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读后感幻灯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请你来回忆:同学们在小学学过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谁还记得?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我来说一说: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你想一想:读了《滥竽充数》这篇文章,如果让你写一篇读后感,你将怎样写呢?请欣来欣赏欣赏一篇读后感:读《滥竽充数》有感《滥竽充数》讲了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了。(引)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了真本事,不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宫里吗?可他没有下苦功夫,却耍起了小联盟,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议)《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记得五年级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是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就会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考试时,我总是名落孙山。(联)现在我读了这则寓言,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经不住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结)请你想一想:1、这篇读后感作者开头是怎的?读后感的开头,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绍你所读的内容。因为你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精要地简介,会使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作品的人来说,也能起到引发思索的作用。这是读后感的第一步“引”2、故事梗概介绍完后,第二段又写了什么?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见解,这就是读后感的第二步“议”,“议”是对“感”的直接的、初步的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进行了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第三段作者又写了什么?作者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以自己的观点为依据,既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又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这就是读后感的第三步“联”。1、联系自己的实际,要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要具有某种个性,而不要流于空泛和俗套;2、联系社会实际,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而主要指现实生活;3、还可以联系原文,要扣住原作的有关的内容,克服只在开头提一下原文,以后就甩掉原文的毛病,在语言表达上,要不时地把原文的词句“点缀”在论述中。4、联系实际之后,作者在结尾,总结全篇,看一看结尾有什么特点?结尾要归纳看法,点明主旨,总结全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缺点:1、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2、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优点:1、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2、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3、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4、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从齐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不懂装懂: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2、做事不认真,稀里糊涂3、视百姓如粪土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国力、财力从齐湣mǐn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优点:追求精确,实行责任到人缺点: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从三百吹竽的人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官官相护: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总结:“引、议、联、结”是一般结构,习作中是应灵活运用,适当变化的,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论怎样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请你来总结:读后感在写作上一般有哪几个步骤?引:引原文议:对“感”直接的初步的论证联:①联系自己的实际,②联系社会实际③联系原文结:结尾归纳看法,总结全篇火车的故事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国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彰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失败是成功之母”--火车的故事读后感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唯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请你来欣赏请欣赏另一篇读《滥竽充数》有感,看看这一篇提炼的观点读《滥竽充数》有感暑假期间,乘学校放假的机会,我有幸阅读了爸爸给我买的《寓言故事》一书。不时被书中那绝妙的故事惹的捧腹大笑。其中有篇《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滥竽充数》是讲的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他乘机混在里边吹,南郭先生就这样混日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让他南郭先生吹,必然会露出马脚,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没什么良方妙策,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跑了。这则寓言故事,读起来引人入声,读罢使人有感而发:对下层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有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哪些不学无数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是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太需要有真正的伯乐,那样才会有真正的千里马。如何给读后感拟题:一般说来,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但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或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拟一个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成功=刻苦+勤奋+机遇——读《爱迪生的故事》有感终生的厮守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空阴霾,很多的燕子,成群停留在马路上觅食戏耍,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突然,一辆呼啸而过的大货车驶过,地上只看到一团黑影留着,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鸟类的感情也是相当丰富的。尽管这只燕子已经在地上不能动弹了,但是,另一只仿佛是她的爱人,马上飞到她的身旁,傻傻的看着,不敢相信这场突如其来事实……又一辆汽车开过来了,飞快的车速,将风卷起,地上的燕儿也随着翻了身。看到地上的爱人改变了姿势,那只活着的鸟儿仿佛受到鼓励一般,赶快的又飞下来到她的身旁……无可奈何,另一方已经永远听不到他的呼唤了……此时,鸟儿竟尝试着要将地上的鸟儿抓起……一只鸟儿当然是无法承受与自己一样重的这样沉重的负担……他用力的振翅,一次又一次……纵然地上的鸟儿想回应,却也永远没办法了……又一辆汽车经过,鸟儿赶忙飞起,等到汽车一过,却又马上飞下来……尽管别的鸟儿告诉他这是没有用的,但是,依然不死心的他希望看到她再度飞起……另一辆汽车经过,燕儿的身子又被汽车快速的风吹动……再度受到鼓舞的他,总坚持着不同的尝试……他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回应……地震中的父与子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地震中的父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