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胶州市总体情况介绍一、青岛市概况青岛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端,东、南濒临黄海,于东北经济区跨海相连,并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是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位居中国三大适合人类居住城市之首。同时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发展,青岛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目前,拥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多家名牌企业,并通过做大做强船舶、机车、家电、汽车、石化五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橡胶、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青岛海、陆、空交通发达,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对内地、海外的辐射范围广阔,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和信息、金融、货物集散中心之一,以其所具有的港口贸易、海洋科研、现代工业、发达农业、金融服务、旅游度假等优势与开发潜力,成为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二、胶州市概况胶州市属青岛市所辖的县级市,位于胶州湾畔,青岛市近郊。全市现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约80万人,流动人口约40万人),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公里。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胶州市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连通的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环境。2铁路胶济铁路、胶黄铁路以、胶新铁路和蓝烟铁路交汇于此,横贯境内;胶济高铁在胶州马店镇设客运北站(青岛地区除青岛客运总站外,唯一的高速铁路客运站)。落户在胶州国际物流园的青岛中铁物流集装箱中心站是铁道部在全国设立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是山东境内唯一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也是江北最大的集装箱中心站。项目建成后,每天有直达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各大城市的货运列车。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岛港和山东沿海各港,其功能主要是承接青岛老港区、青岛前湾港区以及烟台、威海、日照、石岛等港口集装箱铁路车流的储存、编组,班列始发。公路济南到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青岛至兰州的青兰高速公路、青3岛至黄岛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纵贯中国东部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穿越胶州,与204国道和四条干线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在修建中的跨越胶州湾的跨海大桥在胶州设有出口,通过跨海大桥,胶州市与青岛主城区的距离缩短至23公里,约15分钟车程。空港胶州距青岛国际机场25公里(约30分钟车程)。该机场是国内重要空港之一,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可满足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高峰小时旅客吞吐能力5000人次以上的需要。目前,青岛国际机场已开通近100条国际国内航线,可通达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和国际5个国家(地区)10多个城市。海港胶州市距青岛港35公里,距青岛前湾港及青岛油港15公里。青岛港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有国际集装箱干线32条,国内集装箱支线9条,每月有280多个航班。2009年实现货物吞吐量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21万TEU,是中国第三大港口,进入全球集装箱港前十强的行列。2010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综述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个目标、三个定位”的总体任务,抢抓“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推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第23位跃升至第17位,并荣膺“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为今后五年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5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1%。4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二三产业双轮驱动效应明显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687415万元,同比增长19.2%。工业生产增速稳步攀升。2010年全市10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273.45亿元,增长21.1%。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东方铁塔率先实现我市企业上市“零”突破,品品好、海众锅炉等企业进入上市程序,一批优强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运作将赢得快速扩张的更大优势。服务业发展提档增速。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97.9亿元,增长13.5%。现代物流业日趋壮大,城区北部生产资料、城区南部生活资料两大物流基地功能进一步提升,西部商贸区展现新活力,房地产业平稳运行,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一批新兴服务业态日渐兴起。金融业稳定发展。截止2010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5073万元,比年初增加611215万元,增长28.1%。随着金融体系的健全、担保公司规模的扩大,金融环境持续优化,我市信贷投放增势强劲,存贷比达60.5%,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信贷投放增势强劲,存贷比达60.5%。三大需求继续走强,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2.2亿元,同比增长23.6%。总量、增幅均居青岛五市首位;消费持续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5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出口加快回升。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4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新兴市场出口增势良好,传统市场出口全面增长。三大收入全面增长,运行质量持续提升财政收入、企业利税和居民收入是体现地方公共财力、企业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质量。2010年,随着工业生产、需求等指标增幅的回升向好,我市的财政收入5增幅持续攀升,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居民收入稳中有升。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866万元,同比增长2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2951万元,增长26.6%。实现全部税收收入434818万元,增长23.1%,同比提高18.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10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173.7亿元和8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和34.5%,增幅分别较去年提高19.1和13.6个百分点。四大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905亿元,增长35.9%;居民收入实现双突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两万元,达22184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达10433元,增长14%;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305元,增长15.4%。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强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73.45亿元,在青岛五市率先实现“双过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突破400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突破500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10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3.45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1.1%;工业增加值达到312.72亿元,增长16.7%(不变价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4.26亿元,增长23.4%;实现利税总额173.65亿元,增长33.7%;实现利润总额87.68亿元,增长34.5%;全市实际完成工业税收21.44亿元,增长8.6%。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市引进了青岛软控、武晓特高压塔、金红叶等一批大型民营工业企业,有效促进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民营工业的份额在规模工业所占6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5.7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0.7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1.9%和71.6%。行业协会体系日益规范,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紧紧围绕“行业振兴年”活动,继续完善企业行业协会的规范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产业发展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已成立了电气电缆、塑料机械、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铸造业、家具、辣椒产业等11个行业协会。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去年,我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拉动效益强、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向产业高端要效益,向新兴产业要未来。目前我市工业行业累计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66项,全市有300多家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其中13家青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并且拥有青岛名牌11个,省名牌13个,青岛市著名商标13个,省级著名商标13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大中型企业发展向好,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我市大中型企业有93家,占全部规模上企业的9%,而这不到一成的大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2.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0%;完成利润17.96亿元,增长36.6%,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0.5%。中集冷藏箱、东方铁塔、武晓集团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分别实现利润1.91亿元、1.69亿元和1.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主要行业快速增长,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在纳入全市统计范围的37个行业中,有26个行业收入全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17个行业。其中:金属制品业增长67.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32.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9.9%。四大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904.74亿元,增幅达35.9%。7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和措施,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全市经济稳定运行,消费品市场保持了持续繁荣、稳步发展的良好格局。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消费快于农村。2010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5962万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同比增长18.5%。其中城区实现899817万元,同比增长19.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8810万元,同比增长15.7%。批发零售业发展平稳,住宿餐饮业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32610万元,同比增长16.9%,占全市零售额的87.6%;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162万元,同比增长22.1%。限额以上单位经营持续向好,假日经济拉动明显。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93510万元,同比增长35.6%。数据显示,节假日消费拉动明显,“春节”、“五一”等节假日,为消费者提供了充足的购物时间和消费氛围,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品市场繁荣。热点、高档、享受型商品销售持续带旺市场。2010年,全市各类商品销售热点纷呈,多个商品类别实现快速增长。投资热潮推动,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持续火爆,全年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7.0%;去年累计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8%,受此拉动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7%。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我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开发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品房销售增势较好,房价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开发投资热度高,投资结构优化。去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8资完成282216万元,同比增长31.2%。其中,住宅投资为223408万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9.2%,增长26.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6540万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6.5%,增长61.4%;其他用房11002万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9%,增长24.3%。房屋施工面积增速慢,当年新开工面积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累计41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房屋施工面积增速降低,主要是因为部分跨年施工老项目已经竣工所致,同时,新开工面积的快速增加,表明企业对我市房地产市场投资信心较强、积极性较高。商品房销售总量扩张,价格稳中有升。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商品房销售额508121万元,同比增长11.3%。全年我市住宅销售均价3624元/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5.1%。开发资金比较宽裕,其他资金占比重高。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资金到位466314万元,同比增长56.1%。随着商品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