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游方内外在百家争鸣中的诸子思想家,开宗立派,标举不同的人生情趣及价值观念。•孔丘、墨翟、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孙武、荀卿、韩非等一大批思想巨子,他们以不拘一格、独抒己见的原创型思想,共同酿造了中国文化的元典精神。诸子思想家使中国文化鲜明的人生主题得以确定。建构了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辩证思维方式。提出了重人伦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文化价值。这样,人道与天道参赞化育,和合生成的世界观便因此而定型。显学主流以儒、墨为代表,隐学主流以老、庄为代表。儒家学派立教宗旨是以“匡俗救弊”、“回复王道”、“实现仁政”为目的的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以强调人道之爱,肯定人伦秩序,讲求“合群”之道和对追求道德理性之自觉为其要义。显学以不避人、不避自己,积极入世为特征。“游方之内”入世主义•道家学派立教的宗旨是要人懂得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用自然和无限的观点去理解万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遵道贵德。隐学以避世、避人、避自己,消极遁世为特征。“游方之外”的超世主义尊道贵德就是承认万物存在的合理性,防止人类理智的狂妄和僭越,批判人道对天道的冒犯,妄伪对本真的凌辱,普遍对个别的压制,文化对自然的虐杀。•老庄的人生态度:以超拔的人格理想否定一切世俗功名利禄,卸除一切社会责任,摆脱一切束缚,完全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行事,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生机相融为一,消除人的异化,达到生命的无限自由。•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既填补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实现之外的精神境界,又达到了一种功利追求之外的人生追求,因而也填补了儒家思想遗留下的精神空间,为人类心灵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所以庄子哲学与儒家哲学形成了既相对立矛盾,又互补的关系。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儒道入世出世乐观进取消极退避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慷慨悲歌愤世嫉俗心存魏阙身在江湖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天地有大美而言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如果说,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是在主题内容方面,而道家则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的恰恰是审美规律。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巧言令色,鲜矣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体与群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在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二、羞耻心与罪恶感如果说“罪恶感”是个体在面对无限完美的上帝时所自觉的无能与卑屈,那么“羞耻心”则是个体在面对群体所要求的标准时所自觉的不足与惭愧。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匿怨而友其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尧舜的理想: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者的奋斗日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忧患意识的来源“人性向善”“择善固执”三、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有悦乐而无忧患,则人生若非局限于狭隘的利己,就是浮游于表面的享乐;有忧患而无悦乐,则人生又将怀忧丧志,患得患失,徒劳无功而苦不堪言。儒家能够兼取二者,使人在悦乐之时心存忧患意识,在忧患之中又能保持悦乐精神。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篇作品可以按这个思路来把握:《大道之行》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明德》是实现理想的人生进修阶梯,《修身﹒博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梯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养浩然之气》说的是修养后达到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境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礼记·大道之行也》大同小康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转变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内圣外王”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五项伦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种德行:智仁勇治理天下和国家的九条原则:《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梯的具体展开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做到真诚的五个具体方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修身·博学——《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择善固执”——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目“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是对执着的体现。“弗措”——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荀子《劝学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笨鸟先飞”《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国古代哲人所构想与设计的人生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儒家人生理想——圣人境界。•这种圣人境界就是《易经》所描述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以道”,是“集义所生”。•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显然,所谓浩然之气是孟子把道德的自觉作为个性的自由状态来描述的。《道德经》: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其中囊括了道、德、理、无、有、常、精、气等中国哲学的甚本观点,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包括了宇宙沦、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的百科辞典。老子的生命哲学老子的主要思想: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静处弱为而不争一、如何看侍身与物的关系。•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说:•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能尊生者屈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二、如何对待人的欲望、体现人的价值,这方面,主要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论点。•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益生日祥从“少私寡欲”的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处世之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三、守静处弱,知雄守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齿刚易落,舌柔长存•弱之胜强,柔软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四、为而不争•老子从“柔弱胜刚强”“守柔处弱”的原则出发,提出一套具体的人生对策: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由以上道理,老子总结出三条人生准则:•第一条:“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二条:“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述七善都是不争之德的具体体现。第三条:和光同尘•“少私寡欲”偏于超世•“守尊处弱”偏于下世•“和光同尘”属于顺世•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庄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像庄子的生命境界《庄子》一书,满纸“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就是探索人如何从世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获得彻底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在抨击黑暗现实的基础上寻求人生出路的一种独特的努力。庄子:•无耻者富,多信(言)则显•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庄子面对的现实,一方面是白色恐怖,一方面是一种桎梏人性的世俗之“物”。他所看到的是:•欲享乐者,“大忧以惧”而终难如愿。•求富贵者,“苦身疾作”而劳神伤命;•忠臣烈士虽誉满天下却“末足以活身”。人之生也,与优俱生。处在这“昏上乱下之间”,“人为物役”之世,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面对苍天,庄子问道: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庄子追求解脱的办法:逍遥游安时顺处游世齐生死一、逍遥游。•“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乘物以游心”•逍遥游的心理感受是乐.•在逍遥游的乐中,存在着两种情感的混合,一种是卸去物累的安宁感、超脱感;另一种是在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的陶醉感、满足感。道遥游的途径:无名无功无己•无名,即不“以天下为事”,就是不求治理天下的虚名,消除人们求取名声的贪欲。•无功,即破除一切功利欲念,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寄心万物之外,不受其限制。•无己,就是要忘掉自己的形体存在,达到精神彻底解脱。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吾丧我——无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做到“无名”无功“无己”的办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虚者,心斋也。”就是要保持心的虚静,摒绝任何思虑。要“去知”“黜聪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坐忘,即是“堕肢体”“离形”。二、安时顺处•如果说,道遥游代表了庄学超世主义的人格基调,属精神领域范畴的话,那么,安时处顺就代表了庄学理论顺世主义的人生实践,属肉体的范畴。•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三、游世——游刃有余•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怎样游世,庄子教你三种游世艺术:无所可用缘督以为经虚己以游世《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其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庄子)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一上一下,以和为量”•缘督以为经•督:中,即正中之道。经:常。•意谓顺寻天然正中之道以为常法。•刀刃若新发于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要掌握好“游”的艺术,只要做到“虚己”即可,即不看重名誉、不出谋划策、不承担责任、不卖弄聪明。•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四、齐生死•齐生死,实现“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是庄子对烦恼痛苦的终极解脱。•《大宗师》•《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天地》:“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已,况爵禄乎!•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呼!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轮扁斫轮》解读本文选于《天道》。《天道》篇共有七章,章与章之间无直接关系,属于杂记体裁。本文借工匠批评齐桓公读死书,表明一个观点:妙道不在书中,读书无用。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