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进展目录1.高血压诊断及防治进展2.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治进展3.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4.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5.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6.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近年,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快速进展,主要得益于以心导管为基础的介入治疗和循证医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项目有: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包括择期及急诊),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术,心脏瓣膜成形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各类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自动复律除颤器置入术,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植入术,股-髂动脉肾动脉狭窄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经挠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外周动脉血管瘤栓塞术,心内膜心肌活检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术等。浙江省人民医院引进冷冻消融术进一步提高了心律失常消融术的安全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冠状动脉解剖基础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DES)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定位及释放支架植入后重复造影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开始尝试在临床上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可能性,并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福斯曼WernerForssmann德国美因兹大学1904年--1979年1929年,第一次在人类身上施行心导管术的人,是德国的WernerFrossman。他在荧光显影下,在局部麻醉后將导管由他自己的前臂靜脈插入,並推近至右心房,证实了此法的安全性;但他卻因為這個大胆尝试被医院革职。他于1956年获赠诺贝尔奖,与Cournand及Richards共享殊荣。库南德AndréFrédéricCournand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肺实验室1895年--1988年理查兹DickinsonW.Richards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95年--1973年1941年Cournand和Richards首次应用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用以诊断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因为在心导管检查方面卓越的成就,Conrad、Richards和Forssmann在1956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77年9月15日在瑞士苏黎世由Gruentzig开创的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Gruentzig是值得每一位介入心脏病学医师永远尊崇的学者。1974-1977年间,他用自制的球囊先后在外周血管上进行扩张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后,他决定自制一个微型的球囊导管用于冠脉的扩张,但是,他当时所在的Zurich大学没有给他任何支持,他的老师及大学教授批评他的设想不具有科学性。即使1976年他在狗冠脉进行的实验已经取得成功,不少人还嘲笑他精神异常。面对这样的阻力及嘲弄,Gruentzig依然执着地追求着。奇迹在1977年9月15日出现了。当天上午,Gruentzig准备了3根球囊导管,其中2根在术前检验中爆裂了,只剩下最后一根。用这仅剩的一根导管,Gruentzig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PTCA术并取得巨大成功!由于该技术损伤小、疗效好,在全世界得以广泛的开展。至1985年10月25日,仅Gruentzig一人,累计完成PTCA2623例,成功率90.1%,死亡2例。这位人类PTCA先驱的创新意识及顽强毅力将与他的伟大贡献一起载入医学发展史册。AndreasGruentzig,M.D.(1939–1985)安德烈亚斯格瑞兹,医学博士Unfortunately,Dr.GruentzigdidnotlivetoseetheresearchresultsonPTCAoutcomes.InOctoberof1985,theairplanethathewaspilotinginstormyweathercrashednearMacon,Georgia.Dr.Gruentzigwasfortysixatthetimeofhisdeath.1987年以后,各种支架相继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发展。在国内,上海中山医院于1973年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1983年-1984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郑笑莲和苏州医学院在国内开展了PTCA术。90年代以前,该技术发展较缓慢,进入90年代中期,冠脉介入治疗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1993年,全国累计完成1500例,而1996年一年就完成了2000余例。每年以30%~50%的速度递增。总成功率为91.9%。在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1984~1994年为经皮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1995~2002年冠状动脉普通金属支架植入术,2002年底至今的药物支架年代,后者是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中的第三个里程碑。近年来,随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和远期随访结果的获得,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正在改变冠心病治疗的传统观念,推动整个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DES的涂层药物(雷帕霉素、紫杉醇以及其他药物)----药物洗脱支架(DES)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三个里程碑,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RS”难题,短短数年间,围绕DES的诸多研究把PCI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但同时带来的内皮修复延缓和支架贴壁不良以及晚期血栓形成的“灾难”又把人们推入了新的困境,因此,未来PCI的发展必然是围绕促进内皮修复治疗、预防晚期血栓形成而展开新的探索,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或混合药物的联合应用、不用涂层或应用生物降解涂层、支架构型的设计等等将是新的挑战和发展的热点。------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介入治疗发展迅速,进步喜人:①2005年我国完成的PCI例数已达到7万例,在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2006年已经逾越10万人次。②造就了一支介入治疗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出现了一批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并活跃在国际国内介入治疗舞台上的精英骨干,成为促进中国介入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以及与国际技术交流中的排头尖兵,做出了卓越贡献。-----③中国介入界已成为国际PCI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结束了过去国际学术交流“一边倒”的局面,国际著名学术组织ACC、TCT、EoroPCR等相继落户在中国的CIT、GW-ICC等学术会议中。与此同时,我国PCI手术也已走出了小小的导管室,通过卫星转播在TCT、EuroPCR、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际会议的大屏幕上频频亮相,展示了中国PCI的技术实力,引世人注目,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双边交流,为中国PCI事业注入了极大活力。④经过中国介入界廿余年全方位努力、普及教育和技术推广,各种心血管介入治疗已日益在中国深入人心并得到社会认同,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患者,亦日益显示着介入治疗的强劲优势。------美国心脏病学会.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欧洲巴黎血运重建会议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TCT2005主席团中国专家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纪林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盖鲁粤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吕树铮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沈卫峰教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TCT2006于当地时间10月22日—27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心血管介入精英的120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仅中国代表就有200多人。TCT2006是心血管领域的介入高峰会议,会议汇集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介入诊疗技术、最新的介入治疗临床试验以及介入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自各国的介入精英们在这个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将极大的推动世界心血管介入事业的快速发展。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TranscatheterCadiovascularTherapeutics,TCT)中国PCI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自1984年到2005年底的廿余年期间,中国完成的PCI总量还不足30万例,2005年的7万例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意味着仅有约1%的冠心病患者得到治疗。目前全国心导管室已超过700家,但PCI手术量在1000例/年以上的不到10家,超过500例/年的不足50家,300家医院年例数少于100,而像阜外医院一年要做3800多例。数量的不足必然导致质量的不保。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医生加入介入队伍,他们是中国PCI的新生血液、是未来的主力军,但是其中大多缺乏循序渐进式的扎实和规范的训练,同时却又面对着大量复杂病变的挑战,这种“跳高式”的成长曲线,使PCI手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因此,规范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已势在必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朱国英1986年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腔的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其他介入治疗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PTCA,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促进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推广及规范化并扩大我国在国际介入学界的影响做出贡献。他参与领导的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致力于介入治疗再狭窄机制及预防的实验研究,在冠心病临床、心绞痛病理生理和治疗及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起担任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高润霖(1941.5.4-)心血管病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所)长。现任该院心内科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沈卫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生1981-1985年澳大利亚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科主任,同时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心血管学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学会委员、上海地区冠心病瓣膜病介入诊治学组组长。《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和《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八本医学杂志的编委。在上海率先开展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治工作,至今已完成冠状动脉造影2万余例、介入治疗5000余例,施行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分离术600余例。1972年,刚刚由部队保送到校2个月的韩雅玲被叫到了一位部队领导面前。“摸底考试,…学校只好做退学处理。”19岁的韩雅玲,木然地走出校门。她说:那时我感到人生最大的命运危机是知识的贫乏。从此,韩雅玲踏上了一条感天动地的求知之路。1975年10月,韩雅玲迈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门。寒窗三载,她分秒必争。毕业考试时,她拿到了全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她又先后考入沈阳军区军医提高班,考取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她于1997年5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急诊支架术”,并创造了急诊PTCA在全国成功率最高、患者年龄最大(高达86岁)两项全国第一。到2003年前后,经过8年苦练,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技术方面有了很大飞跃,能够熟练处理难度较大的CTO病变,病例成功率达到90%左右。并于2005年4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国内第一篇超过1000例大样本的CTO介入治疗病例分析的论著。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7项,编写出版专著7部,发表重要论著40多篇,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韩雅玲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我的主要体会,第一是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情,同时做每一个病例时都要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