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根友在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作者:来源:今日江山日期:2010年07月20日坚持生态文明先导强化产业支撑驱动加快推进江山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在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傅根友(2010年7月16日)同志们:这次市委全会的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按照省委、衢州市委关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决策,结合江山发展实际,专题部署具有江山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各项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江山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动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城市定位,全力推进江山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建设,为市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讲四个问题:一、切实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思想源动力江山自1987年撤县设市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全市城市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品质较快提升,一个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宜居、宜游、宜业城市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城镇结构体系渐趋完善。确立了“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制定出台了《江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时编制了《江山市域总体规划》,科学规划“一心三区”总体布局,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中心强镇、特色乡镇、中心村等多个层级组成的功能互补、梯度推进的城镇发展体系。中心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强镇建设不断加强,特色乡镇发展更具活力,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集聚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末,城区人口达16.07万人,比2000年增长89.3%,行政村总数集聚优化为295个,比2000年缩减47.3%,全市城市化率达45.6%。二是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壮大。以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主要空间载体的二、三产业繁荣发展,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99亿元,其中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产值合计达15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7%,集聚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以打造“两地一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5.4亿元,占全市GDP总量140.9亿元的32.2%。特别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景点开发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8亿元,完成了江郎山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先后开发建设了廿八都古镇、清漾毛氏特色文化村、和睦彩陶文化村等一批新景点,2009年全市景区门票收入实现翻番增长,达1013.5万元,旅游业经济总量达15.2亿元。三是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产业发展布局得到优化,“一体两翼、一区多园”工业空间布局和“一主二副三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建成区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4.87平方公里。交通网络更加发达,建成城区道路113公里,城乡准四级以上公路1612公里,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79.84公里,初步形成了城区近郊乡镇15分钟交通经济圈和30分钟市域城镇交通经济圈。四是全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312”城乡绿化运动,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共有37家企业通过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建成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业生态示范园34个,一批重点企业的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2.1%和14.5%,水、空气等质量符合相关环境功能区要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73%,比2000年提高6.1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54吨,比2000年提高154%,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达5.4万立方米。五是城市品质品位较快提升。在全国县级城市率先导入并推广CIS城市形象标识,大力实施城市“三化”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四城联创”工作,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县)、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城市等。居民生活条件有效改善,2009年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4.88平方米、10.52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3.98平方米和6.81平方米。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对全市100辆出租车进行更新并开通GPS安全监控平台,开辟城市公交线路6条、城乡公交线路9条,乡村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5.83%,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建有市区中小学12所、各类卫生医疗机构77家,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保障服务功能到位。城市管理常态化开展,城区环境、市容市貌逐步优化,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六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以《江山市域村庄布点规划》为蓝本,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实效,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城市文明向农村广泛传播,建成“中国幸福乡村”18个、单项创建村83个、农村标准化社区69个、市级以上文明村217个。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农民就业、住房改造、医疗、社保等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发展成果共享度得到较大提高。同时,江山在外知名度、美誉度也较大提升。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与省委和衢州市委提出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与我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愿望相比,对比先进发达地区,我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从城市化进程上看,至2009年底,我市城市化率为4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3个百分点,也滞后于我市工业化发展水平。从城市承载能力上看,现有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园区开发与城镇建设互动有待加强;城市生产性和生活性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在城区及城郊的一些早期布局的老企业对城市发展空间的挤压日益突出。从城市品质上看,老城改造提升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园中村”、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现象等还较多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整治任务十分繁重;文化内涵挖掘、城市特色彰显、市民整体素质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城乡统筹发展上看,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些不足和差距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新型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对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它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城乡一体为基本内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一种城市发展新模式,对县级而言,城镇化是新型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把加快推进江山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来谋划部署,是市委在科学判断发展定位、深刻分析形势任务、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市委谋划发展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推动发展的指导性、针对性,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中央和省委、衢州市委有关精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新型城市化工作,努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先后作出了《关于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定位,致力打造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决定》、《关于深化兴工强市战略推进工业提升发展的决定》、《关于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决定》等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决定。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对推进新型城市化及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并即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江山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决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深化文化融入促进旅游业提升发展的实施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市委在继续坚持“兴工强市”主战略的同时,把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事关江山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来谋划部署,主要是基于对以下四个方面形势与任务的判断和把握:(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全球浪潮,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一步深化完善区域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战略体系。当前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已经愈来愈多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发达国家无一不把优化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全省经济发达地区纷纷把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2009年底,衢州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可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规律所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衢州市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立足我市实际,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进行了科学谋划,形成了“五位一体”区域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我市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提升发展势头良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成功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及各方面的严峻考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城市战略目标和个性化城市定位的科学确立,与新型工业化、“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与打造“两地一城”服务业高地和文化旅游事业的特色带动都是分不开的。实践已经表明,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始终把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和龙头,发挥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推进兴工强市,发挥对现代服务业的导向作用促进服务业提升,发挥对城乡发展的统筹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对社会管理的强化作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要继续把新型城市化建设贯穿于市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把新型城市化作为联接三次产业、覆盖城乡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使之成为“五位一体”区域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地指导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始终稳健发展。(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必须要有工业化作为支撑和依托;城市化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必须要有城市化提供配套和支持。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城市化率在20%-70%之间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通常情况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增长1.3个百分点、投资增加1.67个百分点、GDP增长0.6个百分点。目前,我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均已进入了中期阶段,这是一个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城市成长的关键期和城市价值的提升期,是工业总量的高速发展期、工业经济的转型提升期、工业产业的加快集聚期,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市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加速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依托城市的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优势,通过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载体创新,走出一条城市化和工业化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道路,切实转变高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土地总体利用效益偏低、产业集聚集群度不高等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一步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市围绕城市定位,着力打造三省边际最佳宜居城市、最美生态家园和最优创业平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质量大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物质型向精神型、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新型城市化本身就是改善城市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惠民工程。我们要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顺应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切实加强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社会治安、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使每一个人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