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清氛源远韵致流长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熟练运用有关篇章结构的典型术语。2.掌握篇章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规范答题。考点解读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2011年高考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问: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②上阕首句写秋天的天气片刻由阴沉转晴了,但暮色迅速袭来;下阕首句写夜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旅伴聚散无常、远离亲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012年高考浙江卷)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词。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号角声中,牧民频繁地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昭君舍身求和之路的回忆。③点明主旨,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一)整体——线索、结构特点、梳理思路、感情脉络、写了几个阶段(时期)(二)部分——某句的作用:开篇特点、中间句作用,结句作用诗歌的篇章结构1、景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埋伏笔、层层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结构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内容—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叙事或议论开篇、比兴、统领全诗、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交代背景、奠定基调结构—伏笔铺垫、蓄势、引起下文、抑扬、结构照应主旨—开宗明义形式—重章叠句、对比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内容—结合文本,诗句描写了什么景物结构—伏笔铺垫、蓄势、承上启下、抑扬、结构照应主旨—点明主旨形式—重章叠句、对比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内容—以景结情结构—抑扬、照应开头、对比、总结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总括全诗4、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以小见大、抑扬、结构照应、对比等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欲抑先扬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诗人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物志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以小见大,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轻肥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注: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内臣行乐图与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并列在一起。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问: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名句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名句答案①内容上,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②结构上,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③主旨上,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作者思乡的忧愁和吊古伤今的苍凉伤感的情怀。2、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答案:①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②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