“拔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这是说治理乱世,返回到周礼盛行的治世去,这就是《春秋》一书的宗旨。《春秋》一书包含了孔子定名分,寓褒贬,别善恶的社会政治思想。它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当代政治历史教育、了解各国国情的教科书。孔子用《春秋》教育弟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留给后世效法;二是培养出一批笃信他的政治理想,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去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可见孔子教《春秋》,并非仅仅是传授近现代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孔子施教把德育放在首位,从古人概述孔子传授《六经》的教育意义时,也可以得到证明。最早提到《六经》的《庄子》载:“邹鲁之士,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礼记·经解》和《史记·滑稽列传》也有类似记载,不过是出自孔子之口。可见孔子总述《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时,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六经》教育的第一位的。第三,体育和美育。首先谈体育。孔子教学,除用《六经》作理论教材之外,还开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初级课艺,作为培养弟子基本技能的教育内容。礼乐方面,前论及,书与数从略。这里主要谈射、御。射和御属于体育的范畴,而且还是军事体育。射是射箭,御是驾车。商周、春秋时代,车战是战争进行的主要方式。战车上有御者居中,射手居左,持戈矛者居右,都由贵族充当。贵族尚武,贵族子弟从小就必须习武,学会进行战争的本领。因此,射、御就成为他们入学后必修的一门军事体育课。孔子的弟子是来自各个阶层的士。士学习的目的是从政,当时的士要从政,必须学会进行战争的本领。孔子施教很重视对弟子进行军事训练,把射、御列为初学阶段的两门必修课。孔子教射御课艺时,亲自教弟子训练。有一次,“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这是说孔子带领弟子子路等到矍相这个地方的菜地边上教射箭课,围观的人很多。在练射箭时,他还要求学生人人都能射中靶子。由于“射”是孔门教育的重要课艺,所以孔子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弟子及其后学还把射箭比赛同讲礼、乡饮酒并列,作为一年一度悼念孔子的重要活动之一。三百多年后,直到西汉中期,司马迁还亲临孔里,观乡射之遗风,足见孔子对弟子进行“六艺”教育之一的“射”,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其次,说美育。孔子讲美育,包括音乐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孔于善于欣赏音乐和评论乐曲。他不仅极端推尧舜时代的政治,就是舜时的《韶》乐,也认为是最美好的音乐。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韶》是尽善尽美的乐曲,对《韶》的评价极高。在审美方面,孔子认为外表美与内在美同样重要。他在与子夏讨论美女的外貌时说:“绘事后素”。何晏在注此句的含义时说:“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可见孔子是讲仪表美和心灵美的。孔子主张“君子成人之美”。他说的美,实际上也多少包含了今天所讲的“四美”的某些内容。匡亚明先生在评价孔子施教的美育时说:“他的诗教是结合语言美的,他的‘文质彬彬’是结合行为美的,他提出的智、仁、勇是结合心灵美的,他主张‘席不正不坐’是结合环境美的”。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从上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时候,把德育是放在教育的首位的。参考文献:[1]任钧.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赖章盛,彭央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迪【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7.[3]王俊霞.浅谈教师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06.[4]石变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5]李立新,施福新.心理教育对德育的启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本文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德育的过程、原则及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对德育的认识主张,并就现实意义提出有关看法。[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孔子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极富首创精神的真诚教育家。在其自由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孔子非常强调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更可贵的是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来服务和促进,所以他说:“君子怀德。”(《里仁》)。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