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交学院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评阅人签字复核人签字论文题目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课程名称主要国家与地区经济课程号及课序号12301039学号200915026姓名王宇曦班级2009512提交时间9月4日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摘要:马来西亚在独立之前,完全是单一的殖民地经济,靠原始农业为经济支柱。1971年起马来西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虽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各民族间经济资源,然而为达到政策本身的高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刺激及产业结构转型措施也确实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得到增长。但是由于过于追求民族间的经济配置问题,新经济政策也对国家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本文就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功过得失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马来西亚经济转型新经济政策马哈蒂尔工业化一、引言:马来西亚经济概况马来西亚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有着复杂的人口构成,其中马来人占61.5%,华人占23.6%,印度人占7.1%。多样的人口构成导致了国家内多样的宗教信仰。除了作为国教的伊斯兰教,其他宗教还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马来西亚独立前受英国殖民统治,经济畸形发展,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工业极其落后。独立后,其自1966年以来实行了7个五年发展计划,改造旧的经济结构。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产锡大国,但近年来产量逐年减少。至2005年1月1日,马来西亚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为194.9亿桶,可供分别开采19年和33年。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马来西亚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2006年制造业销售收入5113亿林吉特,增长11.2%。马来西亚矿业以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2006年每日平均产石油70万桶,全年共产液化天然气2300万吨。马来西亚耕地面积约414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0.6%。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70年代以来,马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之一。2006年服务业增长7.2%,是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由于70年代之后的国家发展计划,马来西亚成功的由以原始农业、初级原料出口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加工及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其转型的成功经验,以及其中的不足,都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及研究。二、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马来西亚拥有许多种族,具有各种族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谅解和团结一致的传统。但是,1969年5月13日在首都吉隆坡发生的种族暴乱事件——“513事件”,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马来西亚各民族间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不均等,尤其是华人,在马华人所创造的GDP比其他种族,尤其是马来人,高很多。下表为1970年各民族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额比较表1:从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人企业在各行业中所拥有的资本额都比马来人和印度人高许多。因此在“513”暴乱之后,当时的国父、第一任首相敦姑·阿都拉曼决议调整经济政策。1971—1991年,马来西亚政府计划消除各民族之间的贫富差异和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制度遗留的民族经济问题(马来人多为渔夫、农夫;华人多位商人;印度人多为英殖民地书记、割胶员),开始实行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MalaysianNewEconomicPolicy)。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提高马来西亚原土族(Bumiputera,马来任何少数原民族)与国内其他种族的经济竞争力,全力扶植马来人向工商领域发展,壮大原土族的资本,使原土族最终不仅在政治统治上占有优势的地位,而且能在经济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说,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1)不分种族,为穷人获得土地、资金和其他社会福利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就业和提高收入,并规定贫困家户在全国总数所占的比重必须有49.3%下降到16.7%;(2)利用行政手段,对各种族在国家经济的资本占有率进行重新组合:马来西亚原土族有2.4%提高到30%,实行“各种族经济分配均衡”。同时,他也规定在就业人口比率方面必须反映出种族人口的比率:马来西亚原土族占53%,华人占35%,印度人占10%,以改变原来不平衡的就业状态。就各行业而言,新经济政策也给出了明确目标:第一产业争取将土著的职业和股权结构从67.6%降到61.4%;第二产业从38%上升到51。9%;第三产业从37.9%上升到48.4%。2其他民族职业构成相应调整。新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相当的高,没有国家干预仅靠市场调节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为此马来西亚政府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速目标的完成。除去政治上强化威权主义政治来保持政局稳定外,经济上马来西亚政府大力吸引外资,进入70年代时,政府制定种种政策,吸收外部资金和技术。此外,还对至少一部分雇佣工人的收入税予以豁免以鼓励企业多雇人员、对资本设备及出口导向型产品的原材料进口关税予以豁免、投资税抵免等。同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弊端日益显露,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而此时,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成本低廉的拉美和东亚。马来西亚政府适时地将工业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并扩大制成品出口,与此同时对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1表中全体总计数目(5,288,978)是包括联合邦州政府及立案法人,其他大马居民的资本额。本表各种族拥有资本额中,没有包括前两项政府资本额,政府资本额约为7.34亿,占总资本额13.8%。2.本表以马币4元为单位,马币3元约等于美元1元。2刘小平《论马来西亚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杂志2005年11月第三卷。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马来西亚农业生产长期集中于热带经济作物。在很长时期内,马来西亚的农业以橡胶为主导,粮食不能自给。为了改变这种殖民地型的单一农业结构,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提出农业多样化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发展油棕、椰子、可可、胡椒等经济作物和稻米的生产3。1992年,马来西亚耕地买地约541万公顷,其中橡胶生产占33%,油棕榈占41%,水稻占12%,可可占7%,椰子占6%。其他主要产品有胡椒、烟叶、菠萝和茶叶等。1.橡胶。马来西亚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过与出口国。由于经济对橡胶的出口依赖过大,加上国际市场上人造橡胶迅速增加而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减弱,政府扶持其他产品生产,国内橡胶生产逐年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农产品出口中,木材和棕油的出口额先后超过橡胶。90年代以来,橡胶的生产和出口继续下降。在橡胶生产中,种植园面积占17%,小胶农所占面积为83%,产量分别占28%和72%。2.油棕。马来西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棕榈。60年代中期,政府规定60%的新耕地必须终止油棕,并鼓励私人将老橡胶园、老椰子园改种油棕。70年代马来西亚一跃而成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和出口国。8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扩大,并超过了橡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从1994年至今,棕油产量约占世界的一半,高居于世界第一。在种植面积中,种植园占91%,其中私人种植园与政府机构管理的种植园各占一半。3.木材。马来西亚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面积2006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8%,其中马来马岛森林面积占52%,沙捞越与沙巴高达76%—82%。木材采伐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1992年的原木产量为4351万立方米,为世界最高水品,曾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沙巴州市原木生产最多地区。热带硬木生产与出口对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马来西亚另一木材资源是橡胶树,全国有170万公顷橡胶种植园。不过,根据森林保护政策,为解决伐木和种植不平衡问题,保护森林词源,马来西亚采取许可证制度,限制产量,并严格控制盗伐,从而原木产量有所下降。不过,木材仍是马来西亚重要住口的初级产品。4.稻谷。到股市马来西亚主要的粮食作物,目前稻谷产量能满足国内需要的80%,其余部分需要进口。马来西亚稻谷以水稻为主,约占90%左右,旱稻约占10%,现今全国稻田的56%具有灌溉设施。5.可可。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开始发展可可生产,可可产量在80年代后期急速增长,从1986年的13万吨增长到1989年的25万吨。进入90年代以来,可可产量逐年下降,种植面积减少。目前,马来西亚有五大作物,按其经济重要性与种植面积排列为油棕、稻谷、橡胶、可可和椰子。这五大作物占已耕地面积的95%以上,其中橡胶与油棕就占耕地72.4%。由于棕油国际市场需要量大、价格稳定(近年来由于美国与中国需求大增,其价格偏高),故今后仍作为扩大油脂市场的主要产品来发展。为此马来西亚在加强科研发展,包括棕油的产后加工、油脂制品(如人造黄油)综合利用等。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推行了“马来西亚新兴工业政策”,以3—43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内豁免收入所得税的优惠吸引本国和外国企业发展“新兴工业”。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国内外资本,工业发展得很快。马来西亚经济每年以7.8%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1年的52.8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112.5亿美元,经济结构开始从农业和矿业转向工业化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马来西亚国民经济已基本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农业的地位相应下降,农业发展逐步让位于工业的发展,农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政府长期对农业保持高投入和不断支持农业的发展,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基础。马来西亚政府对农民投入的主要渠道是财政计划中的“发展支出”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投入占发展支出总额的22.4%,60年代为21.9%,70年代为21%,80年代为14.9%,而在1991—1995年“马来西亚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农业发展支出的比重只有11.6%。8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政府加快了从外向型农业国向外向型工业国转变的步伐,同时引导马来人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下降,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也逐步减少。下图为2008—2011年前两季度各产业产值统计表。4根据以上数据做柱形图可得:4Source:马来西亚统计局不难看出,目前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中心)占到了近3年GDP的55%以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GDP较08年有所下降,但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在上升。此外第二产业也在GDP中占有接近40%的比重。三、马哈蒂尔的经济政策马哈蒂尔担任马来西亚总理22年,是马来西亚历史上在位最长的政府首脑。在他执政期间,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显著,贫困率大幅度降低,他执政期间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也为新经济政策添上了新的注脚。一)私有化政策80年代初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引起马来西亚经济的困难,国有企业的亏损已使政府无力承担巨大的财政负担。于是从1983年开始,马来西亚在马哈蒂尔的带领下着手实行一次全新的政策——私有化政策。1985年马来西亚经济计划署签发了“私有化指南”,决定推行私有化。私有化要达到如下目的:1、私有化旨在减轻政府庞大的公共服务和基础投资所带来的财政和管理负担;2、促进竞争,提高效率;3、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加速经济发展;4、减少官僚和垄断型公共部门的规模;5、实现新经济政策的目标,进一步加强马来人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其预定目标,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来推进私有化:第一、国有股权和资产出售。第二、许可证经营。第三、合同承包。第四、租赁。第五、建设——经营——拥有,建设——经营等形式,主要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公路和供水。第六、公司化。公共服务机构先被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然后再出售。第七、废除限制竞争条款。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马来西亚私有化的概念相当广泛,它不仅仅是企业所有权的改变,如资产或股权出售,还包括租赁、合同承包、许可证经营、公司化以及规章制度和国家干预的减少。经过十多年的私有化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