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周向军2012.07.12谢意与歉意一、问题的提出1.回答“钱学森之问”的责任担当2.落实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3.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要求4.高质量实施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新方案的题中应有之义1.回答“钱学森之问”的责任担当•什么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第一,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担当着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责任•第二,自觉地担当起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责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要改革,从而担当起应有的责任。2.落实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重要精神之一•研究生思政课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担当着特别重要的责任。•提高《研究》教学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3.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要求•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从以往三年为主逐渐转变为两年为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样,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学分安排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设置提出了要“精”也要“管用”的要求。“精”和“管用”实际上都是质量的要求。《研究》课程教学不能不考虑这一要求。4.高质量实施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新方案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当务之急是高质量地实施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新方案。•高质量地实施思政课课程新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高质量地实施思政课课程新方案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二、有必要了解的信息和可利用的资源•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配套用书《专题讲义》、本科生教材《概论》•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3、4、5、6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栏目上的文章(大纲概要;导论和各讲的重点难点解释)•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网站”•4.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做法和打算•5.领导、专家相关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系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社科司、思政司直接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具有指导向性、理论性、专业性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徐维凡副司长在山东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培训班上的报告基本内容和精神•2012年6月9日至6月11日,来自省110余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到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参加为期三天的教师培训。6月9日上午,培训基地邀请到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作了报告。此次报告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深刻地学习和理解中央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精神,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能够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第二,深入地学习领会,吃准、吃透“教学大纲”的主要精神。•第三,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的问题来开展科学研究。•第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要开得好,离不开管理方面的必要政策支持。•第五,队伍建设从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来讲是最重要的,教师队伍要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工作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对于做好新方案的实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顾海良在山东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培训班上的报告基本内容和精神•6月9日下午,培训基地邀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编写组首席专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作了题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教学的有关问题”的报告。顾海良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论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大纲”凸显理论教育的时代要求。•第二,“教学大纲”强化理论教育的层次提升。•第三,“教学大纲”体现理论教育的最新进展。第四,“教学大纲”突出理论教育的专题研究。•把握重点、专题深入的方式•问题切入、专题结合的方式•逐次递进、专题拓展的方式•问题导出、专题融汇的方式•顾教授的报告精神,可参见《专题讲义》前言和《导刊》2012.03《大纲概要》、2012.06《研究生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综述》等文。第五,“教学大纲”把握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导论”的重点: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四个基本问题”和“三位一体”问题。•第一讲的重点:第三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的重点:第三节——中国的经济发展;第四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三讲的重点: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三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的重点:第二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三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五讲的重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第三节——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第六讲的重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第三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七讲的重点:第二节——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第三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第八讲的重点:第三节——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第四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十六个重点)三、关于提高《研究》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如何提高《研究》课教学的质量是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在我看来,注意以下10个方面是必须的(10句话)。1.注意整体性•与本科生课程《概论》比较,《研究》更具有整体性。•从课程名称看,《概论》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后者要比前者的范围广泛的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就《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来说,既是“理论体系”,又是“道路”,还是“制度”,是三位一体。即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统一体(实际上,还有价值形态,它作为“旗帜”、共同理想,应当说就是价值形态)。•因此,《研究》涉及的方面多多。这些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事实本身,就提出了本课程教学应突出整体性要求。•由此看来,顾海良教授强调“整体为先”(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问题)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好好领会、把握、运用。•如何突出整体性?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整体性讲清楚。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制度”等“四位一体”的道理、内在联系。•二要把“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各自本身的整体性讲清楚。•比如:“道路”,就包括“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社会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等等,如何把他们统一为一个整体,是要注意的。•再如:“理论体系”,除了“邓、三、科”等相对独立的不同理论形态的整体性问题,还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社会理论”,甚至还有“哲学理论”等等不同学科理论的统一性、整体性问题。•再如“制度”,本身也是一个体系,而且大体系中包含着小体系,要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三要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整体性讲清楚。•四要把第2-8讲中“概述”的整体性讲清楚。“概述”既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概括,也是进一步的升华。是本硕教学的连接点。•五要把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整体上讲清楚。2.实现专题化•《研究》教学大纲的特色之一就是专题化。“导论”是一个大专题;其余八讲,实际上也是八个大专题。可以说,教学大纲本身就要求实行专题化教学。•另外,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也说明了专题化教学的重要性。•顾海良教授在提出“整体为先”的同时也强调“专题为主”。这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专题化”教学。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强调搞好“专题化教学设计”。•搞好“专题化教学设计”,首先,应设计出讲授的具体专题(大纲是分专题的,教学应依据大纲的专题。然而,大纲本身的专题,并不就是实际教学的专题,它只是实际上实行专题化教学的基础)因此,要进行专题教学的再设计。顾海良指出的十六个重点,也是十六个专题)•其次,要设计好专题教学的具体环节。环节很多,一般应包括:教学目标;讲授导入;深入讲解;师生互动;资料插入;案例建议;归纳小结等等。•再次,采取专题化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一人为主的专题化;教学团队的专题化、任课教师与专家结合的专题化,等等)3.突出重点难点•在注意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实行专题化,必须突出重点难点。•首先,要确定重点难点之所在。确定重点难点要要考虑到:问题的重要性;现实的针对性;理解的难度性、原有的基础性、学生的疑惑性、等等。•其次,想方设法讲好重点和难点•以上,介绍了顾海良教授指出的重点可以参考。编写组成员做出的重点难点解析也可以参考。(具体见有关资料)4.强化问题意识•首先,充分认识本课程的重点所在。与本科生教材系统概括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同,《研究》教学大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其次,敢于面对现实问题。要明确“应然”是什么,也要知道“实然”怎么样,更要发现从“实然”到“应然”的差距、问题之所在、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再次,把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最后,积极倡导问题教学法。答同学问、问同学答、提问题比赛、找出大纲、讲义、教材上的问题、不足,告诉同学:不要认为上了书的都是对的。5.加强研究性•不要忽略本课程名称的最后一个词:“研究”。研究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也是与本科生《概论》课的“概述性”的重要区别。对研究生讲《研究》怎么能不重视研究性呢?•要力求站在学术前沿,充分利用学术界的成果于本课程教学之中。比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联系学术界对“价值体系”、“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凝练方面的研究成果。•尽量采用学术话语体系。(注意几种话语体系的区别和联系:政坛(官方)话语体系、论坛(学者)话语体系、讲坛(教材)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等等)•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和水平。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同时也应是有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学者;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尤其应如此。6.重视创造性•首先,创造性地实现“体系”转换。走进《大纲》,超越《大纲》;走进《讲义》,超越《讲义》,力求实现从《大纲》体系、《讲义》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创造性地搞好教学设计。•其次,创造性地选择、建立、运用教学方法及其体系(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启发式、问题情境法,辩论赛、课堂实践等等)。•最后,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考试在内,要特别注意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7.发挥双向能动性•双向能动性:•学生:客体主体化——登台讲授、组织讨论、制作课件、参与研究等等。•教师:主体客体化——向学生学习、作为被拷问的对象,等等。•采取多种形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问题教学法、讨论互动法、学生授课法,等等)8.在帮助研究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上下功夫•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本课程教学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帮助研究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帮助研究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应贯穿于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很大的的程度上,就看研究生学完了本课程之后,是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9.致力于力提升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水平•认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功能: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水平。•对“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理解。(信仰水平(信道)、理论水平(知道)、实践水平(行道)。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